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害怕AI、大模型?

2024-06-13 08:01   北京  


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世界领先的发明家、思想家和预言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其著述的《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书中有个重要判断:奇点临近暗含一个重要思想: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

§1

5月底,Open AI发布一篇博客文章称,已开始训练新一代旗舰人工智能模型,以期超越目前的GPT-4大模型。

该公司表示,新模型预计将带来更高水平的能力,将成为聊天机器人、智能助手、搜索引擎和图像生成器在内的各类人工智能产品的核心引擎,助力Open AI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目标。

自2018年Open AI推出ChatGPT后,这或将是其第7次产品的迭代更新,如果可以将ChatGPT3.5、ChatGPT-4o也算作一次迭代更新的话。

而ChatGPT被国内广泛关注还需要到2023年2月,百度搜索指数显示在当年的1月30日达到了近10万的搜索量,2月6日达到了最高值的57.4万的搜索量。

百度指数关于ChatGPT资讯指数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图。图源/截图

此后,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国内一些大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平台,比如百度、阿里云、科大讯飞等。

最新的消息显示,2024年6月11日,同济大学也宣布推出了其大模型 ChatTJ。

或许有人会说,有一些大模型技术并没有什么技术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地步。

从自然年角度而言,从ChatGPT-1到今天的ChatGPT-4o虽然每一代更新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一年时间,但一代产品处理能力却是越来越强。

比如从ChatGPT-3到ChatGPT-3.5,每分钟的处理能力就从40000个token增加到了120,000个token,而到了ChatGPT-4,每分钟的处理能力则增加到了千万级别,即1000万个token

再到ChatGPT-4o,虽然处理能力还是差不多,但却支持更长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28K tokens,极大提升了处理长文本的能力。同时,在多语言处理和非英语语言理解上也有了显著改进,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多语言输入。此外,通过改进的数据中心硬件和处理器,减少了训练和运行时的能耗,从而降低了能耗。

§2

这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吻合。不过,计算机的代际更迭是以十年为一个周期。

第一代计算机产品诞生和应用于1940年代-1950年代。这一代计算机有几个特征,即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元件;机器体积庞大——如同一间大屋子,耗电量大且发热严重;使用穿孔卡片和磁带作为输入输出设备;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编程。

第二代计算机诞生和应用于1950年代-196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则是在1960年代-1970s年代,第四代计算机是1970年代-至今;第五代计算机是在1980年代-至今。

每一代计算机产品的更新迭代,在体积、耗电量、计算速度和功能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可以说,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截至2024年,最新的计算机产品主要有Dell XPS Desktop 8960、Apple iMac 24英寸(M3芯片)、Apple Mac Mini M2、Lenovo ThinkStation P620、Falcon Northwest Tiki、HP Envy Move 24和Alienware Aurora R15。每一个品牌的计算机在处理能力、能耗,以及便携性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或者改善,有些产品也有了强大的娱乐功能。

比如HP Envy Move 24,搭载了最新的NVIDIA显卡和高性能处理器,能够流畅运行大型游戏。Alienware Aurora R15被称为是顶级游戏PC,外观酷炫,性能强劲。其搭载了最新的英特尔或AMD处理器和高端显卡,专为高端游戏和VR体验设计。

计算机最初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其计算性能在代际上不断变快,同时也延伸出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娱乐性。人类对于计算机似乎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就是一个工具。

当然,在第二代计算机应用于航天计算工作时,也曾试图用于替代一些人类的工作。

比如美国首位女航天计算员和工程师凯瑟琳·约翰逊(Katherine Johnson),作为一位非裔美国女性,她在NASA的职业生涯中曾经遭遇过种族和性别歧视。白人工程师曾一度以为计算机可以替代她的工作,但她用实力证明她是不可替代的。凯瑟琳的故事也因此被拍成了一部电影《隐藏任务》(Hidden Figures)。

§3

与计算机不同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却是异常害怕,生怕将自己赶下人类“神坛”。

人们对计算机的不断进化不觉得害怕,却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化害怕。图源/AI绘图

某AI工具给出害怕的原因有6个,即失业和经济影响、隐私和数据安全、决策透明度和偏见、安全和控制、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存在主义威胁。

许多人担心AI会取代大量的工作岗位,导致失业率上升。这种担忧尤其在自动化和AI可以高效处理重复性和复杂任务的领域中更为显著。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取代卡车司机,聊天机器人可能取代客户服务代表。

AI系统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这些数据通常包含个人隐私信息。人们担心这些数据可能被滥用,导致隐私泄露。近年来,多次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加剧了这种担忧。例如,国外某论坛的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数据隐私的关注

AI的决策过程通常是一个“黑箱”,即使是开发人员也不总能解释其输出结果。这种不透明性使人们难以信任AI的决策,尤其是在涉及道德和伦理判断的领域。此外,AI系统可能继承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导致不公平或歧视性的决策。例如,有研究发现,一些面向招聘的AI系统会对某些群体存在性别或种族偏见

随着AI技术的进步,人们担心AI可能会失控,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例如,自动化武器和无人机的使用引发了对战争伦理和控制权的严重担忧。如果AI在关键决策上出现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AI在医疗、法律等领域的应用涉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AI医生可以辅助诊断,但谁对错误诊断负责?AI法官可以辅助裁决,但如何保证公平和公正?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使人们对AI的广泛应用心存疑虑。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担心AI的发展可能对人类的存在构成威胁。如伊隆·马斯克和斯蒂芬·霍金均曾警告,超级智能AI可能会脱离人类控制,甚至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这种存在主义的恐惧驱动了许多人对AI的抵触情绪。

这些担心是否多余,尚无法定论。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均是科技发展的认知障碍,而且科技的发展也从来不会被任何个人或一群人所阻挡。就像托马斯·爱迪生当初为了保护自己的直流电,试图阻止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电推广使用一样——爱迪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最终还是交流电占据了上风,让人类如今普遍使用上了电力。

相关链接:

AI替代人类工作?AI工具都说“不可能”!

2038年,与你竞争的还有机器人

辛酉杂谈
在这里阅读,在这里与你一起心灵鸡汤,在这里解剖你所没注意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