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古人的“学术酒吧”......

文摘   2024-10-19 13:56   江苏  



 学术与酒吧,前者严肃,后者喧哗,两者风格迥然不同,但最近携手走红网络,备受年轻人青睐,并迅速在各大城市蔓延开来。“在酒吧搞学术你敢信”“学术与酒,一喝就有”等帖子在社交媒体更是收获了大量的关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去“学术酒吧”到底饮的哪壶酒?



“从抗衰老科技到人类增强”“社恐与消失的现代性主体”“《西游记》的精神底色与文化符号”……伴着柔和的灯光、摇晃的红酒杯,人们在觥筹交错之间,围坐一起,“酒吧”正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理性和微醺在此交锋,知识分子和“酒囊饭袋”在这一刻达成了灵魂的交融。



追溯西方历史,“学术酒吧”其实并不新鲜。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The Symposium)中Symposium一词即指古希腊人举行的一种学术讨论活动,即在某些庄重仪式后人们饮酒聚会并讨论问题。

20世纪初,美国作家海明威、法国作家萨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经常在酒吧探讨学术与思想。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经常在剑桥的“老鹰酒吧”进行讨论,由此诞生了DNA双螺旋模型,使得这个酒吧成为科学史上的著名地标。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类似的“学术酒吧”“学术酒会”早已有之。酒与文人、酒与名篇、酒与艺术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饮酒之余,吟诗作赋,文人因酒而悲喜嗟叹、诗情萌发,酒因诗文的传播而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内涵。诗、思、酒水乳交融,共同促成了文学乃至文化史上的名场面。

魏晋之际,即有此类性质的文化沙龙,就是清谈。那些狷狂的风流名士,边饮酒,边高谈玄学,惬意舒畅,无拘无束,后人向往这种自由与艺术化的人生美感,称之为魏晋风度

著名的兰亭雅集,便记叙了书圣王羲之与好友四十余人暮春宴集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右军乘兴为之作序,遂成惊世骇俗的《兰亭集序》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年少气盛,在高朋满座的盛宴上仗着几杯壮胆,当仁不让,一挥而就写下绝世名篇《滕王阁序》,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本来瞧不起他的主人霍然而起,叹曰“此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


开创宋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琅琊山与宾客宴饮,把醉翁亭及其周围的山水美景和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一齐融入《醉翁亭记》,这篇杰作从头到尾一直贯穿着一股酒气,他也因此自号“醉翁”。


进入现代都市,那些言语畅谈、思想交流在酒吧则具有了现代意味。

一般认为,“学术”象征着严谨、严肃与专业,似乎是“精英”“高知”的专属。随着现代知识分工、专业化体制、大学分科的形成,专家精英与大众日常文化的距离不断被拉大。


地处街头的酒吧天然带着大众基因,“学术酒吧”将学术讨论带入了轻松的酒吧环境,学者不必像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酒吧让每个人都能进去并以平等的姿态参与讨论,不拘泥于身份、学历与专业。“学术酒吧”,降低了学术交流的门槛,从某种意义上,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专业学者既可以来此小酌,缓解压力,实现学术与生活的良好平衡,同时可以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学者和爱好者相聚,有助于打破学者的认知茧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疲于应对无效社交的当代年轻人,渴望真正有意义的交流互动。在“学术酒吧”,人们边“把酒言欢”边畅谈跨越界限、贴近生活的公共议题,寻找同道,在轻松交流中获得情绪价值和精神共鸣。对于越来越原子化、个体孤独的网络时代,“学术酒吧”让人们重回公共空间,摆脱孤独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学术酒吧”的这种交融让人想起精神与生活尚未分化的前现代社会的诗酒雅集,有种复古的意涵。又让人想起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的“第三空间”,一种区别于日常居所、工作地点的非正式公共空间,诸如咖啡馆、酒吧、图书馆等,让人感受到社交便利、环境舒适与文化多元。


从古至今,诗书与酒,文人与酒,学术与酒,都有着意味无穷的交融。作为一种社会性需求,人们借着微醺,实现了性情与思想的抒怀与交流。古今相接,“学术与酒”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E
N
D

文/编:杨  铖
编审:孙   健
监审:周贤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华夜归人
新闻视觉设计/图片、校对/美文欣赏、夜猫子的心灵驿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