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按:第15封信结尾有点仓促,或者也可以说留了个悬念。正好第16封信拿来详细说说。就是为什么说“这需要兴趣做你自己的导师,引导你不断向前进,你终将成为闪光的存在。”。
葛优躺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一个表情符。
当下流行一个词:躺平。
躺平是一种状态,一种选择,躺平好不好呢?这里不细聊,只是对于尚未成年还处于学习状态的你和同龄人来说,躺平肯定是不可取的,毕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不管是思想的“一技之长”,还是动手能力上有“一技之长”,躺平都是无法换来的。而没有“一技之长”伴身,你的漫漫人生就很可能变成茫茫人生。
那为什么会有人躺平呢?这里指那些行动上已经丧失斗志,思想上也没有了追求的人,而不是指那些对物质追求不感兴趣,但精神上仍然积极吸取营养,对身子骨保养依然有较大频率锻炼的人。
可以说是没有了斗志力,对任何事务都丧失了兴趣,也可以说是没有了理想信念,也可能没有了世俗意义上的信仰(但可能保有其它形式的信仰)。
§1
是的,这里便引出了我这次想跟你说的“兴趣”话题,其中还旁及到了信念、信仰。
兴趣,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她会以不同“外貌”展现给你。比如在你三五岁时可能就是“想要做什么”,比如你想要去画画,我们便给你报了兴趣班,而且你在这个兴趣班坚持学习了5年,从最初的想要去画画,到你喜欢上了画画,敢于去应对各种考级,向老师展示你画画的心得。这就是兴趣在你身上发生了变化,她从“想要做什么”成长为你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可能伴随你一生。
当兴趣逐渐成为你的一种技能,或者“持续想要”,想要有所成果时,兴趣会变身成为一种“执著”,甚至“偏执”(这经常是对不理解的人而言),她可能会成为你想要做好一件事,一类事的信念,抑或是信仰。
比如当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营造让人学会分垃圾的氛围。当你对垃圾分类这件事感兴趣,并接受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时,你就会去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当你因为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化学、物理知识后,觉得这么做对人类,对大自然有意义,坚持做下来,并不断促使你去监督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做好垃圾分类时,这就已经成为了你的一种人生信念,甚至可以说是信仰。
因此,兴趣可以逐渐转为一种信念。对宗教、哲学的兴趣可能引导一个人深入信仰领域,丰富其精神生活。信仰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信念体系,反过来,信念也可以加强对信仰的理解和实践。
但对于你的人生来说,助推你去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兴趣。尤其是对于以职业和技能发展为重点这件事来说,兴趣是人生最主要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生成图片
§2
借助AI工具,我梳理出了兴趣对于人成长的一些特征,这也是我成长过程中对兴趣的一些理解,只是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状态。
内在驱动力强大:
自主性:兴趣使人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不依赖外部激励。
持续性:内在兴趣带来的动力更持久,能够支持长期的目标追求。
增强专注力和创造力:
高度投入: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专注且高效地工作。
激发创新:兴趣驱动的探索往往伴随着创造性思维,容易产生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提高学习效果:
主动学习:兴趣促使人们主动获取知识,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深度理解:因为兴趣,人们愿意深入研究,获得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
增强抗挫折能力:
坚持不懈:兴趣使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毅力,不轻言放弃。
积极心态: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
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找到人生方向:兴趣可以引导职业选择,使工作与热情相结合。
提升幸福感: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会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生活质量。
影响他人和社会:
榜样作用:对兴趣的追求和热爱可以感染他人,激励周围的人。
社会贡献:兴趣驱动的创新和成果往往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第6点那都是后话,就像第15封信里讲到的美国游泳运动员格特鲁德·埃德尔勒(Gertrude Ederle),她因为对游泳这件事感兴趣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影响世界女性的榜样,她对于游泳这件事的兴趣的追求和热爱,感染了全世界女性,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女性。
§3
这里再就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抗挫折能力”这两个特殊“功能”来详细说说,因为当下的你正处于需要好好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阶段。也是处于一个即将面临来自学习或学校教育中其它事项的打击、挫折的阶段。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跟你说说。
我是高三时从贝塔斯曼网购回来一本哲学书,书名已经忘记了,是一本整理收集了很多哲学家各种经典名句、名段的书,我是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以前在《科幻世界》等一些刊物的页脚也有看到过,虽然印象中更多的还是同龄人的感悟,但当时确实是激发了我对于提高思辨能力的兴趣。
有一本专门收录这么多哲学大家的名言名句,自然是极大地让我来了兴趣。
因为这本书,我上大学时就不再局限于读小说,而是开始徜徉在了哲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把学校图书馆关于哲学书籍的大部分都看了一遍,比如尼采、苏格拉底、叔本华、卢梭、笛卡尔等西方哲学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都看了一遍(家里还收藏着一些他们的书籍),后来工作后又补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道德情操论》等。
再比如朱光潜、宗白华(美学也属于哲学的一类)、冯友兰、金岳霖、李泽厚、钱穆、梁漱溟、熊十力等中国哲学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也看了一遍。这里要感谢出版社把这些著作都出版成了一个系列,也要感谢母校图书馆珍藏着这些书。
以前有些人让我推荐书,我总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从我的阅读经历来说,看什么书都是因为兴趣的助推,到了一个阶段就会去阅读一个新种类的书籍,也因为这个阅读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疑问和求知心理推动着你去阅读。因此,我阅读的书籍从种类来划分,就是小说、哲学、经济学、科技、史书(经济史、科技史)。
因为兴趣,你去看这些书也不会觉得枯燥,而会是一件让你充满乐趣的事儿,你也可以称其为打发时间——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后就开始混的人比较多,那时对于毕业还没现在这么严格。因此当身边很多人都混日子时,你只能把自己埋进这书堆里“打发时间”了。
但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只要是你有兴趣看的书,你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比如高中时看那些世界名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红与黑》看得忘了时间,被你奶奶至少两次催促“还要不要吃饭了”。
当你阅读了很多书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变得更大,因为你的视野打开了,遇到一个卡住你“脖子”的问题时不会钻牛角尖了,不会往一个地方死劲去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是能够从其他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有些挫折是事情本身造成的,有些是人为造成的,如果你没有足够宽广的视野,那就容易因为挫折而走进思想的“死胡同”。这对于你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在社会这个“竞技场”上你的黯然退场就是让对手少了一个竞争者而已。
因此,兴趣这个内生动力可以让你“无往不前”,但请记住,有很多事并不是说就一定会“开花结果”,或者说能及时“开花结果”。只需记住,兴趣是你最好的导师,也是你人生不断向前进的最大动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