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当老师,编制与户口之痛

文摘   2024-12-24 20:17   河南  

和老闺蜜通话,各自炫富。


我说:“县城挺好,快回来找我,姐富得流油,一个月的工资够吃3500个烧饼。你回来请你吃最负盛名的老地方见孜然烧饼,3元一个,管你1000个不是问题。”


老闺蜜夸赞:“够大方,真馋了。将心比心,啥时候来玩,北京豆汁儿管饱。”


我说:“京都特有的玩意无福消受,还是想吃你们学校食堂。”


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最想“吃”的,是她学校的八卦。比如北京编制与户口,比如年薪20万+。


“+多少?如实招来。”我严重怀疑小没良心的昧着呢。


闺蜜回怼:“姐富得流油!”又追尾一句:“说了你都不敢信。”


我气不打一出来,提高嗓门:“你这是内涵我——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随即静下来:“还是你了解我,想你了。”

     

老闺蜜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我趁机说:“想听你苦戚戚的京都上班生活,给我开开眼。”


闺蜜说:“放心,苦,当然苦啦。”


在北京,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里,有一群特殊的园丁——没有编制,也没有北京户口的老师。他们每天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用知识滋养着青春的花朵。一如我的闺蜜小雅(化名),她毕业于一所知名的师范大学,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北京。她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然而,现实总是比梦想来得更加残酷。

初到北京的小雅,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没有北京户口,意味着她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租房、就医、孩子上学……这些都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作为一名没有编制的老师,她的工作环境也并不乐观。学校虽然对她的教学能力给予了肯定,但在待遇和福利上,她却无法享受到编制内老师的种种优待。

小雅告诉我,每天工作都很紧张。在课堂上,她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应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有时候,她会因为某个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时候,她感受到的是疲惫和无力。

最让小雅感到无奈的,是户口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她的孩子因为没有北京户口,无法进入优质的公立学校就读。为了孩子的未来,小雅不得不考虑搬家到其他城市。这个决定对于她来说异常艰难,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工作,也舍不得离开这座城市。但是,作为母亲,她又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着想。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教育资源的确得天独厚,但户口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没有北京户口的老师,即使再优秀,也可能因为一纸户籍而无法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张雪峰老师的搬家之举,正是这一问题的缩影。他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前往苏州。这样的故事,在北京并不鲜见,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痛点。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无论是编制内外的选择,还是户口背后的教育不平等,都是他们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秦补拙
80后秦小拙,正在秦补拙,理想秦不拙,梦想秦小卓,一辈子学教语文,一辈子学习教育,不奢求做“名师”,只努力做“明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