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儿子的第21封信:人的微表情,也是观察对象

2024-09-29 18:00   天津  


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这是一张微笑着的脸,但不要轻易被这张脸部表情所欺骗。她可能不一定是真的开心。图源/AI工具

上一封信跟你谈到了要学会观察,那观察的对象自然包括人——的微表情,还包括事情的变化、身边环境的变化,总之是万事万物都可能成为你观察的对象。

就像牛顿观察苹果的掉落,于是有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像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纳什观察群鸽,于是顿悟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概念;也像达尔文观察动植物,于是撰写出了举世名著《进化论》。

牛顿观察苹果的掉落,于是有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图源/AI工具

这封信就来跟你说说人的微表情。要学会观察人的微表情,首先就得识别微表情。

§1

我曾刷到过一个短视频,说是丹麦的一些小学第一课是教会孩子认识人的表情。

而且这是第一个整一星期的课程。老师会告诉孩子们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的情绪以及所对应的脸部表情,然后告诉你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面对这种脸部表情时应该怎么办。

丹麦一些小学的第一课是教孩子们认识微表情。图源/AI工具

我记得这位华裔然后介绍说,这让她知道了为什么丹麦人的情绪很稳定。

2013年第11期《新课程·小学》的一篇文章也做了类似介绍:丹麦小学的课程中确实有涉及表情识别和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有教学案例是关于《表情丰富的脸》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类脸部丰富的表情特征,并用多样的美术形式表现特有的表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表达不同的情绪,增强对人类情感的理解。

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涉及这些知识内容,只是在一些词语里会提一下,比如察言观色、听其言观其行等,但是到底一个人有多少种脸部表情或者说微表情,这些微表情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微表情,遇到这种微表情的人应该怎么办?

这些知识是没有哪个学校会教的,除非到了大学学的是心理学。

很高兴的是,你现在至少认识到了我的一种表情,就是我的愁容(或者褶皱脸表情),因为我记得你有几次来跟我说:爸爸,你怎么又是这副表情?

很高兴,你开始认识到了我的一种微表情。图源/AI工具

§2

最近几天,我在看一本《情绪》的书,讲的就是微表情对应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情绪。这本书是由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士所著。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两院院士。我暂且称她是现代情绪观的创始人。

我最近几天在看的《情绪》一书封面。图源/肖隆平

既然有现代情绪观,那就有传统情绪观。传统情绪观中比较代表性的人物有保罗·埃克曼,他通过研发发现界定了人们的7种情绪,也就对应着7种人的微表情。

包括快乐(Happiness,特征是嘴角上扬,眼睛呈现鱼尾纹(即所谓的笑纹))、悲伤(Sadness,特征是嘴角下垂,眉毛向内下方倾斜,眼睛显得无神或略微垂下)、惊讶(Surprise,特征是眉毛上扬,眼睛睁大,嘴巴微张。)、恐惧(Fear,特征是眉毛向内收拢,眼睛睁大,嘴巴紧闭或略微张开,通常伴有脸部肌肉紧绷。)、厌恶(Disgust,特征是上唇拱起,鼻子皱起,通常伴随眉毛向下压)、愤怒(Anger,特征是眉毛向下和向内倾斜,眼睛瞪大,嘴唇紧闭或紧绷,脸部肌肉紧张。)、轻蔑(Contempt,特征是一侧嘴角上扬,表现出不屑或讥讽的情绪。)

六种常见微表情AI工具无法完美地在一个时间内绘制出这6种对应的微表情,这也正好反映了人的表情尽管可以代表相应的情绪,但有时也是可以饰演出来的图源/AI工具

有学者认为这些就是人的情绪“指纹”。一旦人遇到类似的事情或者场景就会出现类似的情绪,展现出对应的微表情。但巴瑞特博士不这么认为,她在读大学本科时用3年先后做了8次实验,得到的结果都与此前的结论不同,她认为是自己失败了。

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巴瑞特博士的8次实验结论都是对的。

因为情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表现。我就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最近听到一首我觉得很好听的歌曲《Feel the light》,这是动画片《疯狂的外星人》的主题曲。

这首歌的歌词很正能量,也富有感染力。When time was frozen/What seemed forever/Was just a moment/Hurry up/Hurry up/There's no more waiting/We're still worth saving/Feel the light/Shining in the dark of night/Remember what we forgot/I know it's a long shot/But we're bringing it all back/We're bringing it all back

聆听《Feel the light》。图源/AI工具

当我一个人沉浸式听这些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时是一种情绪,当我在公众场合(周边还有其他人)听又是另一种情绪,当我心情本来就焦急时再听这首歌时其实又是另外一种情绪。第一种情绪时,我的微表情可能会尽情展露,因为也没人看得到。第二种情绪下,我的微表情就是收缩的,我会掩藏自己。第三种就根本不会被激发出来不一样的微表情。

诚如巴瑞特博士在书中所言:面部一直在运动,你的大脑需要多种不同要素——如身体姿势、声音、整体环境、你的生活经历等——才能弄清楚哪个行动是有意义的,以及它代表了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情绪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说,人的微表情没有固定的模式。你需要不断去观察才能发现不同微表情下所可能对应的一种情绪。

§3

最后,再跟你说一下,为什么要学会观察人的微表情变化。因为具备了这项能力,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有助于你自己的个人成长。通过观察他人的微表情,反思自身的情绪表达方式,能够促进个人情绪管理和自我提升。这也是一种社交技能,学会观察人的微表情可以提升观察力和情绪识别能力,有助于在各种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得体。

进而可以增强你的沟通能力,因为微表情揭示了个体在言语之外的真实情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态度。从而起到改善交流效果的作用——通过识别对方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使交流更加有效和顺畅。

当然,学会观察人的微表情,还能检测他人是否欺骗了你,是否向你提供了虚假信息。因为微表情可以暴露出人在掩饰情绪时的无意识反应,有助于识别谎言或隐藏的意图。

比如,说谎者往往会无意识地紧闭嘴唇,或者咬下唇,这通常是压力或焦虑的表现。在表达快乐时,他(她)的嘴角却是上扬,但眼睛没有出现笑纹(即鱼尾纹),此时的表情不一致可能表明他(她)此时的情感是伪装出来的。

人在说谎时可能的脸部表情。这张有点夸张了,当然,一般人在说谎时可能也确实如此。只是一些“情绪粒度(这个是巴瑞特博士创造的词语)”高的人可能会很好地掩饰自己说谎的微表情。图源/AI工具。

再如,过度眨眼。人在紧张或撒谎时,眨眼频率可能增加。还有他(她)避免跟你眼神交流:有些人可能会避免与你进行眼神交流,试图隐藏真实情感。当然,也有的人不懂这个基本的社交礼节——即跟你对话时从不进行眼神交流,而是东张西望。

与人交流时,礼貌的情形是,你的眼睛注视着对方,一般是看着对方的两眼之间,当然也需要适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图源/AI工具。

不同情绪相应地会对应不同的微表情,但也要看场合。因此,我们学会观察人的微表情大致可以推断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下。我们也就能据此做出对应的处理措施。


辛酉杂谈
在这里阅读,在这里与你一起心灵鸡汤,在这里解剖你所没注意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