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夜谭 | “燕下都”访古:易水河畔说荆轲

文摘   2024-11-01 14:24   江苏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荆轲刺秦的故事家喻户晓,陶渊明的《咏荆轲》诗也脍炙人口,但诗中“燕京”一词常常被误读。这里的“燕京”并非燕国首都,而是一个叫“燕下都”的地方……


一、“燕下都”在哪里



春秋时期,燕国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都城多次迁移,最后定都蓟城(今北京)。战国中期,出于军事需要,燕国在易水河畔的武阳邑打造了一个副都,这个副都就叫“燕下都”。

到了战国晚期,燕下都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燕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蓟城则是名义上的首都。


燕下都位置简图


燕下都附近有3条主要河流,自北向南依次为濡水武水雹水。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

考古发掘证实,燕下都遗址介于北易水(濡水)和中易水(武水)之间,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易县高陌镇境内。

高陌镇城角村•战国古城墙


在易县高陌镇城角村,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战国古城墙。城墙向北延伸,残长6公里,划出了燕下都的西界。城角村正对古城垣西南角。


高陌镇北董村•老姆台


位于高陌镇北董村老姆台略呈方形,边长95米、高10米。经考证,这个巨大的夯土堆是一座宫殿的殿基,它与周边的练台、望景台、张公台、武阳台一起构成燕下都庞大的宫殿群。


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现藏河北博物院)

1966年,老姆台下出土了国宝重器“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该铺首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为存世最大的青铜铺首。铺首是宫殿大门上的装饰物,如此精美的纹饰、厚重的形体,足以让人想见燕下都宫殿何等壮观。


二、看了易县三座塔


这次到易县,我特地参观了3座塔——荆轲塔、樊於期塔和燕子塔。3座塔分别纪念3个历史人物:荆轲、樊於期、燕太子丹。


荆轲山•荆轲塔


荆轲塔矗立在濡水以南2公里的荆轲山上,昔日太子丹为笼络荆轲,在这里营建了华美的馆舍。
【《水经注》: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
荆轲本姓姜,先祖乃齐国旧贵族庆氏。庆氏的一支后来搬迁到卫国,荆轲属于这一支,所以他算卫国人,卫人称他庆卿。
【《史记》: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公元前241年,卫国被秦军占领,卫元君沦为傀儡,卫国名存实亡
怀着对秦国的仇恨,荆轲在燕、赵一带漫游,结识了田光、高渐离等朋友。经田光推荐,荆轲得到太子丹的赏识,拜为上卿,燕人称他荆卿。
燕国方言里“荆”“庆”二字音近,荆轲、庆轲、荆卿、庆卿皆为同一人。


血山村•樊於期塔


樊於期塔坐落高村镇血山村中,塔下也有一座小山,名樊馆山。樊於期自刎后,鲜血染红了山石,樊馆山遂名血山。
【《太平寰宇记》:樊馆山,相传樊於期授首处,俗曰血山。】

樊於期的生平是个谜,只晓得他担任过秦国的将军,因得罪秦王而逃亡燕国。至于他逃亡之前的经历,以及因何事得罪秦王,于史无稽。

【《史记》: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里把樊於期描写成秦国叛将,他帮助嬴政的弟弟嬴成蟜发动叛乱,兵败后出逃。

《东周列国志》是演义,不能当信史看。可樊於期出逃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他的人头,可见他犯的事很严重,极可能是谋逆大罪。

樊於期与嬴政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燕子村•燕子塔

燕子塔位于高陌镇燕子村西侧,因村而名。燕子村相传是太子丹招募死士、谋划刺秦的地方。
太子丹早年在赵国做人质,适逢嬴政也随父亲质于赵国,两人从小相识,同病相怜,结下了友谊。
【《史记》: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等到嬴政当上秦王,太子丹又被派往秦国做人质,双方的立场、地位发生了变化,秦王对太子丹也不那么友善了。太子丹请求回国,遭到拒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太子丹千方百计逃回燕国,心怀怨忿,寻思报复。无奈国小力弱,一直没有好办法。
【《史记》: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最终,太子丹铤而走险,选择了行刺的方式。

三、荆轲的“见面礼”

督亢地区示意图

战国时期,燕国能忝身“七雄”之列,得益于对督亢的掌控。
燕国有个叫督亢陂的水利工程,督亢陂周边的涿邑(今涿州市)、新城(今高碑店市)、范阳(今定兴县)、固安等大片区域,土地膏腴、物产丰富,统称督亢地区
督亢不仅是燕国的“粮仓”,还是首都蓟城的南大门,同时紧邻军事重镇燕下都。督亢的得失决定着燕国命脉。


易县·易水湖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兵锋直指燕下都。太子丹震恐之下,敦促荆轲执行刺杀计划。而怎样接近秦王是他们面临的难题。

荆轲说:“樊於期得罪了秦王,秦王恨之入骨;燕国的督亢地区,也是秦王梦寐以求的。如果让我拿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出使秦国,假装割地求和,秦王必定召见我,那事情就可以成功了。

【《燕丹子》: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之地,秦所贪也。今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

荆轲很了解秦王睚眦必报、贪得无厌的本性,故而为他量身定制了两份“见面礼”,以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为“诱饵”,钓秦王上钩


四、易水送别知何处


中易水(高村大桥附近)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易水送别是荆轲赴秦的一个重要情节,《史记》《战国策》均有详细描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易水上”范围太广,太子丹究竟在哪儿送别荆轲的呢?
郦道元《水经注》说,南易水有“送荆陉”(今塘湖村南),“燕丹饯荆轲于此”。易县学者马永祥认为,中易水有“送荆处”(今高村大桥北),是太子丹与荆轲的诀别处。

中易水(白虹村附近)


依照前人留下的线索,我沿着易水河一路探访,来到了裴山镇的白虹村。传说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忽然一道白虹冲天而起。虹起处即白虹村
先秦无名氏《渡易水歌》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吁气兮成白虹。”当是对送别场景的写照。

中易水与白虹村位置图

《史记·鲁连仲邹阳列传》也记述了当时的天象:“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听起来挺玄幻,用气象学解释并不奇怪,它是光线折射所形成的日晕现象。《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晋书·天文志》“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元史·武宗本纪》“(三年春正月)丁亥,白虹贯日”……都说明了它的惯见性。

我个人倾向于送别地点在中易水的白虹村附近。


五、荆轲的历史评价


易县·荆轲公园


后世对荆轲褒贬不一。司马迁称赞他“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司马光嘲讽他“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陶渊明哀惋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朱熹鄙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贬低荆轲的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大趋势,荆轲的举动无异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褒扬荆轲的人觉得,荆轲视死如归,勇气非凡;信守然诺,有侠士之风褒贬双方的视角、出发点完全不同,根本没有可比性。


荆轲塑像

有人将荆轲视为“政治游侠”,古文献学家王立群评价荆轲为“侠义英雄”,“侠”是荆轲身上的特质。

荆轲的“侠”不代表他武功超群,事实上,荆轲剑术很一般,连他的“铁粉”陶渊明都忍不住吐槽“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的“侠”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类似于《史记·游侠列传》里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的品格,或者墨家扶危济困、急难相救的牺牲精神。

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精神品格,荆轲又很“勇”,表现为儒家推崇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勇气概。

《燕丹子》借田光之口评论太子丹手下的勇士:夏扶血勇,宋意脉勇,秦舞阳骨勇,荆轲神勇。“血、脉、骨、神”,代表“勇”的四个等级,荆轲无疑是最高级别的。


中易水(太行水镇段)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那秦国的兼并战争算义战吗?长平一役,秦军坑赵卒40万;伊阙之战,杀韩魏联军24万。秦国大一统背后是毫无底线的残忍暴虐,是惨绝人寰的生灵涂炭。
荆轲为什么仇恨秦国?他原先在卫国待得好好的,一夜之间国破家灭,被迫四处流浪。太子丹为什么刺杀秦王?秦国的虎狼之师已逼近国门,燕人战栗在恐怖的死亡阴影下。
面对侵略和暴政,荆轲毫不畏惧,试图以一己之勇,力挽狂澜,他的血性和反抗,使其由一名刺客化身为侠义的殉道者,从而以英勇、忠诚、悲壮的形象名彪史册。

易县太行山


太行巍巍,易水茫茫,登临燕下都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扑面而来,仿佛两千多年过去,依然能触摸到它跳动的脉搏。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贾岛的诗句——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本期摄影、制图、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      监审:周贤辉


新华夜归人
新闻视觉设计/图片、校对/美文欣赏、夜猫子的心灵驿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