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北京一处地铁通道。摄/肖隆平
在大城市上班,难免需要换乘一条或两条地铁线路才能最终达到单位。
我就总要在菜市口站换乘,在这一站我喜欢坐直梯。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1
在菜市口站,从4号线换乘7号线,如果是从4号线北侧候车厅上来,左拐过了防火门左侧往里走三五米就是一部直梯。
这三五米也可以说是一个狭长的通道,大概2米宽,5米左右长。
乘电梯上到2楼出来,是一个长约10多米,宽约不到2米的狭长通道。平常时间,人不多,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像眼下这样一个暑假期间,来北京的外地游客多,人一多,就会觉得这样一个通道会很拥挤。尤其是很多游客还拿着大包小箱的,再加上推着婴幼儿推车,横在路中间,那简直就像是堵成块儿了。
最早呢,地面上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还标注了等候区,通行区这样的标识,人们只要能错开通行即可。
估计是因为这一站相对重要,比如7号线往西去是北京西站,往东可以到达环球度假区。4号线往北是中关村,有好几所大学地铁站;往南有北京南站,再到角门西还可以换乘10号线去往北京丰台站。
人一多,地铁里就会显得有些杂乱。
这不今天(7月10日)早上9点来钟在这里换乘时,不管是从4号线换乘到7号线的,还是从7号线换乘到4号线的人都不少,一些人也都挤到了直梯里。
当我从电梯里出来,就被眼前的大包小箱挡住了去路,好在人们也都及时让路了,但毕竟空间狭小,难免有剐蹭。
§2
类似的现象,以前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寒暑假、以及长假期间。
可能这种剐蹭,甚至口角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所以现在狭小的地面上都贴满了标语。两侧是等候区,中间是通行区,但几乎是这样的时节,这些游客从来都不把这些标语放在眼里,或者真的没法放在眼里。
我是之前经常有被气到的。有一次,我甚至大声喊道,你们难道没看到地上的标识,要让开一条道吗?
但不管用,人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我不想地域歧视,认为“外地人”就不懂文明(对于“北京人”来说,我也是“外地人”。),但堵在电梯门口前的的确是在外地游客多的时间段里,因为平时很少发生这种现象。人们一般都会站在两侧排队等着,把中间的通行区空开给电梯出来的人通行。
在大城市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地铁里是发生肢体接触最多的场合,因为真的是自己的前胸贴他人后背,自己的后背贴他人的前胸,摩肩接踵的日常是一点都不假。因此,从肢体接触升级为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在过去也是常有的事儿,但好像近两年来这种现象少了很多。
这或许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冲突带来的时间、精力的损耗,会是一件更麻烦的事儿。于是大家一起开始自觉遵守一个有边界的规则。
要说城市的好处,这或许就是其一。因为“经常”,所以有很多冲突发生的概率,当人们都厌烦了这种冲突时便开始变得自觉起来,遵守一个不发生冲突的运行规则。
§3
生活在城市,自然有这样一种让人更加文明的运行机制在。
但城市里,也是藏污纳垢,见证人生百态,人间丑恶之地。
比如上下楼之间的噪音冲突,会让楼下的邻居很无助,最后选择一种“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扰民行为。
这或许正是因为人口高度密集所带来的两面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多可能带来各种商机。比如,曾经有一种夸张的小道消息说,在西单,摆一个鸡蛋灌饼摊就能日赚2万。因为在西单随便一个卡口、点位,一天下来经过的人流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万。
另一方面自然是各种问题的涌现,比如由于文化差异而起的冲突,有人喜欢大声说话,这自然会影响到周边人的清净。因此,如今的地铁里也都时常有提醒,注意手机音量,不要影响他人的广播。有人喜欢在地铁里吃东西,而且有时还是大葱味的——这个行为现如今已被被禁止了。
当然,这些都是因为人们从小在特定环境下生长而形成的,因为没有差异就没有冲突发生。但在大城市这个人口大容器里,自然就不再允许任何人我行我素了,否则就会有冲突发生。
文明,往往是在冲突后才形成稳定下来,而不是在冲突前自动形成。虽然也有的人被教育得好,因为教的人已经懂得一定的文明规则,但一个没有经历过冲突的人还是会对文明有认知和遵循的欠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