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的“dog days”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狗日子”?其实并不是!
想一想最近我们正在经历的日子,你可能就会懂了!怎一个“热”字了得。
“dog days”是什么意思,你猜出来了吗?点击图片揭晓答案↓↓↓
答案就是“三伏天”。8月14日,我们正式进入三伏中的“末伏”,再撑一撑,炎热的日子就快过去了。
同样是描述夏季最炎热的日子,为什么中文称“三伏”,英文称“dog days”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壹
“三伏”从何而来?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这一记载表明,三伏天的表述起源于秦国。秦德公二年,秦国首次设定伏日,并伴随着磔(zhé)狗祭祀仪式,以抵御酷暑中的热毒恶气。这一举措标志着“伏”概念正式融入中国的岁时体系,并为后世三伏天的各种民俗活动奠定了基础。
关于“伏”的另一种解释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汉书·郊祀志注》提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这形象地描述了在盛夏时节,阴气虽欲升起却被强烈阳气压制的状态。而《历忌释》明确指出:“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将伏日解释为五行中金气潜伏隐藏的日子。
那么,古代人在“三伏天”都干些啥呢?
祭祀。古人通过设立伏日并进行祭祀和辟邪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史记·秦本纪》集解引孟康曰:“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史记正义》进一步解释:“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狗成为秦伏的核心仪式,是古人抵御酷暑中的热毒恶气的一种方法。
避暑。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伏”的解释更为直接:“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一解释道出了古人设立伏日的初衷——隐伏以避盛暑。
闭门。汉代,伏日不仅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还制定了伏日闭门的官方法令。《后汉书·和帝纪》载:“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对此,《汉官旧仪》解释说:“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
贰
“dog days”趣谈
夏天里最让人汗流浃背的那段日子,在西方世界被俏皮地冠上了“dog days”的雅号。不过,请别急着脑补一群小狗被热浪逼得四脚朝天、大口喘息的画面,这背后的故事可要有趣得多,且与夜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天狼星(Sirius)紧密相连。
古希腊人认为大犬座(Canis Major)是一只狗在追逐兔子(也就是天兔座,Lepus)。而其中的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因此称它为“狗星”(dog star)。
在古希腊、埃及与罗马的古代文化中,人们相信天狼星的明亮光芒与太阳的热力相结合,导致了夏季的高温。对古埃及人而言,一年中当天狼星清晨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时候,预示着尼罗河水位的上涨与洪水季节的到来。洪水虽带来挑战,却也馈赠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万物。因此,在古埃及的历法中,特地将天狼星比太阳早升空的那天,定为元旦日。
与埃及人不同,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天狼星的出现持有不安的态度。在希腊,天狼星被视为夏季不适和酷热的前兆。诗人们笔下更是流传着这样的信念,即天狼星的再现是引发热浪与疾病的原因。荷马的《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对特洛伊的征伐之心,便借由天狼星回归带来的不祥之兆得以深刻描绘:那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如同猎户座的猛犬,在夏夜的暗幕中升起,却是一个不祥的信号,为人间带来无尽的炎热与苦难。
罗马人亦延续着这一传统,将夏季的酷热、嗜睡与疾病归咎于天狼星。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如此描绘:“那天狼星,如火般炽热,以邪恶的光芒升起,为虚弱的凡间带来干旱与瘟疫。”塞内卡的笔下,俄狄浦斯更是痛斥“那灼热的狗星之火”。而普林尼的《自然史》则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七月与八月间,犬类的攻击性似乎有所增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以鸡粪喂食,以期平息这股莫名的狂躁。
“三伏”与“dog days”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命名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夏季酷热的不同理解。在中国文化中,“三伏”更多地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西方文化中,“dog days”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高温天气的调侃和幽默态度。
我们可以从“三伏”中学习到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养生智慧,也可以从“dog days”中感受到西方人的乐观精神和创意生活。
参考资料:
吴鹏:《这么热的“三伏天”,究竟从何而来》,《中国青年报》2023年8月14日
刘子凡:《唐代三伏择日中的长安与地方》,《唐研究》第21卷
邹梦然:《小暑 大暑》,《光明日报》2024年7月5日第16版
B.Little,Here’s why we call this time of year the ‘dog days’ of summer
M.Profis,The Meaning Behind "Dog Days of Summ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ummer at All
编辑:谭可昕
编审:孙 健
监审:周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