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文史】杨培祥:横山“一高”

文摘   社会   2024-09-02 07:07   陕西  

横    山    文    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73期























横山“一高”
文‖杨培祥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虽说站在人文历史的长河中看,横山并非“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的偏僻荒蛮之所和未经教化的“无文之地”,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横山的教育事业是相对落后的。《横山县志》(1993版)教育篇中提到了横山的文化教育现状:“横山地沿边塞长城,自古兵燹频仍,民不聊生,人民重武功而轻文治。加之土地贫瘠,生产落后,群众生活贫困,读书习文者寥若晨星,遂有‘风气窒塞,人文学风向无可传’之说”。

在苏其炤创建儒学宫之前,横山官方举办或民间所办私塾的情况基本无考。

清乾隆三年(1738),苏其炤任怀远知县后创办县学。怀阳书院作为当时怀远唯一的官办学校,历任知县都相当重视。他们把办好学宫、书院看作治县的重要政绩之一。不仅发动乡贤捐款,还自掏腰包(捐奉)修建学校。有些官宦是饱学之士,经常在公务闲暇时间到书院讲课,因此“士子攀鳞附翼,负笈于门者,实繁有徒”。而往来于怀邑的一些高官,也给怀远这所“最高学府”予以特别的关注。左宗棠特意赠官版“十三经”;杨虎城在陕北休整时,曾亲自来横山视察,到第一高级小学给学生讲话,勉励学生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老百姓办好事。还给学校捐赠银两,要求驻军多给学校帮忙。

从学宫建成到“一高”时期,学校管理一直以延聘名师,奖惩分明,校规严格,学风整肃而称著。因而学校越办越好,正如学校创办者所期望的那样:“骎骎乎,人文蔚起矣”!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怀远岩绿书院率先进行改革。除了校名更改,更有维新派人士积极予以倡导实行,“锐意新学,不谈制艺”,人们在徘徊观望之后,逐渐接受了新学,使横山的教育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民国建立后,横山陆续建立起了女子学校,一些开明的家庭抛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把女儿也送到学校读书。后来横山第一女子高级小学率先与“一高”合并,带动了“县立各高小学生均系男女合组同级上课,城乡初级小学也间有合校者”。

民国四年,小学堂改为县立高小,曹思温首任“一高”校长以后,学校校务蒸蒸日上。王怀智先生任校长期间,治学严谨,贡献颇多,注重因材施教,校风良好,名震一时。

横山“一高”无疑是横山学子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是横山青年走向世界的起点。“一高”的青年学子在辛亥革命以及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等影响下,平等和民主意识开始深入人心,有了政治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革命思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为以后党团组织的发展,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横山“一高”是“横山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的简称,曾经有许多名人在这里执教。一个时期学校办得很好,教育质量很高,培养出了不少人才。特别是“一高”学生高岗、鲁贲、李树林、谷奇峰、吴生秀、曹又参、陈建晨、王子庄、谷思义、张东皎、张生智、徐子猷、黄执中、白占玉、曹动之、吴亚雄、郭超凡、郝登鸿等人,他们是陕北党团组织和革命武装的创建者、领导者,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横山“一高”不仅是横山的文化中心,英才摇篮,还是横山革命活动的策源地,特别是横山“一高”的革命志士,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之中,英勇奋斗,气壮山河,彪炳日月。这些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奋斗精神,谱写了横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横山政协第三十二辑文史资料《横山一高》面世,对挖掘、保护横山红色资源,传承优良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所录图文资料仅供横山区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研究和陈列,未经书中供图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或他用。

注:①作者系榆林市横山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②原文为横山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横山一高》序,编辑时有改动。

                               
文中图片来源于横山区政协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横山文史】
往期链接

【横山文史】杨培祥:走进横山的他乡人

【横山文史】杨培祥:"劳动英雄"吴满有

【横山文史】曹继宏:横山老照片

【横山文史】杨培祥:图说横山

【横山文史】杨增尚:殿市反击战始末

【横山文史】杨增尚 刘克升:白界、响水堡战役

【横山文史】杨增尚 刘春海:解放武镇

【横山文史】郝玉堂:解放石湾

【横山文史】张汉友 李祥山:回忆响水“绥德师范”

【横山文史】李发源:“人民公社”期间创作的诗歌、顺口溜

【横山文史】刘明光:怀念广电工作的岁月

【横山文史】刘生仁:白振德同志二三事

【横山文史】吴国杰:吴岔大队大办食堂时的人和事

【横山文史】谢清:麒麟沟农业社的那些年那些事

【横山文史】何志发:曹颖僧小传

【横山文史】刘文富:打麻雀运动

【横山文史】崔月德: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一些体会

【横山文史】胡军伟:童年记忆里的“人民公社”

【横山文史】陈政和:我所经历的 “人民公社”

【横山文史】林啸:想起“人民公社”时期的日子意难消

【横山文史】吴巨良:寻外流

【横山文史】李发源:远去的“人民公社”符号

【横山文史】贾生堂:不同寻常的一九七五年

【横山文史】贾鹏虎:知青往事

【横山文史】朱直叙:往事悠悠

【横山文史】王生林:我跟“人民公社”三六九

【横山文史】黄怀业:“人民公社”在白界纪实

【横山文史】刘亚丽:我的拾粪生涯

【横山文史】曹楗翊:时代烙印--农业学大寨

【横山文史】张芳:我在农村当社员

【横山文史】刘克忠:横山县“人民公社”印记

【横山文史】石印珍:解放横山县城

【横山文史】王亦群:横山县土地革命时期的军事斗争

【横山文史】张芳  鲁耀曾:回忆刘志丹打横山

【横山文史】石印珍:横山秧歌

【横山文史】柴瑛翔:横山腰鼓

【横山文史】韩步桂:双城古城堡初考

【横山文史】安景涵:“银州关”今昔

【横山文史】安景涵:李继迁祖墓辨析

【横山文史】张 芳:漫指怀远话西关

【横山文史】安景涵:“蛮婆”传闻种种

【横山文史】石印珍:横山一高始末

【横山文史】安景涵:横山居民追源初探

【横山文史】张芳   石印珍:横山古迹

【横山文史】石印珍  张芳  柴瑛翔:响铃塔与红门寺

【横山文史】安景涵:横山县教育沿革纵横谈

【横山文史】石印珍: 横山八景话沧桑

【横山文史】王兴昌 石印珍:横山境内的长城段

【横山文史】王兴昌  石印珍:银州城遗址

【横山文史】李子胜:一棵“神树”

【横山文史】安景涵:横山“五堡”考

【横山文史】刘克忠:横山是党项人的第二故乡

【横山文史】梁金奎:宋夏永乐城大战始末

【横山文史】石印珍   安民稳:横山县建置沿革初考

【横山文史】石印珍:横山县名的由来

【横山文史】高洪雷:党项羌的故事

【横山文史】前田正名:北宋时期“横山”地域概念的分析

【横山文史】张 芳:台胞王麟祥印象记

【横山文史】高建群: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和他的大夏国

【横山文史】杜建录:西夏时期的横山地区

【横山文史】李开荣:母亲的经历

【横山文史】曹谷溪:横山起义联络员---慕生峻

【横山文史】张有庆:横山出了个韩起祥

【横山文史】刘亚丽:七十年代的穿

【横山文史】曹洁:横山的山

【横山文史】张思铨:参加“中共七大”与抗美援朝的横山人

【横山文史】王建领:横山气质

【横山文史】李融冰:狄青原  

【横山文史】曹楗翊:诗意横山

【横山文史】刘克忠:《文海拾贝》序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主办单位:榆林市横山区政协

本期编辑:谢  清

收稿邮箱:787220579@qq.com

投稿微信:13659128820

        
《横山文史》编辑部

塞上原创文学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