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术后出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滞留在软腭后方鼻咽部的隐匿性出血可能导致致命性气道阻塞,这类血凝块在耳鼻喉手术中常被称为“验尸官凝块”,因为它们往往在尸检时才被发现。本文结合一则病例来看看扁桃体术后出血的严重性。
一个不寻常的病例:小出血酿大祸
研究报道的是一位48岁女性患者,体重指数正常,有轻度哮喘病史。在就诊前两周,患者因鳞状细胞癌接受了双侧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舌根部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首次手术时全身麻醉和气道管理均顺利,使用3号Mackintosh叶片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Cormack-Lehane分级为1级。
患者此次再次入院是为了切除残留的病理性扁桃体组织。术前气道评估显示颈部正常,简化气道风险指数评分为0。患者再次接受全身麻醉,面罩通气正常,与首次手术一样,使用3号Mackintosh叶片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喉镜下视野良好(Cormack-Lehane分级1级),手术和拔管过程均顺利。
在手术结束一小时后,患者出现口腔出血,并出现呼吸困难。医护人员先后给予冰块,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和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但均无效。由于出血持续,患者被再次送回手术室进行手术止血。
紧急处置: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过程
最初,医生考虑对患者进行清醒插管。但由于患者极度呼吸窘迫且无法配合,最终决定在经鼻给氧的同时进行快速序贯诱导。在诱导前,医生触及并标记了环甲膜位置,并确保了紧急环甲膜切开所需的专业设备和人员已准备就绪。
通过鼻导管给予10L/min氧气后,使用丙泊酚和琥珀胆碱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同时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使用带有3号Mackintosh叶片的McGrath Mac视频喉镜进行喉镜检查。虽然没有明显的活动性出血,但无法辨认出任何喉部结构。资深麻醉医生重复进行视频喉镜检查,但结果相同。在此期间,通过间歇性面罩通气成功维持了充分的氧合,并给予罗库溴铵以确保肌肉松弛。耳鼻喉科医生随后使用前联合喉镜进行直接喉镜检查,但同样无法识别任何喉部结构。
考虑到可能存在阻塞性血凝块,医生先尝试使用带侧孔的硬质吸引导管进行吸引,但未成功。使用钳子进行机械清除也未能奏效。最后,外科医生通过喉镜放入一根无侧孔的金属吸引管。随吸引管一起取出了一个30厘米长的血凝块,形状与食管、下咽、口咽和鼻咽的腔道相仿。随后通过喉镜放入了一根气道交换导管,移除喉镜后,沿导管置入6.0mm气管导管。继续使用吸引和钳子清除较小的血凝块。
图2. 从气道中取出的30厘米长血凝块,
形状与食管、下咽、口咽和鼻咽的腔道相仿
在整个过程中,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至100%之间。术后二氧化碳分压在4.3至6.6 kPa之间,但在操作过程中,二氧化碳波形显示不规则,使得记录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值的准确性存疑。
经验总结:从病例中汲取的临床启示
本病例的处理过程引发了我们对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首先,虽然目前已有多个成熟的困难气道处理指南,手术室也常常按照指南配备相应设备,但本病例显示,常规设备可能在处理气道内出血时效果不佳。吸引是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在处理被血液或呕吐物污染的气道时尤其重要。临床上使用各种型号的导管,其中一些带有侧孔以防止对气道造成损伤。然而,如果这些安全孔未被堵住,吸引压力可能会降低高达90%。本病例中最初使用的吸引导管就是这种类型。
其次,指南推荐在污染的气道中使用钳子清除固体物质,因此很多气道管理工具包中都会配备钳子。本病例中也尝试使用了钳子,但只能撕下血凝块的小块碎片,效果不理想。
大口径吸引装置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能是必需的,吸引压力也至关重要。然而,增加的吸引压力可能会损伤气道黏膜,因此需要在具体临床情况下权衡潜在风险和收益。在本病例中,增加的吸引压力最终解决了气道管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可能并不配备大口径吸引导管。有研究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例如将普通气管导管远端切断,近端连接手术吸引机,这种装置比商业大口径吸引装置具有更强的吸引压力。在本病例中,一旦确定血凝块是问题所在,马上从带侧孔的吸引导管换成了无侧孔的金属吸引导管,这一改变证明是有效的。
临床警示:防患于未然是关键
本病例揭示了术后患者缓慢但持续性出血的隐匿性特征。在意识模糊的术后患者中,血凝块可能会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直至达到危及气道的临界大小。此时,其体积可能会阻止患者将其咳出或吞咽,导致潜在的气道梗阻。因此,在处理气道出血时,需要配备大口径且具有足够吸引压力的吸引装置,当遇到血凝块时,可能还需要使用无侧孔导管。
我们热切期盼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entshikong@163.com
商务合作、加入耳鼻喉交流群、投稿交流等请添加耳鼻喉小助手微信:erbihoushikong(备注姓名、医院)
电话:132 4021 8072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