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报告发布

学术   2024-12-14 18:06   北京  

导读

2024年12月7日,由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2期)暨《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成功举办。会议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报告(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下载报告全文),现节选报告核心内容发布如下:

随着中国制度型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本报告立足于企业问卷调查,动态跟踪企业的跨境人民币使用状况。在2024年第二季度《跨境人民币观察》基础上,优化问卷设置。第三季度问卷新增了对企业在与第三国(非华、东道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情况的调查,拓展了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季度报告通过对截至2024年10月29日回收的1338家企业的答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展示企业跨境人民币的动态、动机、影响因素和障碍,从微观视角讨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亮点和短板,并结合宏观环境和政策形势,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01

跨境人民币问卷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本调查截至2024年10月29日共计回收1338家企业的答卷。与本课题组第1、2季度《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后称1、2季度报告)相比,受调查企业分布仍保持高度一致:按所有制、企业所在地、主要客户所在地、企业从事行业、员工数量、销售收入、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净利润率、外贸毛利润率等划分,第3季度受调查企业的分布与1、2季度报告相比差别不大,体现出3次调研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具体而言,按受访企业所有制进行划分,民营企业占比约73%,国有企业占比约14%,外资企业占比约13%。按受访企业所在地区进行划分,75%以上位于东亚,12%位于中亚,7%位于东南亚,位于其他地区的仅占3%。访企业主要客户所在地区划分,超过40%在东亚、欧洲,30%在东南亚、北美,其余地区不足20%。按受访企业所从事行业划分,制造业占40%,批发和零售业占30%,其他行业占30%。按受访企业员工数量划分,少于100人的占60%,100-300人的占20%,300-500人的占14%,超过500人的占6%。

2024年3季度,按销售收入划分,近80%的企业在5000万美元以内。按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划分,低于10%的企业占50%、10%~50%及50%以上的受业各占25%。按净利润率划分,14%的企业处于净亏损状态,逾70%企业净利润率位于0~10%之间,约13%的企业净利润率在10%以上。按外贸业务毛利润率划分,亏损的企业占15%,利润率在0~10%的企业占比为60%,利润率在20%以上的企业约为23%。

图 1:企业所在地区

图 2:企业所有制

图 3:企业所在行业

图 4:2024年3季度销售收入

图 5:2024年3季度净利率

图 6:2024年3季度外贸毛利润率


由图5、图6可知,企业外贸毛利润率明显高于总体利润率,贸易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图 7:企业主要客户所在地区


二、企业跨境货币使用情况

图 8:2024年3季度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图 9:2024年3季度国有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图 10:2024年3季度民营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图 11:2024年3季度外资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图 12:2024年3季度注册地欧美澳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图 13:2024年3季度注册地亚非拉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


2024年3季度超过60%的企业开展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5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人民币外汇交易,但从事人民币贸易融资、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离岸人民币收单或支付、融资、存款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均不足受调查企业的20%。按企业所有制划分,国有企业比民营、外资企业更多开展人民币业务。在人民币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方面,外资“是”的比例比民营高;在离岸人民币融资、离岸人民币存款和离岸人民币财富管理方面,民营“是”的比例比外资略高。按企业注册地分,除“离岸人民币存款”外,欧美澳地区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比例低于亚非拉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非中国和东道国(即第三国)企业进行贸易或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的受调查企业接近40%。按企业所有制划分,国有企业该比重超过40%,民营、外资企业不足40%。按企业注册地划分,亚非拉企业略超过40%,欧美澳企业则不足25%。


图 14:2024年三季度除美元外主要货币使用情况


除了美元、人民币、日元和欧元以外,港元、英镑、澳元也是受访企业常用的货币,港元的占比2%~50%以上不等,后两者的占比大体比较小。


三、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机

图 15: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机


如图15所示,近70%的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是出于对“资产安全性”的考量,超过50%的企业则为了优化“风险配置”,逾40%的企业是出于“现金管理”的需要,近40%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收益可观”。其他方面的考量主要包括客户需求等。按企业所有制划分,国有企业对资产安全性、风险配置的考量占比更大,而外资企业在各方面的动机则相对较小。

四、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因素

图 16:2024年三季度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因素


由图16可得,问及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因素的重要性时,所有因素均呈现出“中性态度”最高,极端态度较低的情况,总体态度略呈左偏分布。此外,少数企业也认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负面影响,因为该制裁使得涉俄跨境人民币收款入账受限。

五、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困难和障碍

图 17: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可多于一项)


如图17,问及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时,超过60%的企业认为“政策复杂”是主要障碍,50%的企业认为困难在于“资本流动障碍”,40%的企业认为“法律法规的兼容性”,30%的企业认为“投资范围受限”,20%的企业认为“风险对冲的衍生品工具不足”。此外,部分企业认为客户不愿意接受人民币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障碍。

六、企业风险管理情况

图 18:2024年三季度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情况(左为是,右为否)


图 19:2024年三季度企业避险措施覆盖账款的比重


表 1:汇率避险工具重要性排名及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重要)

超过40%的受访企业将资产和负债的自然对冲作为最重要的汇率避险工具,而约46%认为在岸衍生品是七种工具中最不重要的。

据部分受访企业所答,衍生品(如远期结汇锁定、汇率互换等)工具可能有益于汇率风险管理;关于推动完善汇率避险机制,有企业建议提高汇率波动的预测能力,完善人民币结算体系以及减少出台滞后性政策。绝大多数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了解和推动完善汇率避险机制的建议表示无意见或不了解。

七、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

图 20: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合作银行

如图20,从事跨境人民币业务时,超过80%的受访企业选择境内中资银行作为主要合作银行,8%选择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约6%选择境外本地银行,约5%选择跨国银行。

八、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展望

图 21:下一季度人民币结算计划(左上:总体;右上:国有;左下:民营;右下:外资)

谈及下一季度(2024年四季度)人民币结算计划,超过75%的企业没有新增计划,10%的企业计划增加10%的人民币结算金额,8%的企业计划增加10%~50%的人民币结算金额,2%的企业计划增加50%或以上的人民币结算金额。谈及人民币业务未来需求,超过40%的企业希望增加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投资,希望政策更加支持企业跨境使用人民币;30%的企业希望人民币进出境更加便利化;约25%的企业希望政策具有持续性。按企业所有制分,国有企业增加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意愿稍强,民营、外资企业意愿较弱,超过80%的外资企业不打算增加人民币结算。


图 22:企业2024年四季度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特定的需求或期望


02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亮点与短板


一、基本特征

第3季度问卷调研结果总体而言与第2季度保持高度一致。从微观角度看,进一步展现了当前跨境人民币呈现出的企业参与广泛、使用场景多元、使用动机积极、政策支持有力、跨境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优势显著等亮点。然而,特定业务参与比例失衡、政策复杂度过高、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风险对冲工具不足、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等短板依旧存在。

二、主要亮点

与1、2季度报告一致,3季度的调查再次以全新的企业样本证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在企业层面的坚实基础,从微观层面展现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参与者多样、企业界对人民币国际化议题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机多样且需求旺盛等特征。企业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对金融服务的不断探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泛的基础。除此之外,本季度的调研结果还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国有企业引领人民币国际化

国有企业(国企)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体现出使用场景多元、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国企不仅在跨境人民币使用方面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还在风险管理和政策响应上展现出较强的能力和意愿。

具体来看,国企在跨境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和贸易融资等领域的使用比例普遍高于民企和外企;在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离岸人民币业务(收支、融资、存款、财富管理等)等总体使用频率较低的业务中,国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体现出更好的平衡性和全面性。约50%的国企在与第三国(非中国与东道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民企和外资(均低于40%)。

在风险管理方面,与民企和外企相比,国企展现出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意识。国企采取汇率避险措施,制定内部汇率风险管理策略,或由专人负责管理汇率风险的比例(超过40%)均远远高于民企和外企(约30%),其对于资产安全性和风险配置的考量也高于其他企业。国企相对较强的实力和专业性,可为整个市场提供示范效应,引导企业熟悉、了解和使用各种风险对冲工具,从总体上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壮大人民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全面推进。

另外,国企在响应国家政策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快地适应政策变化,理解政策意图,从而更高效的从政策中受益,并为其他企业提供示范效应。在对未来人民币结算计划的展望中,国有企业也显示出更强的意愿增加人民币结算金额。

(二)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扩展至第三方

3季度调研新增了企业在与第三国(非华、东道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约40%的企业在与第三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现象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稳步推进。国际货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第三国之间的广泛使用。虽然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企业与第三国间交易使用人民币这一趋势仍反映出全球企业对于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的接受度和意愿正在增强。此外,在受访企业中,人民币对于日元、欧元等其他国际货币的优势依然显著,进一步确认了人民币相对于其他非美元货币的竞争力,预示着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人民币使用的收益性动机提升

与1、2季度相比,3季度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考量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企业更多考虑“现金管理”和“收益可观”两个因素(由约35%提升至超过40%)。这一变化表明企业对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实用性和效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积极的评价。

“现金管理”考量的比例提升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现金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资金流,也反映了企业对人民币流动性和稳定性的信心。“收益可观”考量的比例提升则意味着企业认为使用人民币结算能够带来经济利益,这可能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关。企业预期通过使用人民币结算能够获得更好的贸易条件和价格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这种积极的变化趋势表明,使用人民币不仅能为企业降低风险,还能直接提供效率和收益,这无疑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民币金融产品。

(四)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意愿稳步上升,采取汇率避险措施的企业占比从1季度的29.2%、2季度的29.9%增长到3季度的31.6%。制定内部风险管理策略及委派专人负责管理汇率风险的企业占比也有类似的小幅度稳步提升。根据人民日报道,2024年前3季度,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超1.1万亿美元,新增汇率避险“首办户”超过3.2万家,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一是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更加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营;二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保护其财务稳定;三是促进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稳定性和信誉,为跨境人民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主要短板

(一)“顽固”短板未见明显改善

与1、2季度报告类似,本次调研仍然体现出了特定业务参与比例较低;政策的复杂性高、一致性差;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资本流动障碍;受外部影响大等多种短板,这些短板在第3季度并未明显改善。例如,在问及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时,政策复杂、资本流动障碍、法律法规兼容性等仍然位列前三位,且比例与前2季度保持高度一致。再如,使用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离岸人民币(收支、融资、存款、财富管理)等业务的比例仍然较小且无明显改善。这体现出企业使用人民币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人民币国际化在企业层面继续推进的主要堵点在前3季度未有明显缓解。

(二)欧美澳市场仍未有效打开

根据调查结果,注册地在欧美澳的企业在人民币使用情况上显著低于相比于其他企业,这在几乎所有相关业务上都有所体现。同时,这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意愿也不高。这体现出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在欧美澳市场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欧美澳企业人民币使用比例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市场习惯和货币偏好有关。在这些美元路径依赖较高的地区跨境人民币使用面临较大挑战。欧美澳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意愿不高则还可能与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和金融监管水平有关。欧美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成熟,企业可能更习惯于使用传统的避险工具和方法,对于新兴的人民币避险工具可能存在认知和操作上的障碍。同时,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亟待提升,特别是在适应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金融创新快速迭代的环境下,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接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工具支撑。

(三)民企外企仍有发展空间

跨境人民币使用在不同性质企业间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相比国企,民企、外企的资金规模有限,这无疑限制了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降低他们使用跨境人民币的意愿和能力。从金融服务网络的角度,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提供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境外本地银行和跨国银行在提供人民币服务方面的占比较低,客观上制约了外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03

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激活区域化支付平台,促进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本币结算

主动推动建立“人民币区域化支付平台”。与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合作,设计区域支付清算框架,使人民币与区域内多种货币实现直连和快速清算。该平台应引入区块链技术或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以提高交易透明度、安全性与结算效率。此外,建立可编程智能合约,支持复杂的贸易结算协议自动化运行,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功能性和吸引力。

实施过程中,政府需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确保新平台在高效、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直兑,并减轻汇率波动的影响。以东盟为例,可以考虑与东盟各国的清算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分阶段整合两地的支付系统,逐步提高双边货币使用比例。

(二)构建绿色金融标准框架,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结算货币

发挥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主导设立“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人民币绿色债券、贷款等产品的标准。通过与东盟、欧盟及其他绿色金融需求较大的区域进行合作,创建基于人民币的绿色金融标准框架,推动人民币在绿色项目中的主导地位。

鼓励金融机构在全球绿色项目中优先使用人民币融资,如海上风电、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等大型项目。通过制定绿色人民币债券、贷款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框架,政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绿色项目融资中更有效地使用人民币。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政府可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平台上推广“人民币绿色金融计划”,鼓励其他国家的绿色项目融资以人民币作为首选货币。

(三)创新跨境人民币外汇机制,支持人民币海外资产配置

创设“跨境人民币资产兑换窗口”,允许合规的国内外投资者将境内人民币资产与离岸人民币资产之间进行快速转换,便于实现跨境人民币外汇头寸的精准管理,使资金能够自由流动的同时确保汇率稳定。这一机制可以降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流动性摩擦,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

政府可推动在伦敦、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设立“人民币资产转换中心”,并与这些地区的监管机构合作,为跨境人民币交易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务及合规保障。例如,投资者可以在这些中心进行人民币与本地货币的互换和清算,并可以将兑换出的人民币用于境内或境外的人民币资产投资。通过在主要金融中心构建人民币流动池,政府能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流动性,推动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储备和投资货币。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新场景

金融机构应与东南亚、中东等区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通过与当地支付系统对接,实现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直接使用。为促进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金融机构可以设计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数字人民币支付解决方案,涵盖零售支付、大宗商品贸易结算、跨境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场景。例如,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的跨境支付,金融机构可以将智能合约与数字人民币结合,实现自动支付、对账和风险控制,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为吸引海外企业使用数字人民币,金融机构可以在跨境支付费率、结算时间等方面提供优于其他货币的优惠措施,并设立“数字人民币推广基金”,用以补贴在试点区域中采用数字人民币的企业。

(二)搭建人民币投融资平台,提供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支持

在主要的金融中心(如伦敦、香港、新加坡)建立“人民币投融资平台”,并鼓励全球金融机构在该平台上发行和交易人民币资产。该平台应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支持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透明度和资产的安全性。金融机构还可推出人民币债券、ETF、离岸人民币贷款等多种人民币产品,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人民币资产。平台可以通过开放人民币与主要货币的即时兑换、提供低成本流动性支持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金融机构还可在该平台推出风险对冲工具,如远期外汇、人民币期货等,方便投资者管理汇率风险。平台可以采取会员制或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人民币产品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优惠或激励,增加其人民币资产持有意愿。

(三)建立数字人民币备用网络,应对极端金融情境

金融机构可创建“数字人民币备用网络”,保障在极端金融情境下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稳定性。此备用网络应具备离线支付功能,确保在跨境支付中网络不稳定时依然可以完成交易。此外,备用网络可以依托分布式节点,允许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成为节点,以分散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的潜在风险。

金融机构可与央行协作,推动数字人民币备用网络与现有的SWIFT系统实现数据互通,确保在任何支付情境下都能实现安全、高效的跨境交易。在具体实施上,金融机构可设计基于多重签名技术的支付验证系统,增加交易安全性和风控能力。此外,为保障用户的隐私,备用网络可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隐私保护。

三、企业层面

(一)推动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增强区域产业链整合

企业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使用,特别是在东盟国家等与中国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区域。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人民币进行供应链上下游的结算,减轻因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不确定性,减少资本压力,优化资金周转。具体措施上,企业可以在跨境采购中采用人民币分期付款、提前锁汇等方式,并与人民币结算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还可以结合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实现自动化结算和对账,降低操作成本和财务风险。通过这一供应链人民币结算系统,企业能够在大宗商品、零部件等采购环节建立稳健的人民币支付体系。

(二)优化跨境资本管理,拓展人民币资金渠道

企业应加强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根据汇率波动和人民币流动性,自动调配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资金组合,优化跨境资金配置,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应借助远期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对人民币进行风险对冲。有条件的企业科在海外设立人民币融资中心,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更灵活地管理人民币资金流。例如,可以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设立人民币专用账户,以简化境内外人民币的流通和管理。在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或寻求本地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以拓宽人民币融资渠道。

(三)运用数字技术防范风险,提升人民币结算安全性

企业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搭建覆盖全流程的跨境人民币风险防控系统。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对跨境交易进行风险评估,实时识别高风险交易并实施预警,防范洗钱等金融风险。区块链技术则可用于记录所有跨境交易的关键数据,实现透明度和不可篡改,确保结算安全。具体实施上,企业可以在跨境结算中引入多层次的风控体系,确保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使用智能合约,企业可自动验证交易双方的资质,并实现自动化付款流程,减少人工干预的风险。企业还应搭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信息追踪平台,为每笔交易提供可靠的记录和溯源系统,确保跨境人民币交易的透明度与合规性。


扫码下载报告全文


课题组成员:涂永红、王景业、吴翌琳、何青、陆利平、陈昭晶、赵锡军、唐建伟(交通银行)、崔甜甜(按姓氏笔画排序)

监制:商倩



版面编辑|王浩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