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丽:捎带回娘家

文摘   社会   2024-04-11 22:35   陕西  


捎带回娘家
文‖张凤丽


娘家,昔日的家,虽然隔三岔五的去,但每次基本都是活动在家到地里、家到会场的固定场所。总以为,家乡,风景旧曾谙!

前些日子,趁着学校去我们村老腰鼓基地考察调研,我捎带又坐了一回娘家,再次走进家乡的沧海桑田,才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先来到老腰鼓基地,在张玉宏我三叔的介绍下,我们一行参观了村文化广场、展室、服装室、多功能厅、传承人工作室,又和三叔进行座谈。同事们对我们村的文化建设赞不绝口,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并就老腰鼓基地的建设情况、传承情况、老腰鼓表演形式等相关信息进行采集。

三叔告诉我们:“刚开始筹建没有钱,我的全部收入都用在活动开展中,有时不够,连同老婆、孩子们的工资全都拿来填补。那年冬天推土机师傅要回家过年,没钱开工资,突然手机提示打来一个月工资,我转手就转给推土机师傅。”

三叔还说,自离休后,他一年几乎280天吃住都在这里,一次没地方吃饭,乡亲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送的一些油馍馍,他扎两根筷子放在火炉子上一烤,就是一顿饭。

我三叔是秦腔演员,曾担任横山县文工团团长,从小爱好文艺,14岁进入文艺表演行当,如今花甲之年,依然活跃在舞台,播洒火种,燃在故乡。我常说我三叔是乡村文化振兴带头人。

作为家乡人,我深感自豪,村里的庙会,从过去一年一次说书、唱戏的小舞台,如今发展成文化交流的大平台,2019年挂牌“横山龙池峁老腰鼓基地”,我们村的腰鼓也从山峁上打到北京天安门。老腰鼓艺人现已发展到200多人,涵盖老、中、青、少四代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10岁,利用农闲、寒暑假进行排练,每年正月或重大节、假日进行腰鼓汇演展示。墙壁上金灿灿的荣誉照、上百张腰鼓演出照,让人们看到杜羊圈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亮出我们杜羊圈村民的新风采。2018 年赴北京参加首届农民丰收节晚会并获得“金穗奖”,三叔获得“最佳导演奖。”

有同事笑着说我:“好好和你三叔学,你三叔老了,说不准你还要回来当这个接班人呢。”

之后,三叔带我们去看木瓜树。我们沿着小路旁边的大路,驱车三分钟就到了目的地。途中穿过一个坝梁,路过稗子湾、烂泥湾,直达龙王庙。三分钟,仿佛是穿越30年的时空旅程,每一处都能让我瞬间找回童年的记忆。

两棵木瓜树并排生长在龙王庙门口前,相距不足五米。我在龙王庙磕了三个响头,伸手轻抚了一下树枝,凑近鼻尖嗅了嗅树芽,跨过围栏摸了摸树干。历经600百多年暴雨侵袭,寒风拍打,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宣示着:杜羊圈村人,像它一样活着。

到底是先有木瓜树,才成就了龙王庙,还是先有龙王庙,后有木瓜树?至今没有人去考量木瓜树与庙的前世今生。

据村里的老年人说,曾经上过这两棵树的人,结局都不好,要么折胳膊,要么断腿,所以多少年来再没有人敢“靠近。”

大约201几年,被榆林市林业局确定为重点保护树木,后来也上过媒体,见过报端,成为有着“身份”的受保护树木,逢着村子的重大活动,或是举办庙会,或者是平日里,都会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

令人望而生畏的故事,贴着受保护的标签,与神庙紧紧相缠,两棵木瓜树无疑是人们眼中的“神”!

从下往上看,两棵树有四五十米高,盘结相连,树干如龙,树冠如云,春天开花,花色白中透红,麦收季节果实成熟,果实颗粒就像苹果一样大。开花结果,在我的记忆中每年都在重复,可想而知几百年来应该从无间断。

木瓜的果实是一种药材,里边的籽可以吃,据说可以治疗腿痛的病。

同事们惊艳到:“今年木瓜成熟了,带我们来看看,我们从来也没有见过,顺便摘几颗尝一尝。”

站在木瓜树下,一览前沟、后沟,眼前的景象令我大跌眼睛,古老的深沟面目全非,原生态景观已经很少了。原来踩着砖头、木棍过河,眼下已是绿油油的大坝,淹没了前后沟像双人床一样大小的菜园子,淹没了泉水井,淹没了石磕下面的芦苇、寸草滩,淹没了戏台,淹没了半洼上生长的柠条……多出一个坝梁,沟洼上柠条中间栽着松树,只有红沙石畔上不足一尺宽的驮水小路依稀还在。

我原本以为那天我是导游,结果我比同事们还像游客,要不是三叔,我估计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站在庙畔上,仔细端详每一处能看到的地方,回忆着小时候赶着毛驴驮水、和爸妈在后沟种菜、放学后独自一个人在深沟旮旯里拦牛放羊……,叼空儿还要和他们一起拍照留影。给同事们最详细的一次解说也是:“我们庙沟的神神可灵了。”

最后一站,我们参观村史展览馆(简称村史馆)。本来顺着水泥路直走1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结果因前一辆车路线不熟,我们辗转后大队,才抵达村史馆。不管前大队还是后大队(现在叫村委会),很明显,自从农村村委会标准化建设以来,我们村委会是硬件硬,软件强。

村里不管什么活动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信息也能第一时间上传报送。近两年村委会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在老年福利院的窑洞里,每天都有30多位老人共享美食,共话家常,品味幸福滋味,畅享美好未来。

走进村史馆,厚重的历史感迎面扑来,一块放大的“农业社会主义先进集体”荣誉牌匾悬挂墙壁,与门对面,直入眼帘,这是1958年周恩来为杜羊圈村亲手书写并颁发的奖,这副奖状标志着在解放后杜羊圈村已经是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块“镇馆之宝”也有着和木瓜树一样的“身份”,被横山区档案馆收藏。

馆内,模糊的黑白照、泛黄的稿纸、褪色的笔迹、追根溯源四个发光大字以及清晰可见的彩色照,印证着杜羊圈走过的每一个历程,也展示着杜羊圈如何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跨越,激励着我们杜羊圈村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18年建馆时,全村吃财政人员已达420多人。

从村史馆走出来,同事们发出感叹:杜羊圈,人才辈出的地方!

我偷偷地告诉她们“这些景点我也是第一次来”。

杜羊圈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过去流传“九沟十八道峁,无树又无草,风卷黄沙遮半天,庄稼苗苗难保全”的民间顺口溜。贫穷落后,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后,我们杜羊圈村对沟、梁、峁、坡、洼进行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这个风沙肆虐的村庄如今变得村美人富。

走进杜羊圈村,宽幅梯田层峦叠嶂,硬化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金黄色的玉米堆积如山,白绒山羊远近闻名,水库碧波荡漾,庄稼绿满山川,一步一景,仿佛走在了斑斓多姿的画卷中。

我常在微信朋友圈晒我妈家的猪、羊、葵花……无需用绿色二字刻意的描述,微信一出,提前预定的基本都是老客户,往往供不应求。

我们村平均每户人家饲养百八十只山羊,两三头大肥猪,几十只鸡,种大几十亩玉米,个别户还养着牛、母猪、肉猪、鹿。向我妈家老婆儿老汉儿两个人的光景,是村里最普通的一家。

玉米喂牲畜,牲畜粪种地,养种植良性循环,成本低,产量高,无公害,饮用、浇灌都是水泵抽取的地下水,这种绿色发展带给我们村实实在在的“甜头”,村民常说:“我们自己产的管够我们自己用,谁还花那冤枉钱买饲料喂猪喂羊、买肥料种地。”

如今,我们杜羊圈村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指数一天比一天高,自产自吃,吃不了的向外售卖,不少奔波他乡的村民也逐步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未来,我们杜羊圈村将计划利用村里的果园、两座水库及村里保存较好的明长城、古寨子、千年木瓜树、野人沟、野人洞等资源,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村。

参观结束后,三叔请我们在赵石畔街上吃炖羊肉。羊骨头剁的像拳头一样大,洋芋一切两半,满满一大盘,上面撒上葱花、香菜,软烂入味,香而不腻。那天我可多吃了,我早已忘记自己还在减肥。

头一天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我们上来调研老腰鼓基地,我顺路拿一点猪肉、蒜、鸡蛋。”第二天,母亲又在温棚里割了一些韭菜、香菜、油麦菜,仓窑里拿了一些干豆角、干菜、腌蔓菁,母亲知道我爱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包、小包早早就准备好了。

《平凡的世界》里写到: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乡亲们抱同一理想。

是啊!谁让我是女儿,又读那么多的书,离开杜羊圈村呢?


作者简介

张凤丽,女,横山区赵石畔镇人,工作单位:横山职教中心。作品散见于《中共中央学习强国》《陕西教育》《榆林新闻网》《中华网》《中国农科新闻网》《网易新闻》《国际在线》《今日头条》《陕西网》《陕西科技传媒网》《阳光网》《榆林市教育局门户网站》《横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横山融媒》《横山区教体局门户网站》《榆林日报》《西北信息报》《横山文苑》《横山文旅》《横山教育》《统战文苑》等媒体、报刊、杂志。


                     

塞上原创文学欢迎您


投稿公告

      一、投稿:古诗词、现代诗、小说、散文、艺术品等。作品体裁不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文稿,一稿一投。

       二、投稿附带简介和照片。师友请关注公众号,随时看见自己和师友们的佳作。

       三、作品若投稿七天未见发表可提醒。已发表的作品赞赏费20元以上50%归作者(20元或20元以下不发放),其他用作平台发展,10日后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投稿者务必加编辑微信,便于发稿酬。

特邀顾问: 张   芳    龙    云  
文学顾问: 杨兴玲    曹楗翊
                  刘    岭    冯广雄  
                  张   弛    李纪元  
                  周凤举   谢玉梅  
                  张克鸿   王兴根  
                 李    荣    谢  飞  
编      委:谢    清    张忠君
                陈    宇    笑鱼雁  
                杨    涛    常春梅
主       编:杨   涛
执行主编:谢   清 
本期制作:谢   清
美术指导:吴静心  李 赟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塞上原创文学

     

执行主编:谢 清

投稿微信:13659128820

投稿邮箱:787220579@qq.com

     塞上原创文学编辑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塞上原创文学


张凤丽作品集锦:

张凤丽:周末早上,我被一个电话叫醒

张凤丽:活成一座山

张凤丽:从比干挖心说起

张凤丽:一大碗荞面凉粉

张凤丽:老爷的故事

张凤丽:我的双胞胎儿子

张凤丽:我想有个家

张凤丽:余生,让自己更有价值

张凤丽:又是一年八月二

张凤丽:我与文字

张凤丽:我和我的孩子们

张凤丽:写在我的不惑之年

【散文天地】张凤丽:母亲

塞上原创文学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