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锐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经济信号”

学术   2024-12-10 21:37   北京  

编者按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今年经济工作,全面客观研判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其中提到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稳住楼市股市”。这些政策有助于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本文融合了近期专家观点、研究报告和媒体报道,系统分析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经济信号”,针对会议提到的新提法进行政策解读,并进一步展望2025年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举措情况。

 1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政策有效发力[1][2][4][5]

本次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并肯定了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能否顺利实现年初定下的经济增速目标,不仅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还会影响预期。中央“沉着应变、综合施策”,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呈V型走势,全年基本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

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数据显示,今年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还创新推出国债买卖操作、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20项。今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还优化调整了多项房地产金融政策,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一揽子增量政策,多箭齐发,市场反响积极。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加大实施力度,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贷款利率显著下降,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不断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激发企业投资意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力有效地支持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与4.6%,前三季度累计增长4.8%。预计2024年全年GDP增速可能为4.8%或4.9%,基本上实现了全年GDP增速5.0%左右的目标。

但也要正视当前及明年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和外部冲击。202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将从2023-2024年的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转化为房地产和“特朗普冲击”,当然地方债务问题仍需引起关注,即进入“2+1”阶段。一揽子增量政策后,房地产市场正在筑底回稳,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仍是核心任务,仍影响着经济运行。同时,特朗普计划对华加征关税,将显著冲击中国外贸出口,短期可能出现“抢出口”现象,但全年仍将承压。此外,化债缓解了地方政府的流动性风险,但是化债仍未结束,部分区域仍面临付息压力和“三保”压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仍有待进一步提振。

客观来讲,中国经济在短期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从三驾马车视角来看,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显著下降,是中国经济增速较为低迷的最重要原因。从通胀视角来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已连续六个季度负增长。从就业视角来看,在人口老龄化加快背景下,依然面临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的局面,存在显著的负向产出缺口。从金融视角来看,截至2024年10月,M1同比增速已经连续7个月负增长,且M1与M2同比增速之间的差距处于历史性峰值。

正是在国内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从9月底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政策。这些政策有力提振了微观主体的信心,并带动了若干高频指标在10月份的反弹。不过,要彻底走出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企稳反弹、物价止跌回升,还需要扩张性政策继续加力。

因此,会议一方面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扩大需求是扩大有消费能力的需求、有投资收益的投资需求,会议明确提出“提高投资收益”,这样才能既发挥扩大需求的作用,又能优化供给结构,避免债务风险。


 2

政策基调更加积极有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整体来看,本次会议定调“很积极、很给力”,集中体现为不少“决心强、力度大、方向明确”的新表述。具体包括,首提“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定调改为“适度宽松”(上一次还是2008年,2011年之后是“稳健”);财政政策定调由“积极”改为“更加积极”(此前仅有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稳住楼市股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多次强调预期管理,包括“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加强预期管理”;延续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等。本次政治局会议释放很大的政策想象空间,对后续“GDP目标、财政赤字率、降准降息、刺激消费、稳楼市、稳股市、标志性改革”等诸多领域,可以有更高的期待,对市场可以更乐观。

宏观调控力度更大、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更强调效果,这既是过去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更是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做出的部署。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内部总需求不足和外部全球经济疲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等压力,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化压力为动力。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讲究前瞻性,走在预期前面,有利于稳定预期、稳定总需求进而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1.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宏观背景[1]


2010年后,我国货币政策基调长期用词是“稳健”,14年来首次转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大有可为。2024年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发生框架性变化,2024年以来贷款投放已经从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货币政策渐渐淡化对数量型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因此,2024年定调“适度宽松”,或意味着2025年货币政策继续从“需求侧”发力,通过保持流动性供给充裕和降低融资成本,继续推动有效融资需求扩张, 降息降准皆可期待。


图1 历年货币政策定调情况


保持流动性供给充裕:“降准”+国债交易。2025年“降准”仍有空间,截至2024年11月底,加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60%,大型存款类机构执行9.5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预计2024年12月人民银行或兑现9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0.25-0.50%“降准”,而2025年“降准”仍是释放基础货币、呵护流动性宽松的重要工具,作为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政策,预计2025年或有2-3次“降准”,全年降幅或在100-150bps,在“降准”呵护长期流动性宽松的同时,为协同“更加积极”财政政策,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净买入规模或也适度扩张。

降低融资成本:“降息”仍有空间从降息预期的角度看,2024年全年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幅度达到55bps,政策利率OMO、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30BP、35BP和60BP,预计2025年政策利率降幅或不低于2024年,政策利率调降或推动无风险利率下降30-40bps,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 财政政策基调由“积极”调整为“更加积极”


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较于去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又强调更加“积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15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是内需不足问题仍可能持续,且明年经济运行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为有效刺激消费、扩大投资、稳外贸、稳外资,中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采取比2024年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以加快经济企稳回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发挥多重作用:一是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扩大总需求,以内需提振对冲外部的不确定性;二是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是稳定预期,当前各方对财政政策发力期待较高,财政发挥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能够更好稳预期;四是防范化解包括房地产和金融在内的经济社会风险,更好地支持房地产保交楼、收储等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

图2 不同口径的财政赤字率


3.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调升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近几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政策层面仍然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如直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2个百分点、一次性大规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解除限购限贷、赤字率保持在3%以上、增发特别国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用于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等等,较以往年度宏观政策的操作力度大幅增加。2025年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内外部压力不减,经济周期性下行明显,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必要加强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会议指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超常规这样的突破性词汇,政治局会议中较少出现,历史上只有对脱贫攻坚战有类似的表述,表明中央的决心。此次对于逆周期调节使用“超常规”,意味着后续很多政策可以具备突破、创新、大胆的空间。打开政策想象度,不能简单线性外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发力,可能体现在:赤字和专项债规模的提高、继续发行超长期国债。一个是规模可能会超预期,另一个是节奏可能会更快,比如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节奏会更快落地生效,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3

稳住楼市股市,加强预期管理


1.稳住楼市股市[4][8]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表述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大力提振资本市场”,今年9月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楼市股市情绪都有明显提振,10月一线城市房价环比由跌转涨,上证指数从9月13日2704点上涨至12月9日的3402点。

会议直接和明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这是历史首次提及“稳住楼市股市”,历史上仅有2018年谈及“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本次会议将楼市股市定位提高,且有“稳定”这样的明确表态,表明后续政策仍然具备想象空间。楼市与股市,前者关系到居民的存量财富,后者则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关键,稳定了楼市与股市,就稳住了居民资产负债表,也有望稳住消费和内需。从工作抓手和见效快慢的排序而言,预期和财富应领先于经济。资本市场作为预期中的“预期”,定价最为领先和灵活,股市稳住是所有预期稳住的第一步。房市作为中国居民部门最大的存量资产,房市稳住,居民存量资产负债表才可稳定,存量变化是流量变化的基础,是激活内需的第一步。因此,稳住股市楼市是稳定整体经济和预期的抓手。

首次单独提出“稳住楼市股市”,关注“中央更大程度参与地产收储、平准基金”等可能的政策。2024年,针对稳地产、化债、活跃资本市场等领域已经有许多实质性动作,包括“10万亿+财政刺激”、加大“白名单”贷款投放力度、专项债新增支持土储和收储、央行创设两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并购重组活跃资本市场等举措。在房地产、金融、地方债三大风险的影响下,政策向“稳住楼市股市”倾斜,关注中央更大程度参与收储、设立平准基金等。


2.加强预期管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5]


会议将“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在工作部署中再次强调“加强预期管理,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微观主体预期和信心不稳是此前拖累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因素,随着9月下旬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实施,微观主体预期和信心明显提升,股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上升,经济加快恢复。扩内需居首位,首提“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本次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拓展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从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生产技术升级、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人才培养、人口增长、产品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就业政策、对外经贸合作等等全领域入手,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实现全过程的需求扩张。

重点关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额度、范围可能双双扩大,专项债审批项目放松,筹划水利等更多项目,加快区域规划”等相关政策。一是促消费,要求“大力提振消费”。预计明年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额度预计会有3000亿以上,范围上可能从汽车、家电扩大至家居、家装、家纺、消费电子等(江苏已率先扩容至手机等产品);二是扩投资,再提“提高投资效益”。结合财政部发布会,涉及做好前期工作、优化投向领域、强化全链条管理等方面。本次提到“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也是配合加力扩投资,重点关注西部大开发、近期国务院已批复广深等多城2021-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等。此外,也需关注明年专项债审批项目放松、筹划水利等更多项目等动作配合。其中:专项债此前一直由财政部和发改委审核,10.8发改委已表示正研究优化完善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包括“研究开展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即由各地自主审核,最快有望自明年开启实行,应会加快项目审批效率、更快推动实物工作量形成。


 4

经济形势企稳复苏,宏观政策大有可为


1.经济形势企稳复苏[6][7]


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制造业投资积极向好。预计2025年,在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计划和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能力的共同推动下,地方财政有望扭转此前捉襟见肘的局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新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支出空间,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需求不断增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也将推动铁路、水利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有效增长,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提升至5.5%。房地产投资对固定投资拖累程度下降。尽管长期施工面积及新屋开工面积的下降将继续拖累房地产投资负增长,房企多年“降杠杆”的成效逐步显现,明年房企偿债压力进一步减少,房企资金来源跌幅可能收窄一半,房企风险总体可控。地方土储专项债和商品房收购计划推出,将推动房地产直接投资边际改善,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率的拖累约0.8个百分点。受外需放缓、加征关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需求将面临挑战,与之相关的民营企业可能减少相关领域制造业投资。不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提供资金融通的保障,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技术及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为制造业投资提供有力的“内生性”支持,预计2025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小幅放缓至6%左右。综合测算,预计202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3.5%-4.0%区间,全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40%,拉动GDP增速约1.9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率较2024年分别上升15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为经济增长保持韧性“保驾护航”。

随着减税降费、以旧换新及房地产支持政策的不断落地,新消费领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传统消费市场则可能摆脱过去一年的低迷水平。随着居民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家庭部门每年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为居民部门其他消费支出提供了空间。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制成品需求释放;政府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准入门槛,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将拓展和提振国内电信、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预计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左右,较2024年提升1.8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将边际改善,较低的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以及部分限制性购房政策的取消,有助于推动大城市住宅市场率先止跌企稳,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金额跌幅可能收窄减半至个位数,并推动居民部门传统耐用品如建筑建材、家具类消费支出的增长,减少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拖累约0.9个百分点。综合来看,预计202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有望升至70%,全年拉动GDP增速约3.4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率较2024年上升10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扮演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持续发力,2025年GDP增速有望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4.7-5.0%,GDP缩减指数从2024年的-0.8%上升至2025年的0.5%左右,2025年名义GDP增速有望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从三驾马车具体走势来看,居民消费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5.0%上下,出口增速在2025年下半年可能显著下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弱。202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围绕7.2-7.3的中枢水平做宽幅度波动,上限可能在7.0,下限可能在7.5。人民币有效汇率也有望在当前水平上大致保持稳定。


2.宏观政策大有可为[6]


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流动性供给、推进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加快信贷增长,刺激需求扩张。一是流动性需求增大,央行将扩大总量工具操作规模,通过降准、增加买断式逆回购与MLF等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购买国债、政策性银行购债等工具释放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适度宽裕,满足国债与地方债的较大规模发行需求与消费恢复、投资扩张的预期资金需求。全年有望降准1个百分点左右,释放近3万亿元以上流动性,其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存准率下调空间有限,预计降准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考虑内外部因素影响,降息幅度可能与2024年相当。2025年扩大有效需求、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仍然需要央行继续适度降息,但幅度不会过大,总体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2024年央行政策利率降幅在30bp-50bp之间,一年期与五年期LPR降幅也分别达到30bp与60bp,市场利率与国债收益率降至低位。目前银行净息差面临一定压力,2025年再度实施更大降息风险相对较高,且利率工具需要为将来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预计全年降息可能在40bp-50bp左右。新一届美国政府可能会对我国发起贸易战、美联储降息节奏预计放缓等外部因素也将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形成一定压力,央行大幅降息的外部条件并不充分。三是有望进一步提升现有结构性工具的额度与使用率,持续发挥结构优化作用。目前,十余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已超过7.5万亿元,为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2025年可能会延续使用即将到期的两项绿色金融工具,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额度,持续发挥结构优化的作用。目前部分工具使用率较低,2025年会着力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一是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4%-4.5%,赤字规模5.5万亿元以上,广义赤字率升至10%以上。以释放政策加码信号、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同时也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产业基础再造与制造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基本民生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用于补充地方财力,进一步加大基建、农林水利、能源、仓储物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其中2.8万亿元为法定程序审议通过用于化解隐性债务的额度。将进一步优化专项债资金使用范围,除了可以用于项目资本金、收购存量商品房、收购闲置土地等之外,有望扩大至生育、医疗、教育、社保和就业等民生保障方面,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其消费能力与潜力。三是有望增发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一部分将继续用于支持“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保障重大项目投资资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生产效率与先进产能比重,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有效促进消费增长。一部分还可能用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户籍、子女教育、社保、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水电煤设施更新改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四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着力补充地方财力,支持地方持续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快各项措施落地进度、增强积极财政政策效应。五是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涉及增值税、所得税、购置税、契税、房产税、出口退税、城建税、采暖费等税费种类,将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降费,重点支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购房购车大宗消费、出口等领域。

2025年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体现在政策思路更加积极、工具更加丰富、操作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更具综合性等多个方面。一是采用“超常规”的政策工具,2025年政策操作思路会更加积极。将不局限于传统的政策工具,会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成立特定目的公司或基金直接购买房地产相关资产、成立平准基金支持股市发展等等政策工具可能会使用。从房地产领域来看,超常规政策是收储和货币化安置,常规政策是传统的降首付、降房贷利率、放松限购、税费优惠等政策。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常规政策撬动地产需求的边际效果逐步递减。因此,“517新政”首次提出3000亿再贷款用于商品房收储,并在10月财政发布会提出可以使用专项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用于收储,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也加入。货币化安置则是在10月住建部发布会提出,增加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并通过货币化安置比例方式加大支持,货币化安置可以直接拉动房地产销售需求,如2017年609万套棚改、323万套货币化安置,假设货币化安置中70%-90%选择购买新房或二手房,对应拉动商品房销售226-291万套左右。当年商品住宅销售为1336万套、二手房430万套,货币化安置拉动12.8%-16.5%左右的销售。

二是政策工具操作规模将持续加码。如实现赤字率4%的突破,大规模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更大规模的特别国债,过去是1万亿元,今后可能会增大至3万亿以上;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释放更多流动性;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超常规财政政策是收入端政策,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筹集逆周期资金,二是激发地方政府活力、腾挪地方财力。在支出端,常规政策是扩大投资,超常规政策可能是促进消费。今年有15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消费,明年有可能进一步加力扩围。三是政策工具操作更具针对性。如专项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工具、解决房地产市场风险问题的工具、提振股市的工具、解决中小银行风险的工具、境外加征关税的应对工具。四是宏观调控将更具综合性。2024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时,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政策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2025年要打好政策“组合拳”,需要中央各部委、各主责单位加强配合,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全方位地推进各项配合工作,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果。


3.稳住楼市股市,微观主体信心修复[5][7]


加强预期管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加强市场沟通。例如当前国内物价仍较低迷,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但可以进一步设置明确的通胀目标,将公众的中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在合理水平,从而加快物价回升。还应强化政府部门与市场的沟通,及时澄清一些误读及对政策的歪曲理解。第二,采取更大力度甚至超预期的举措稳定经济,扭转低迷预期。例如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建议明年赤字率在3.5%以上乃至4.0%。赤字率是3.0%,还是3.5%和4.0%,赤字的绝对规模相差不大,1个百分点差距在1.3-1.4万亿,但信号意义和稳定预期的意义却相差甚远。第三,树立典型,重塑民营企业家信心。要提振民营企业家预期和信心,需要徙木立信、千金买马骨,建议推出正反两方面的政商关系案例,清乱象、树典型,有利于各方传播和学习,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落实法治。

对于楼市而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一是或将进一步解除非必要的限制性措施,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化配置。当前全国仅剩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仍在执行限购政策,有必要进一步放松。例如,放开郊区限购、大户型限购、商住限购,降低非本地户籍购房社保年限,增加多孩家庭购房指标等。二是保交房、收储存量房、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或通过增发国债的方式,成立中央层面的“房地产稳定基金”,预计2-3万亿,专项用于保交房、收储等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并释放强烈的信号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三是引导鼓励高品质住宅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合理需求。建议根据不同城市的去化周期以及不同地段住宅受欢迎程度,将核心地段的部分商业用地修改为住宅用地,满足居民对好地段、高品质商品房的需求;放开郊区供地1.0容积率限制,优化架空层、阳台等空间以及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指标计算规则;鼓励优质优价,不再实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指导等。10月17日出台的“四取消、四降低、两新增”举措已经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止跌回稳的迹象,但可能仍需加力。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一线城市核心地区房价仍在下滑,二是头部民营开发商面临流动性与资不抵债双重冲击。为解决第一个问题,北京、上海与深圳将效仿广州,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购限贷限售。为缓解第二个问题,省级地方政府将加大对头部民营开发商的帮扶力度。如果这两个政策得以落实,那么北上广深核心地区的二手房价格有望在2025年止跌,甚至略有回升。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有望止跌。部分头部民营开发商的流动性危机与资不抵债危机有望得到缓解。房地产市场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有望显著下降。

对股市而言,市场情绪获得进一步提振,当前震荡行情有望向上突破。未来重点关注三条制度改革的主线:一是常态化IPO与并购重组退市并重,动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二是投资端改革提速,被动基金加速发展;三是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加大。在股市方面,2025年地方社保基金、保险资管等长期投资者入市力度有望加大。不排除未来建立中国式平准基金的可能性。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股市相关制度,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有望显著上升。在2025年,上证指数有望在3200-4000点区间内波动,部分指数基金、行业ETF、高股息蓝筹龙头有望获得不错的表现。在债市方面,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围绕1.8-2.0%的中枢水平呈现双向波动。一方面,相对较为疲弱的经济基本面,使得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会显著上行。另一方面,如果明年中国股票市场表现较好,考虑到之前的机构投资者普遍超配债券、低配股票,那么投资者增持股票、减持债券的交易面,会让10年期国债收益率面临反弹压力。


——本专题来源于对以下文章的节选和整理——

[1] 央视新闻:《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释放什么信号?专家解读》

[2]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不寻常的信号—逐句解读12.9政治局会议》。

[3] 连平:《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值得关注的四大亮点》。

[4] 东吴宏观芦哲团队:《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有哪些?——12月政治局会议解读》。

[5] 罗志恒:《撸起袖子加油干——1209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

[6] 连平:《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值得关注的四大亮点》。

[7] 张明:《名义GDP增速有望在2025年企稳反弹》。

[8] 张瑜:《五个超预期——5句话极简解读12月政治局会议》。


    选题: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小组

    观点整理:孙铭鸿、肖伊琪



版面编辑|彭丹凌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