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伟:老庄山印象

文摘   社会   2022-12-01 00:06   陕西  



老庄山印象

文‖胡军伟

  

老庄山,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自然村庄,位于横山区艾好峁办事处西南部,北靠永兴村与前沙焉接壤,西与塔湾镇小豆湾村隔河相望,南与圪崂庄以河为界,东与石窑沟一水相连,是陕北著名的小理河发源地之一。老庄山村名,顾名思义,唯山而已,一“山”可概全貌。全村被谷地峁、西峁、山神梁、东山、麦家圪垯、庙梁等几架主山合围,村居其中。沟多水不多,平地、水地是稀罕物。山高沟深,层峦叠嶂,出行不畅,所以适宜打游击、躲匪患;土地贫瘠,降雨不足,适宜种植的多为耐旱农作物。老庄山骄人之处委实太少,夸无可夸。唯可称道者,一是民风淳朴,二是羊肉好吃。

村子被大山阻隔,远离闹市。村民被现代都市文明熏染少,但被坏风气污染的机会也少。至少在城乡大流动之前,这里的村民憨厚淳朴,老实巴交,鲜有酗、赌、嫖、偷等恶习。“要问羊肉哪里好,当然要数艾好峁;老庄山羊肉怎么样,不要打听都知道。”这里的羊肉好名在外,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吃出来的,也是长出来的。由于山上到处都生长有陕北特有的野生摘蒙花、柠条等各种香草,所以放养的跑山羊肉质鲜美,味道独特,是陕北香草羊肉的主要产地,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个村没什么亮眼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庙梁山龙王庙庙盘上的两颗大白芨树和村东口的一颗老榆树。这大概是儿时留在大脑里的最深刻记忆之一。据庙上铁钟上记载,两颗大白芨树已有400多年的树龄,因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庙建成的同时就有了树,到现在树冠面积已达数10平米,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每到开花时节,红,白,蓝诸色相映,绚丽多彩,花香四溢,沁人心脾。2016年,笔者曽邀请在县林业系统工作的一位同学亲临现场对此树进行了专门的拍照、挂牌,造册登记。它是这个村历史的见证。村东口的那颗老榆树,也有近百年的树龄,虽生长在两山之间的过风口,经过上百年狂风骤雨的洗礼和无数个严冬酷暑的折磨,依然苍翠挺拨,葱郁茂盛,树荫浓密,蒂固根深,始终保持着旺盛倔强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王者一般的存在。就像守护神,一直值守在村东口,仿佛专为村人遮风挡雨而生。我想,她就是这个村精神性格的象征:坚韧顽强、百折不挠。

老庄山历史久远,曾有过美丽而令人遐想的传说。

村上存留不少古院落和古地道,还有很多悬崖峭壁上的窑洞,各有来历。至今我们所知道的或留有遗迹的,有“王家圪崂”“冯家圪崂”和“苗家圪崂”等处,但都是口口相传,并无任何文字记载。上世纪80年代,一村民修房挖土时挖出几个古窑洞遗迹,长辈据此给我们讲了一段美丽而有趣的传说。相传这里曾经住着一个相当厉害的神婆婆,能开山破土,点石成金。有一个南方人(旧称南蛮)得知老婆婆的厉害后,专程找上门来比试技艺。一天,老婆婆正在家中休息,突然一只可爱的白玉兔进得门来,说着人言,要讨水喝。老婆婆一看便知其中奥秘,当即用手帕挽成一只公鸡,吹了一口气,立即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金公鸡。她对公鸡吩咐道,你出去让来客在那里坐着不要起来,等我给他送水喝。公鸡出去说完后,那个人就真的怎么也站不起来了,最后通过玉兔传话认输后方才站起。据说,那玉兔也是南方人用手巾挽成的。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必当真,但它留在我们幼小心里的却是一个神秘而美好的存在。

老庄山村最近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朔到清朝乾隆年间,以庙梁龙王庙马王庙上的两口铸铁钟上铭文为证。那时,老庄山叫唐家新庄,全村都住唐姓人。据传,唐姓人在本村有过兴盛一时的风光。有个民间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不详,只知道叫唐八斗。相传这个人雇了一个小伙计给自己放羊割草,帮忙打理内外。一天,小伙计放羊时用羊铲在地里挖出了几个金元宝,伙计因年龄小不识其为何物,便交给掌柜看。掌柜一看便知是金元宝,立时起了宝物独吞之意。就哄骗伙计说,那是些没用的石头。晚上便独自岀门寻宝,一挖挖到八斗金元宝,“唐八斗”因此而得名。后来,他以这些金银财宝为资本,买田置地,经营农桑,很快就成了享誉百里的大财主、大员外。直至现在还有传说,本村及周边村的很多土地最早都是唐家的。当然,这个说法因为年代久远,于史无据。有言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唐八斗自己做了亏心事,却把报应留子孙。在他百年后,万贯家业很快就被浪荡公子挥霍一空。世事变迁,日月更替,唐姓人家究竟是怎么在本村从兴盛到衰败再到绝迹,已无从考证,但他们在这个村子生活过上百年,应是事实。更重要的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历久弥新,成为村民自律自省、训诫子孙的经典案例,世代延续。

现在生活在本村的以胡姓人居多,还有刘、陈两姓。本村的胡姓始祖大约是在清朝中晚期为避战乱,由绥德县义合(也有传说从子州县双湖峪镇而来。以义合一说为确)移居此地。起初兄弟两人一起居住在艾好峁杜家沟村,后为生活安全保障计,老大胡思成移至老庄山,老二胡思秀留住杜家沟。从那时算起到现在,传承了大约七八代人。据说,当时家有族谱存留,族里的老人们都能说清楚每代人的名讳及户系。但文革中族谱遭毁,自此再无俢续,遂为家族无法弥补之缺憾!

定居在这里的胡姓一支,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却重复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勤劳有余而收获不丰。有一位前辈,虽已故去近40年,却让族人、村民至今心怀敬仰,念念不忘。他自己无缘上学读书,力劝家长供所有的孩子读书学文化。他劝导村民务正业、行善事、走正路、莫学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不抽烟、不赌博、不嗜酒,无不良嗜好,慢慢便成了全村的普遍风气。在改革开放前那个年月,老庄山与其他农村一样,农民的物质生活是非常贫困的,但社会风气是清明的。他的贡献在于引导了一种好风气,给人传递着正能量,使人们在困顿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因物质的极度匮乏而精神颓废。他在社会上有威望、有名气,甚至写进县志。一不因钱,二不因权。这两条,他没有,全村都没有。他的富有全在精神世界。人们习惯于称他“老书记”,其实他的名字叫胡茂谦,与同辈起名用字不同,想必是出自文人之手,寄托的是家族的期许。影响所及,从合作化到包产到户,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族里族外,村民之间相互帮扶,祸福与共。无论是婚丧嫁娶,升学添喜,都能同欢乐、共分忧。若有盆磕碗响之类的小矛盾,邀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坐在一齐,和颜悦色地说是论非,话说开,水拨开,解了心结,化了恩怨,便将不快的一页翻过,一如从前。几十年来,为鸡毛蒜皮事争执不休,脸红脖粗的情形比较少见,因打架斗殴或刑事诉讼者未曾出现。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村风还在保持延续,很是令人欣慰。现在的老庄山人,进城的多,留村的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增多,继续务农的在减少。总体上看,无论学历、职业、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还是阶层归属,社会地位,后代显著地超过前代。尤其是,高学历群体的逐步显现,意味着我们告别了旧时代的文盲村,正在打一场文化上的翻身仗,这是村子最大的变化所在,骄人所在,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空壳村趋势明显。也许再过若干年,老庄山也将不复存在。喜焉悲焉?忧焉乐焉?唯有老者能够品出个中滋味。



作者简介

胡军伟,横山区,艾好峁人,农民。现58岁,1981年毕业于高镇中学高中班,作品散见《中华诗词论坛》《中华楹联》《河南诗人》《中原诗社》等。主要爱好文学与古今诗词创作。


                     

塞上原创文学欢迎您


投稿公告

      一、投稿:古诗词、现代诗、小说、散文、艺术品等。作品体裁不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文稿,一稿一投。

       二、投稿附带简介和照片。师友请关注公众号,随时看见自己和师友们的佳作。

       三、作品若投稿七天未见发表可提醒。已发表的作品赞赏费20元以上50%归作者(20元或20元以下不发放),其他用作平台发展,十日后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投稿者务必加编辑微信,便于发稿酬。

特邀顾问: 张   芳    龙    云  
文学顾问: 杨兴玲    曹楗翊
                  刘    岭    冯广雄  
                  张   弛    李纪元  
                  周凤举   谢玉梅  
                  张克鸿   王兴根  
                 李    荣    谢  飞  
编      委:谢    清    张忠君
                陈    宇    笑鱼雁  
                杨    涛    常春梅
主       编:杨   涛
执行主编:谢   清 
本期制作:谢   清
美术指导:吴静心  李 赟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塞上原创文学

     

执行主编:谢 清

投稿微信:13659128820

投稿邮箱:787220579@qq.com

     塞上原创文学编辑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塞上原创文学


胡军伟作品集锦:
【诗词留韵】胡军伟: 村野老舍
【诗词留韵】胡军伟:  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诗词留韵】胡军伟: 山村夏日
【诗词流韵】胡军伟:胸怀
【诗词流韵】胡军伟:书  缘
【诗词留韵】胡军伟:乡村春晨
【诗词留韵】胡军伟:春 赋(新韵)
【诗词留韵】胡军伟: 抗疫一线军民赞
胡军伟:致抗疫骄子谢永宏
【诗词留韵】胡军伟:横山赞
【诗海撷珠】胡军伟:冬阳吟  

塞上原创文学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