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争议的非公众人物,如何取好新闻标题?

社会   2020-10-18 16:10  


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江苏南通如东“援鄂女护士”于鑫慧一事,最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今天有多家新闻媒体再次报道了最新进展,即其所在供职单位进行了回应。如下:




全文如下:

于鑫慧现系我院劳务派遣职工,从事内勤工作。2020年2月,在疫情形势不明朗、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她积极响应武汉市武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征召,克服困难前往武汉,先后在两个隔离点参与非医疗志愿服务50多天。她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承担社会义务的热情。

对于她个人的债务纠纷,经向相关部门了解求证,其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债务纠纷案件,债权人已于2020年3月2日确认其偿债义务已履行完毕,目前无其他在诉、在执行的债务纠纷案件。婚恋属于个人事务,相信她会依法妥善处理。

我们认为,她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勇当“逆行者”,甘当志愿者,值得肯定和赞扬。我们呼吁,对成长中的青年人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爱护,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更好服务社会。 


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


于鑫慧在汉口火车站前留影。图据网络


读完洋口卫生的回应,不难看到于鑫慧所在单位的大度和包容。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鑫慧所犯下的错是否不能包容了呢?在网络舆论的左右冲突下,有人认为不能,有人认为能。这些本文不予置评,而就今天 最新进展的几个新闻标题进行点评。


从几家媒体所取的标题来看,不同媒体的确有水平高下,立场倾向。如下:

我看到前两个标题时,截图发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问哪个标题好。各种评论都有:有说第一个好的,也有 说第二个好的。还有人指出,“中性的话第1个标题更好,但第2个标题更吸引人”,也有人评论“第一个中庸客观,不管其他多少假,援鄂是真”。


还有人指出,“所谓人设就是媒体的导向,所谓崩塌就是媒体新导向?”


评论先罗列这里吧。


于鑫慧本来就是如你我一样的一个普通公民,并非公众人物。她之所以能够“成名”是因为她前往武汉参与抗疫相关医护工作的志愿经历。实际上,参加武汉抗疫的非本地医护人员众多,出名的并不多,除了几个大咖,普通医护能够被人们记住的寥寥几个而已,于鑫慧又能否掌控住舆论让自己成为名人?


我想,很难。而她成为了让人们记住的其中一个,则完全不是因为她的志愿经历,而是被人抖落出来的一些糗事。这也是我想写这篇小文的目的,为何我们不能对一个普通公民多点宽容?


这四个新闻标题,我之所以不将其与机构媒体相关联,就是想让各位看官自己去体味。正如我朋友圈中有的评论所说,在很多吃瓜网友容易冲动的情况下,机构媒体的新闻标题还是要保持中性,客观,不宜像一些不负责的自媒体那样,将有倾向性的语言用在标题中。


说实话,洋口卫生的回应很具人性的温暖,事情的“善恶”拎得清,没有将一个人所作的事都混淆在一起说——在我的认知理论中,人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在做某件事时受利益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选择不同。


对于鑫慧而言,我想很多事不是她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如今自己被架在网络的舆论上“烤”后,她又能否承受得住?机构媒体还是要对公民个人多留下点 生存空间,没必要将立场预设性的语言嵌入到新闻报道中。


综上而言,几家机构媒体今天在于鑫慧事件的报道上,我觉得最后一个标题:“于鑫慧所在单位回应了”是最客观,中性的;其次是“援鄂女护士”引争议,所在单位回应了。剩下两个都不可取,因为预设了立场,或者潜在误导了公众将于鑫慧与某个形象对等起来了,或者默认了一些网友所谓的“正确认知”。

辛酉杂谈
在这里阅读,在这里与你一起心灵鸡汤,在这里解剖你所没注意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