大同街上——沂南的举人范登年(六)

文摘   文化   2024-08-16 00:00   山东  

卢蒙微店购买

扫码加卢蒙好友联系购买(非诚勿扰)

把原生态的沂蒙文化传播得更远、留存得更久,是我自费出版《卢蒙故事》一书的心愿。比较网络版,纸质版的“卢蒙故事”,更为规范和系统。盼望各位粉丝在继续支持公众号的同时,收藏这套《卢蒙故事》。

您可以加卢蒙微信联系购买,也可直接点微店链接购买



戏说归戏说,按正常道理,以范登年的举人身份,谋个差使做,也不会沦落到给人家推磨的地步,在那个年代,这样搞实在是有辱斯文。况且范登年也不是一点路子没有,他是正经的候选教谕,谋个县丞、教谕这样的八品小官做,是完全可以的。

他上了哪呢,上了徐州。他在江苏的同学,介绍他给一户大户人家当了私塾先生,这就有了“日行千里不出一席之地,年送万福全凭一口张来”之说。由于有举人的功名,后来在官衙谋了一份差事。范家后人的记忆中,范登年曾在徐州府学当过学正,卢蒙对此还是有所疑问的。首先,徐州是府,官学是府学,按旧制,府学的一把手是教授,下面的州学一把才叫学正,县学一把则叫教谕,其助手都叫训导。清光绪年间的徐州府学有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120人。生员中有廪生40人、增生40人。其次,找遍《徐州府志》和徐州府下丰沛萧砀铜邳睢宿老八县的史志,都没有范登年任官学正职的记录。

 

 

范登年手刻的《同年齿录》


根据修史志的传统,市直单位副职是不上志的,训导府学的副职,《徐州府志》上自然找不到他的名。有人说,你这样说有些武断。我也是有根据的,原因是在这期间,范登年联络全国各地的甲午科乡试同年举子,搞了个四本《同学通讯录》,那时叫“同年齿录”,木刻版印刷的,范登年亲自刻的版,底版至今还保留在其曾孙手上(见图片)。范举人在介绍自己的祖父范立奎时,他写的是“貤赠文林郎”,祖母杜氏、夏氏写的是“貤赠太孺人”;自己的父亲范昱是“例赠文林郎”,母亲于氏是“例封太孺人”。在世为“封”,去世为“赠”,说明那个时候范登年的祖父已经去世。根据清廷赠封制度,七品官的父母才可赠封“文林郎”,并且只可赠封父母,但范登年发扬风格,把例授给自己和夫人的荣耀转给了爷爷奶奶,因此范立奎和杜、夏二夫人的“赠”前加了个“貤”字。试想,如果范登年自己没有官职,他祖父母、父母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赠封的。

文林郎虽是七品,但是散阶,不是实职。什么意思呢?这就和现在某人是县直单位的局长,但职级到了四级调研员,享受四级调研员的待遇,但还是干正科的活是一样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范登年是徐州在职干部,干正八品训导的活,享受七品的待遇。

光绪26年,也就是1900年,范登年接到噩耗,高氏夫人生三儿子范洵后不久去世,留下了三儿两女,这一年范登年30岁。

说在徐州地面上,哪儿最繁华?当然是大同街了。当然,在范登年那个时候,天下还没大同,大同街还叫察院街,而府学就在察院街上,这儿毗邻徐州老东门,因此又叫东门大街。从咸丰年间开始,这条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类似成都的宽乍巷子、南京的秦淮河、西安的回民街。

话说东门大街上有个邳州炮车镇的王姓商户,做着布匹、黄金首饰等生意,实力雄厚,号称王半街,年龄与范举人相仿,都是31岁。范登年是官场之人,又在街上上班,自然与他结交相识,彼此熟络后,听到仪表堂堂的范登年24岁就中举,慕其才华很快便成了至交。现闻其丧偶,不觉心动。他家里正好有个妹妹,有文化,心灵手巧,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一心想找个读书之人做伴,23岁了还没找到合适的主。范登年的人品和才华都没得说,王半街便有了作亲之意。那个年月,当哥的就能做妹妹的主,和父亲王屛一商量了一番,把亲事定了下来。

这事可把范登年喜得不轻,自己仨儿俩闺女的主了,“呼通”又说了个黄花闺女,老丈人这边还家财万贯,搁谁身上也喜扑腾了!据记载,范家从范世功开始,找的老婆,门户都比自己的大,这个接力棒又传到范登年手上了。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