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政府换届后跨境人民币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   2024-12-14 18:06   北京  

编者按

2024年12月7日,由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2期)暨《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和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

会上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鄂永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三部总监助理朱钧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陆利平就美国政府换届后跨境人民币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的内容与意义发表了观点,他们的深入探讨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和前瞻性思考。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以发言顺序排列):


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庄毓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全球正面临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的挑战,同时伴随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困境,地缘政治和美国政府换届也为全球货币体系带来新变数。在此背景下,跨境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人民币等创新项目为人民币跨境支付问题提供了新解决方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日益显现。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障碍,需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缩小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

为了适应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要求,客观、及时、准确反映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交通银行联合发起《跨境人民币观察》记录报告的编写,通过企业和机构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动态分析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旨在为金融机构、企业、学术界和政策部门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相关信息,以便其做出科学判断和决策。

国际货币体系的竞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探讨如何利用经贸合作作为推动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标准制度性开放,依托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国际经济格局,促进人民币国际进程的深入和巩固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讨论话题。各方应共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复杂变局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鄂永健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挑战,但也孕育着难得的机遇,需要各方协同努力,行稳致远。

国际经济格局波动加剧,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前景因“特朗普2.0”政策压力显著,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正扰乱全球供应链重组。美联储政策转向趋缓,但美元利率高位震荡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定竞争压力。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加快贸易及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不断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基础。

在挑战与压力中,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三大机遇。首先,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却推动了区域合作深化,中国与东盟、拉美、中东等地区的本币结算与经贸合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新空间。其次,美元高利率环境反衬出人民币作为低利率融资货币的吸引力,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融资市场的角色提升。最后,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催生了更多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需求,为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风险对冲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可能性。

《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为深化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基于详实数据、动态跟踪分析和全面政策建议,揭示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状与挑战。作为合作方之一,交通银行结合实践经验,通过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数字人民币应用等创新业务,不断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前行。


《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报告发布

陆利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陆利平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他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交通银行联合发起了《跨境人民币观察》季度报告的编写,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已正式出炉。

本轮调查发现,跨境人民币有一些突出的亮点,主要包括:

(1)国有企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体现出使用场景多元、使用频率高等特点。(2)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扩展至第三方,约 40%的受访企业在与第三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现象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稳步推进。(3)人民币使用的收益性动机提升,这一变化表明企业对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实用性和效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积极的评价。(4)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愿和业务操作水平稳步上升。

报告中指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存在亟需弥补的短板:

(1)“顽固”短板未见明显改善。人民币在特定业务中参与比例较低,有关政策复杂性高、一致性差,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资本流动障碍,这些短板在第三季度并未改善。(2)欧美澳市场仍未有效打开。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在欧美澳市场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注册地在欧美澳的企业在人民币使用方面的数据显著低于注册在其他区域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意愿也不高。(3)民企外企仍有发展空间。民企、外企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低于国企。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提供跨境人民币服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指出,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结算对于企业而言是减少资产风险、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的根本途径,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以取得更大成效。

政府层面:(1)激活区域化支付平台,促进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本币结算。(2)构建绿色金融标准框架,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结算货币。(3)创新跨境人民币外汇机制,支持人民币海外资产配置。

金融机构层面:(1)搭建人民币投融资平台,提供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支持。(2)建立数字人民币备用网络,应对极端金融情境。(3)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新场景。

企业层面:(1)推动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增强区域产业链整合。(2)优化跨境资本管理,拓展人民币资金渠道。(3)运用数字技术防范风险,提升人民币结算安全性。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实现路径

雷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人民币国际化是境内外市场主体对金融体系的重要需求,也是“双循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开放与发展的新内容,可以在两个层面理解其价值,即人民币作为货币能购买更优质的实体资产,以及和通过高效率的金融体系获得优质的定价、估值、交易等服务,从而丰富跨境使用人民币的场景,提高使用意愿。

可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练好内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不断推动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二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可通过加强制度型开放更好对接国际市场,优化金融市场功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法治与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人民币持有和使用更加便捷。

本期《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提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主要短板之一,仍是交易对手方不愿使用人民币。其根源在于对人民币产品、服务的大循环仍存在梗阻,相对成熟国际化货币而言使用人民币参与金融交易的便利性也有所欠缺。通过不断提高人民币资产的质量和完善交易机制,人民币有望在国际市场中进一步巩固地位。

从这一逻辑上讲,国际环境可能带来短期冲击,但只要中国不断增加优质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并持续改进的人民币持有和交易环境,必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从业者应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功能,助力人民币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循环。


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使用空间

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


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国际使用空间,同时解决政策瓶颈和结构性短板问题。

第一,尽管人民币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使用已有所提升,但整体使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特别是在贸易领域,尤其是与贸易融资相关的使用,仍存在显著扩展空间。为了巩固和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需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优化跨境贸易的人民币支付和结算体系。

第二,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可以结合现有的跨境金融合作项目,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模式。这不仅能够推动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还能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

第三,政策层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障碍。各地区、各部门的政策不一致,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理解和执行上的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应简化政策框架,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协调性,减少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和障碍。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亟需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需求。大企业由于资源丰富、网络广泛,通常在境外使用人民币时占据优势,而中小企业面临政策复杂、金融支持不足等困难。应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克服使用障碍,促进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广泛地采用人民币。


特朗普2.0时代关税武器化与美元武器化叠加下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及应对

鄂志寰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第一,建议从底线思维出发对特朗普2.0关税武器化和美元武器化叠加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事先应对。关税武器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会导致国际贸易环境的整体性的恶化。美元武器化影响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关税武器化与美元武器化迫使更多的国家在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的环境下,重新规划贸易路径,全球贸易将进入更加艰难的时期。

第二,关税武器化与美元武器化的叠加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加征关税之后对中美贸易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对美出口规模会有下降,对美的贸易顺差会有压缩,会给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贸易政策冲击影响市场信心与金融稳定,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和结构规模的巨大调整,会给人民币的市场稳定带来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第三,应对特朗普2.0外部冲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应对外部的冲击,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强大的货币。一是从全球角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持续推动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加速产业升级。二是从区域角度,继续引领“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区域内人民币使用,三是从国内经济发展层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更好的与实体经济相互结合,把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根基,把数字人民币作为激发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力。继续完善跨境支付的体系建设,推进跨境支付的便利化。


通过制度型开放和金融体系优化塑造人民币国际化新优势

曲凤杰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在新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特朗普2.0对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多重障碍,但也存在机遇,需要通过制度型开放和金融体系优化塑造新的发展优势。

第二,制约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因素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因素,长期因素是指国家综合实力(包括经济规模、贸易投资规模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中期因素是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深度和开放度、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以等);短期因素则是一些金融便利化措施和工具。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长中短”三期叠加的制约。首先,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外需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投资中的份额下降,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其次,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也更加突出,国际收支结构、资本账户有限开放、金融市场深度与开放度都难以支撑人民币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对接的滞后性也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和吸引力。第三,离岸人民币市场覆盖率、产品丰富度和便利化手段不足,对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形成限制。

第三,破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棋局,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加快制度型开放的有利时机,针对“三期”叠加的多重制约,进行系统性多领域金融制度的集成创新,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优势:一是强化金融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稳定性强的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金融市场,着力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二是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消除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推动证券市场开放和外汇市场改革开放,逐步形成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简明、统一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吸引更多发行人、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服务网络。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尤其是东盟国家多种形式的货币金融合作,推广人民币区域使用。


货币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人民币国际化要抓住特朗普2.0时代机遇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


第一,货币的国际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稳健向前。2024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4.69%,自2023年11月以来人民币连续十个月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漫长与曲折的过程。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比例来看,2024年8月比7月有所下降。10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下降至2.93%。同美元(约占全球支付的47%)、欧元(约23%)、英镑(约7%)等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离强大货币还有较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第二,要切实解决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中调查受访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政策复杂、资本流动障碍、法律法规的兼容性、投资范围受限、风险对冲的衍生品工具不足、客户不愿意接受人民币等。因此,应当多倾听企业的呼声,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空间,推进制度环境改革,以激励企业更好地使用人民币。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要抓住特朗普2.0时代机遇。特朗普2.0时代将继续保持的美元武器化趋势、美欧大西洋体制的间隙、“美国第一”的政策以及关税战带来的中国贸易多元化等。特朗普2.0时代是中国的挑战与机遇,会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和平、发展、稳定的国际形象,也会提升中国资产的国际吸引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提升的机遇,倒逼人民币国际化的机制改革。在特朗普2.0时代结束后,人民币超过英磅,成为世界第三大支付货币是有完全可能的。


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快速发展

朱钧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三部总监助理


第一,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支持。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现状如下:一是交易规模增长显著。从2019年至2023年,人民币外汇期货成交金额从0.76万亿美元增长至3.53万亿美元,全球占比从1.05%上升至4.8%。二是流动性集中于新加坡和香港。2023年,新加坡和香港占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总量的98%,其中新加坡以71.9%的全球占比领先香港。三是市场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期货市场排名从2019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5位,超过英镑,仅次于美元、巴西雷亚尔、欧元和日元。

第二,调研报告显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冲工具不足,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显示,20%的企业认为缺乏衍生工具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困难,40%的企业依赖自然对冲,此外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成为跨境人民币业务中仅次于自然对冲的重要衍生工具。朱钧钧认同《跨境人民币观察》的建议,即完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对冲工具,提高企业管理跨境业务风险的能力;提升市场环境稳定性,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优化,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可信度,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条件。


观点整理:余植巽、陈东尧、胡云清、陆森、强皓凡

监制:商倩



版面编辑|王浩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