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省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自1994年党中央作出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来,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累计选派10批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对口支援拉萨。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从锦绣江南奔赴雪域高原,与拉萨各族干部群众并肩奋斗,为推动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共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中镌刻下深深的江苏印记,谱写了一曲曲“茉莉格桑共芬芳”的时代佳话。8月26日起,新华日报特别推出1篇头版综述,4篇系列报道,8个整版特刊及1篇“辛仲平”重磅文章,聚焦“江苏援藏30年”。
“建成西藏第一所希望小学,创建首家国家工业旅游文化示范区,创成农业农村部首批现代化农业示范园,招商引资实到资金、市场‘小组团’援藏销售额、区外就业人数和质量位列17个援藏省市首位……”8月16日开放的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上,江苏展区亮出的“16个第一”,让前来观展的西藏各界群众啧啧称赞。
“1994年7月,党中央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明确江苏对口支援拉萨。30年来,江苏累计选派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来到雪域高原,与西藏拉萨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斗。”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江苏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陈静说,自从建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工作机制以来,江苏坚持贯彻“国家要求”、围绕“拉萨所需”、发挥“江苏所长”,奋力推动援藏工作始终走在前列,连续在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对口援藏阶段性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方阵,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书写了绚丽篇章,作出了江苏贡献。
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上,江苏展区“产业板块”格外引人关注,这里不仅为投资10亿元的朗热酒村项目辟出独立展出空间,还展示出众多的“西藏首个”“国家首批”——西藏首家国家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区、农业农村部首批现代化农业示范园、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牧业示范区……
“对口援建,‘输血’更要‘造血’,‘造血’还要‘活血’。”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陈静说,江苏始终把产业培育置于对口援藏优先位置,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消费发展,招商引资实到资金、市场“小组团”援藏销售额均列全国援藏省市首位。
增进民生福祉,是江苏援藏重中之重。从市县(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到县乡道路、市政设施、乡村环境整治,乃至村民磨青稞用的小磨坊、冬天洗澡的浴室,相关工作均有覆盖。
格桑花开,幸福路长。一直以来,江苏援藏队伍确保80%以上项目及资金向当地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县乡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仲夏时节,一则消息振奋了西藏、江苏两地——江苏对口支援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2024年度高考成绩再攀新高:本一上线率分别比去年提升19个、3个百分点。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建校仅10年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桃李芬芳,是江苏智力援藏成效的生动缩影。紧扣“对口支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江苏持续推动人才和智力援助资源向基层一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着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单一式”向“组团式”“立体式”转变,努力在雪域高原留下“不走的队伍”。
一端是吴侬软语的水乡江南,另一端是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援藏共建的纽带,让江苏与拉萨心手相牵。
三十载峥嵘岁月,一批又一批江苏干部、人才来到“日光之城”。他们带来资金、项目、理念和技术,大力发展产业、改善民生,还在文化援藏中推动苏拉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留下闪闪发光的人生篇章。
同心跨山海,苏藏一家亲。美美与共的雪域和江南,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绽放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从扬子江畔到雪域高原,从“六朝古都”到“松赞故里”,南京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相距3800多公里,虽然墨竹工卡远在天边、云山苍茫,却与南京同气连枝、亲如一家。
“墨竹工卡地处拉萨市东部,境内山川相间、河谷环绕、草原广布,有‘天边之乡’美誉。自1994年南京与其结对援建后,墨竹工卡便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南京援藏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宋建说,30年来,南京35名援藏干部、61人次援藏医生、20名援藏教师去往“天边之乡”,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援助项目500余个,助力这个深度贫困县蝶变为拉萨经济强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3年, 墨竹工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0.35亿元、6.07亿元、24993元,分别是1994年的234倍、202倍和29倍!
你可曾想到,这高原之上的大山大河,会跨越八千里,和姑苏城内的小桥流水紧紧联系在一起。
30年前,苏州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林周县支援西藏建设。他们以3年为一个周期,截至目前已有10批共39人“轮番接力”,再加上百余名医疗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大家共同在世界屋脊上建起“苏州城”,让林周成为广受美誉的“雪域天堂”。
出拉萨城,沿拉萨河向东驱车20公里,便到了达孜区。达孜,藏语意为“虎峰”,地处拉萨河两岸河谷平原地区,有拉萨“东大门”之称,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
“自1994年起,镇江市对口支援达孜,至2024年,累计有90余名镇江援藏干部和达孜干部群众并肩奋斗。”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汤杲说,一批批镇江援藏干部压茬推进,达孜园区经济、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座城不是很大,但各种尘世间的幸福极多。”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这样赞叹。如今,多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河有万湾多碧水的泰州有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幸福水天堂”。
3800公里外的雪域高原上, 平均海拔3750米的拉萨市曲水县与泰州牵手结对。曲水,藏语古称“吉麦”,意为“河流交汇之地”,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曲甫河在此交汇,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堪称“高原水乡”。
如同江河突破山峦阻隔,奔腾相会于大海。一批又一批泰州援藏干部人才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平原奔赴高原,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世界屋脊同心镌刻下清晰的幸福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援助曲水县资金9.48亿元,实施项目73个。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曲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870元,跨越式增长至2023年的25128元。
编辑:艾瑞克
编审:秦 华
监审:周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