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 天青色等烟雨,古人为何偏爱“青”?

文摘   2024-09-25 13:54   江苏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中国传统色彩很丰富,单一个“”便广纳天地,包容万物。小编最近在六朝博物馆看到一个展览:只此中国色·青展览聚焦一个“青”字,汇聚与之相关的古代青玉、青花瓷、青色服饰等文物。

这一期,笔者就通过展览,聊一聊古人为何偏爱“青”。


“青”有什么象征内涵?



春秋时期诞生的“五行”系统观,对青色地位的形成有显著推动作用。在这个体系中,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依次对应匹配,由此为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定义。



青色对应着木、春季、东方,而春季象征一年之始,东方象征一日之始,因此青色也就成为希望与开始的象征。与青色对应的木有植物之意,象征生机。青是万物蓬勃的颜色,在古时农耕社会,青色很受欢迎。在古代色彩不是单纯的物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包罗物质、时空、季节的有机统一体。

古人还把对“青”的推崇推广到其他意象,如“靓、倩、情、精、清、静”。以“静”为例,《说文解字》释曰:“静,从青争声。审也。”王筠注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可见, 静的涵义也是从对青色的审美体验而来。







此外,古人对其他一些美好的意象,也常与“青”联系在一起。如称天空为“青天”, 并引为清正廉洁之官员的代称;称历史为“汗青”“青史”,古人特重名誉,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名垂青史”,实为无上之荣耀;一个人才能被重视,称为得到“青睐”“垂青”;仕途亨通称为“平步青云”“青云直上”;技艺高超称为“炉火纯青”。甚至现在的一些构词“青春”“青年”等也是取“青”之生机与希望涵义。


诗词中的“青”



“青”是大自然的生机之色,在古诗中,尤其山水诗中,青是当仁不让的主色调。



古诗中常常将“青”与自然事物结合,组成多种富含韵味的意象,如“青山”“青云”“青春”“青天”“青松”“青草”“青溪”“青嶂”等等。


以“青山”为例,它在唐诗中出现次数极多,包含的意味也很多。它原指长满绿色植物的山,后用于象征归隐,表达离情,常与孤苦的情感相连。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

使用“青山”本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蕙草芳菲歇,青山早晚归”(耿湋《晚夏即事临南居》)

充满隐逸山林田园之乐。


“独叹青山别路长”(李世民《饯中书侍郎来济》)

“明日临沟水,青山几万重”(李峤《饯骆四二首》)

“贫交此别无他赠,唯有青山送远君”(郎士元《送麹司直》)

“青山”寄寓诗人离愁别绪。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腹部主体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


“青云”,原意为高空中的云,人们依其高迈、雅洁的特征而将其与理想抱负、高官显爵、道德高尚、隐居等联系起来。李白就特别喜欢用“青云”,抒发诗人豪迈的意气,象征诗人远大的抱负。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柳”(《杂曲歌词·少年子》)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天马歌》)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赠张相镐二首》)



唐诗也讲究配色,常采用同色系并举与互补色对比的方式。“青”的同色系有“绿”“蓝”“碧”“翠”等,一起使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色彩层次感,富于和谐美。如:

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虞世南《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青玉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的王维,常用“青”“白”等淡雅色彩,诗风显得明秀淡雅、宁静自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送严秀才还蜀》)



瓷器和绘画中的“青”



早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了大量施有色釉的原始瓷器,它们外部都有一层似玻璃的釉层,通常呈现为青色,这些青釉器便是我国最早的青瓷。


初次烧成原始青瓷时,它的呈色或许带有偶然性,后来随着制瓷技艺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去烧制青瓷,这与古人的“尚青”传统分不开。


青瓷

青瓷在宋代达到顶峰。宋人尚文,其思想含蓄、温和、崇尚自然,形成了理性、沉静、悠远、淡泊的性格,而青色之冷静、阴柔、素雅、含蓄的特点,正契合了宋人的审美气质。

红绿二色莲瓣吸杯

这是清光绪年间夏天喝冷饮的用具,造型如一朵盛开的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延伸至杯口,形成一个外敞式的弧形缺口。瓷杯底部有一个小圆孔,与杯身外侧绿色荷梗状的吸管相通,碧绿色的荷梗既是杯柄、又是吸管。



汉末魏晋,士人开始将内在自我的深情灌注到外在的自然山水之中,山水诗由此兴起,山水画也随之滥觞, 并逐步发展为古代的主流艺术。


受北魏时期山水画影响,敦煌壁画始见山水元素。随佛教石窟壁画的传播,来自中亚的青金石和氯铜矿所制石青、石绿矿物颜料传入中国,敦煌青绿山水图案由此产生并发展。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上至今犹存明丽如昔的石青、石绿色。

北宋天才画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新高峰,卷中青绿设色浓艳,可谓典型的“大青绿”,青、绿二色在绵延起伏的山势中交替出现,色彩变换的节奏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超脱现实又华丽奇幻的审美特质。


在宋代以前,中国山水画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尽管后来“青绿山水”日趋式微而演变成“水墨山水”,主色调由青色变成了墨色,但广义上墨色仍可包含在青色概念中。古人常以青称黑,例如头发明明是黑色的,却常被称为“青丝”“青发”。


青色之所以长久地被用作山水画的主色调,因自然中的山水,本身就呈现出青色色调。古人对自然、山水的钟爱,本身就意味着对青色的钟爱。观山水之青,感天地悠之气,宁静淡泊,飘然出尘。

END


文/编:杨   铖

 编审:孙   健

监审:周贤辉

(部分图片来源友人、南京市博物馆公号)


新华夜归人
新闻视觉设计/图片、校对/美文欣赏、夜猫子的心灵驿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