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丽:老爷的故事

文摘   社会   2023-08-01 00:30   陕西  


老爷的故事
文‖张凤丽


在我们这个地方管父亲的爷爷叫老爷。

我的老爷对他的子孙后代来说就是一个传说,我的父亲都没有享受过爷孙之乐,我们这些重孙辈自然没有一个人见过老爷,对老爷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定格在不断的听说中、想象中。从爷爷在世时一次次的哽咽中,从父亲的一次次遗憾和愤怒中,从老爷祖籍叔叔姑姑带来的消息里面,以及从对一个梦幻般的描述:老爷高个子、浓眉大眼、高鼻梁、国字脸的想象之中,听见过。我父亲落地人间就没有见过他的爷爷,就连照片都没有见过。父亲说:“那时候咱们家穷的连锅都揭不开,哪有心思那有条件照相了。”

老爷原本姓祁,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出生在子洲县马蹄沟镇李家坬大队山皇峁村,老爷弟兄三人,老爷是老大,二老爷跟随其母亲逃荒要饭,据说走到定边县回民巷这一块儿就下落不明,至今有无后代无人知晓,但据爷爷生前的叙说以及父亲和叔叔们的推测,二老爷应该在几岁时就离开人世。三老爷比较幸运,就在出生地安居乐业,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时间举家搬迁到子长县,再后来叔叔、姑姑们又定居在延安、西安发家致富。

老爷一生忠厚善良,勤劳质朴,但生活并没有善待他。

老爷三岁时跟随其母亲乞讨来到横山区赵石畔镇王皮庄村,由于饥肠辘辘,寒困交加,母子二人就在老爷养父家里借宿了一夜。然而就这一夜,却“成就”了老爷往后余生的家。老爷的养父吸毒成瘾,不务正业,膝下无子女,看到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便心生歹意,第二天早上对老爷的母亲说:“你可以走了,把这个娃娃给我留下。”我估计老爷的母亲当时一定是五雷轰顶,眼前一片漆黑,任凭她如何呼天唤地、跪地求饶,但在蛮横霸道,沾污大烟的人面前,必定无济于事。最后被强行赶出家门。母子二人就此被迫分离。分开后老爷随养父张国兴姓为张,更名张治袖。就这样一个懵懂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与一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成为一家人,并长大成人娶妻生子。

分开后又过了大概半月二十天,老爷的母亲登门探望儿子,却被老爷的养父直接拒之门外,据说打的连硷畔坬都不让上来。硷畔坬底有几孔破窑洞,她就在这个窑洞口瞅瞅那个窑洞口看看,也许是幻想着能看到孩子的身影。探望无果便折返回家,又生了二老爷、三老爷。至于后来老爷母子二人什么时候团聚,有没有团聚谁都说不上来。

我有一种希望,希望老爷母子骨肉分离不久后就曾经相拥而泣,曾经有过哪怕是五秒钟的一次拥抱,或者是一次擦肩而过。我希望那样的时刻并未被现实湮灭,并未被“不可能”夺其美好。

应该是老爷的老爷吧,反正辈数比老爷大,横山方圆数百里出了名的地主,具体名字不知道,号:大臣功,家大业大,妻子两房,却没有一儿半女,于是就将老四门张家(覆盖王皮庄、元家峁、龙池茆、英塌四个村子)全部过继给他。中国的地主并非都像“周扒皮”。大地主毫不吝啬的把土地以“抓阄”的方式分配给各家各户。老爷抓到了我们英塌村。于是老爷携妻子从山明水秀的川地迁移到一片荒沙梁上,生儿育女,开荒种地。这一住就是几辈子,直到现在。

我父亲的奶奶是横山区赵石畔镇大坪村人,姓白, 1961年农历6月初6去世,享年81岁。老爷夫妇婚后共育三儿一女。我爷爷是老二。三个儿子儿孙满堂算是人生美满,唯独一个女儿命运悲惨。我老姑排行老三,八岁时嫁到大坪村侯山组给人家做童养媳。受婆家指使,一个人独自在一块又大又烂的院子里照看玉米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还未成年。爷爷在世时常常哭诉起老姑的事,那时候我们还在上学,看到爷爷眼角的泪花,只是跟着爷爷一起伤心落泪,谁也没有想着用文字记录这一切,或者向爷爷询问更多的事。关于老爷,爷爷知道的最多最清楚,现在很多事情只能在记忆中回放、想象中描述。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幼年失去母爱中年痛失子女,我的老爷全赶上了。

据爷爷说,老爷心地善良,只是性格太过于懦弱,我想这可能是他年幼时不堪回首的经历造成的。老爷是忌口人,从来不吃荤,就连爷爷弟兄三人也是,娘胎里就没有沾过荤。那时候忌口人时不时地要出去办神事,办事人员在分配工作时,别人都走轻路,上供、打杂,老爷干的则是最苦最累的活,推磨、拉碾子……爷爷小时侯有一次跟着老爷在元家峁村办事,老爷自然就是推磨的那一个。整整一下午,老爷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还被同族里一个长者叫张兆高,数落了一下午,骂了一下午,差点拿鞭子在后背抽打了。老爷默不作声,只是扶着磨杆转圈圈,丝毫没有反驳一下。我父亲也常常提起这件事,往往是攥紧拳头、咬牙切齿,恨老爷生不逢时,要是现在定会为老爷找回尊严,出这口恶气。

民国17年,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老爷家原本就一贫如洗更是禁受不住一点折腾,然而,老天爷似乎并没有怜悯他。奶奶当时还未娶过门,三爷爷才九岁。大爷爷已成家,按理婚后的他应该是一边守护“大家”,一边呵护“小家”,承担起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责任,但他好赌成性,硬生生把大家、小家一并输到家徒四壁。无奈之下,老爷只好带着九岁的儿子徒步前往子州县老家投靠血脉亲人,再次踏上行乞之旅。哪料走到横山区高镇镇侯家湾村,因积劳成疾,突发急性痢疾,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年仅40几岁。之后老爷的姑舅(生母那边的至亲),用一块破旧的草席把老爷包裹起来,就地埋葬在一个废弃的土窑洞里。那时候爷爷正在延安揽月工,新来一个工友叫朱生银,恰好是我们对面村寨城茆人,对爷爷说:“你赶紧往回走吧,你们家烂干了,你大也饿死了,你兄弟戴着孝帽一个人回来了,你们婆姨(爷爷的第一任妻子无子女)也饿的跑了……”听到噩耗,爷爷迅速返程回到家中,毅然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顶替了老爷的“职位”,用责任和担当撑起一个支零破碎的家。后来也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直到墓木已拱,老爷尸骨已干,爷爷才用口袋把老爷背了回来。老爷总算落叶归根。

老爷去世以后,我们和子州血脉亲属的联系基本没有了,信息中断近50年。直至1976年,我父亲在大队开会时收到一份来自子长的寻亲信,信中介绍了家族来历、人员去向,提到“大酬、二酬,”这正是我大爷爷和我爷爷的小名。父亲忙于生产队工作又还年轻,立即将信件转交给我三爷爷。三爷爷接到信后,一字一句认真读完,便开始四处打听询问,最后得知寄信人和他是亲叔伯弟兄关系。

岁月再漫长,也抹不去血脉相承的印记,时隔近半个世纪,张、祁同根共祖的两姓人纵使相隔百里,从书信往来逐渐变为“实地互动”,交往日益密切,彼此了解不断加深,直至后来平凡走动、友好相处。至今我们两大家人红白喜事礼尚往来,亲人去世互相披麻戴孝。算是完成了老爷的寻根遗愿,找到了老爷魂牵梦萦的亲人,也算认祖归宗。

2013年农历2月14日,我们大摆宴席搬埋老坟,给老爷立了碑、写了碑文、箍了葬、烧了大院纸火、买了新棺材盒子,让老爷在另一个世界抬头挺胸、扬眉吐气,尽享荣华富贵。那天老爷膝下的子子孙孙基本都来了,就连老小女婿都基本到位,子长也来了不少人。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老爷,掀开棺盖,面对一堆白骨,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蓬头垢面、骨瘦如材、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

路遥说;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确实,生活就是这样。我们都是凡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管生命是长是短面对苦难谁都无能幸免。就如老爷,一生短暂却经历了逃荒、改名换姓、白手起家、母子分离、家破人亡,一辈子不是讨吃要饭就是在讨吃要饭的路上,到死也没能葬身故土,一辈子没有享受过儿女之福、天伦之乐,一辈子没有抬头做人,只有任人宰割、被人欺负,正直中年竟含泪九泉,也许,上帝赐予他本人的也只有那40多年的生命。

不过换个思维想,老爷的一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假如当初不要遇到养父,说不准他也会流落他乡,生死未卜,就像二老爷。不管怎么说老爷给张家延续了香火,立下了大功,虽然他没能等到儿孙绕膝下,但他的儿孙体会到了儿孙绕膝的快乐。如今我们这一大家子已有200多人。

中国有句古话:穷不过三代。我们已经有五代人了!我们应该翻身了!我爷爷在大跃进时期开始当生产队队长,曾一并“统领”过三个村子,文革后期我二爸接班。我父亲25岁开始当生产队队长,当了20年后又在大队负责了16年, 61岁退休。我叔叔在村里当过会计。我三爸、三妈还有我两个姑父都有正式工作,我一个姑姑上过卫校,一个姑姑当过民办教师。

我是老爷的第三辈人,重孙子。我们这辈相比长辈更胜一筹,国家干部18个。我们的下一辈多数还在上学,个个品学兼优,志存高远,目前专科以上学历27人。

除此,其他人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家庭都美满幸福,社会威望都不错。

也正是老爷的善良、勤劳鞭策着我们一辈又一辈勇敢向前,不惧未来,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改善生活。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故事,那老爷的故事堪称经典,足足可以写成一本书;如果说生活是一本书,那老爷一定是一位伟大的写书人,简单而深情。

谨以此文,告慰老爷的在天之灵。愿天堂没有人间疾苦,愿老爷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

张凤丽,女,横山区赵石畔镇人,现就职于横山职教中心,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


                     

塞上原创文学欢迎您


投稿公告

      一、投稿:古诗词、现代诗、小说、散文、艺术品等。作品体裁不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文稿,一稿一投。

       二、投稿附带简介和照片。师友请关注公众号,随时看见自己和师友们的佳作。

       三、作品若投稿七天未见发表可提醒。已发表的作品赞赏费20元以上50%归作者(20元或20元以下不发放),其他用作平台发展,十日后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投稿者务必加编辑微信,便于发稿酬。

特邀顾问: 张   芳    龙    云  
文学顾问: 杨兴玲    曹楗翊
                  刘    岭    冯广雄  
                  张   弛    李纪元  
                  周凤举   谢玉梅  
                  张克鸿   王兴根  
                 李    荣    谢  飞  
编      委:谢    清    张忠君
                陈    宇    笑鱼雁  
                杨    涛    常春梅
主       编:杨   涛
执行主编:谢   清 
本期制作:谢   清
美术指导:吴静心  李 赟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塞上原创文学

     

执行主编:谢 清

投稿微信:13659128820

投稿邮箱:787220579@qq.com

     塞上原创文学编辑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塞上原创文学


张凤丽作品集锦:

张凤丽:我的双胞胎儿子

张凤丽:我想有个家

张凤丽:余生,让自己更有价值

张凤丽:又是一年八月二

张凤丽:我与文字

张凤丽:我和我的孩子们

张凤丽:写在我的不惑之年

【散文天地】张凤丽:母亲

塞上原创文学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