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
下午与早约的新区社院领导,一起走访位于浦东唐镇的“唐城绿地文化公园”。
我们开车是从唐陆公路进门。在停车场停车后,看向游览图。
我们此行主要是参观“纪元桥”。
正好沿着春兰湖,顺时针园内沿途有6座名人贤达桥。
第一座“汇百桥”。
汇百桥是为纪念民族企业精英龚汇百而起名。龚汇百,唐镇民丰村人。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华安合群保寿股份有限公司、久新珐琅股份有限公司令人瞩目,两家企业由一批爱国实业家精心培育而成,龚汇百对这两家民族企业是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1931年,华安到了鼎盛期,但外商对它虎视眈眈,要吞并华安公司。龚汇百积极参与抗衡工作,与公司上下一起挫败了外商的阴谋。抗战期间,华安走向衰弱。上海解放后,龚汇百坚决执行财政部文件,做好清理工作,为维持上海秩序作出贡献。在抗战期间,久新公司(厂)为免遭日寇掠夺,他又与全厂员工巧妙周旋躲过一劫。新中国成立后,龚汇百任久新第一副厂长,他深入车间,与工人一起创造了六连喷花法,确保了产量与质量的上升。
第二座“源本桥”。
源本桥,是为纪念唐镇籍清官龚晓江(1846-1923)而起名。龚晓江,又名龚源本,为元末三支农民起义之一张士诚的后代。张被朱元璋击败。其龚姓贴身侍卫将张的两个儿子带到苏州隐居。又过三年的农历四月卅,龚姓侍卫带上张的儿子出逃到浦东这块土地上,张之儿子改姓龚。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龚晓江出世。后因其文通理达,为人忠厚和善,在乡间有很高威望。
民国三年(1914年),远北市(即张江镇)改选,龚晓江任经董。他恪守为民,乡间修路疏河的捐款及工程开支,笔笔上墙公布,而且身先士卒到工地现场。他升任南汇县公款、公产管理处主任后,更是廉洁自律,其妻子逝世时只得变卖家产下葬。民国十二年(1923年),龚晓江积劳成疾逝世,他的学生联合为其塑金身,将其供在横沔镇西首的小高峰庙中。
第三座“唐贤桥”
此桥为纪念唐家山店(今前进村唐家宅)七代秀才分别建造七座桥的事迹。唐望是唐镇历史上的第一位秀才,他率先在都台浦(曹家沟)上建造了第一座石桥“唐望桥”,后因唐家祖坟在桥西而改名为唐墓桥。
从唐望起,唐家七代均出秀才,七代贤儒、书香门第的唐家为造福乡里,代代秀才都造了一座桥,有仁寿桥、唐家桥、赵家桥,张江天保桥、四眼桥等。四眼桥是一座单孔拱桥,九级台阶有两道车辙槽,桥北堍有一凉亭,供人小憩。可惜现存的石桥只有“唐家桥”,而唐墓桥亦已成为水泥桥。
路过唐镇儿童服务中心。
附近有“香溢”景点:
美食,让你胃口大开;美食,让你眼球博彩;美食,让你品尝文化。唐镇的饮食文化起源于农家小厨,菜肴发展到具有浦东特色的老八样,服务发展到店堂特色的一条龙。
老八样已经作为传统菜系传承到现在。它是色、香、味俱全的八冷盆、八热炒、八大菜。取“八”是为了“发”,“八”、“发”为谐音。这八大菜就是蒸三鲜、扣三丝、红烧羊肉、油走肉、咸肉水笋、烂糊肉丝、红烧鸡块、红烧鲫鱼,此乃人称“老八样”,独具浦东人的饮食习俗。在八大菜中,“扣三丝”最为显见厨师功底,肉丝、冬笋丝、火腿丝,三丝均匀,丝丝不倒,装成圆锥形,上盖整只香菇,三色相间,汤头适中,上桌时肉香四溢。
穿过草坪。草坪上竖立一金色雕塑。三名青年双臂伸展,顶天立地。
第四座“筠嘉桥”
筠嘉桥,是为纪念李筠嘉而起名。李筠嘉,一名云阶,字修林,号笋香,晚年又号近翁。例贡生、敕授征士郎、候补光禄寺典簿,例晋朝议大夫。祖籍唐镇民丰村李家,为李景春六世后代。
李筠嘉天智聪颖,博学多才,家有藏书八千余种数万卷(册)。为修邑志垫款两千余金。里中多善举,邻有困难,辄解囊相助。曾建龙门书院。其祖父李如滨出资、龚姓出工、南黄家宅黄姓出地建造了“双寿桥”,后独资建造了“南寿桥”,由于两桥似钥匙状,故统称为“钥匙桥”,从而有了民丰村的“钥匙桥”地名。
李筠嘉在上海复兴路、西藏路口建“吾园"。其有一女嫁闸北瞿家,当时无道路,其就筑了石路(即今福建路)、便桥。
路过儿童游乐场。有些儿童在玩耍。
第五座“清泽桥”。
清泽桥是为纪念商海贤达陆清泽而起名。
陆清泽(1862-1924),字莲溪,暮紫桥人,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本姓张,因舅家无子,继嗣于舅家姓陆。陆清泽在年轻时就弃儒经商,与胞弟在上海十六铺开设了“地货行”、“水果行”。
陆清泽生有二子,成年后均协助父亲打理生意,陆家的土产“大黄鱼肚”,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四等奖;在“巴拿马赛会”上又获“赛定合格奖”。“黄鱼胶”与“天花粉”在江苏省第一次“地方物品展览会”上获得三等奖。从此,“陆家地货行”名声大振,生意更为兴隆。
1915年,浦东沿海遭受风灾,陆清泽数十次募集善款赈恤。后捐“同本堂”祠产基金5万元,创设“同本堂义庄”。他与人合办“竞新女子学校”开创了川沙地区女学之先河;在暮紫桥“同本堂”西侧开设“莲溪小学”。
公园清净。有少数游客。有年轻老师领着小学生在此练习滑冰。
第六座“纪元桥”。
纪元桥,是为纪念“民进”前辈张纪元(1919-1978)。他是一个对党、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坚强战士。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开展反汪(精卫)运动,并以“启秀女子学校”教师为掩护,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日寇投降后,张纪元与马叙伦、王绍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后被选为“民进”理事。1945年9月与中共上海局书记刘晓一起组织向苏北革命根据地运送药品和急需的物资。1947年冬,组织上决定让他回到家乡暮紫桥,以其父亲张竹轩的名义创办“竹溪小学”作为掩护革命同志的据点。其为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和社院领导都在研究张纪元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张纪元是我们民进26个发起人之一。
2024年开始启动。期间三次走访了建国西路合群坊张纪元旧居,又走访位于合庆镇的张纪元故居,现为合庆敬老院。
研究中,获得王绍鏊后裔及张纪元的女儿等热心提供相关资料。看了纪元桥上的介绍,感到意犹未尽。
唐城绿地文化公园,是集历史文化、唐镇变迁、现代设计为一体的颇具浦东地方特色的文化公园。
整个公园的南侧和西侧,围绕着一条曲尺型的老河道,其中,西侧老河道(都台浦),又称“曹家沟”。是由曹竹轩于570年前开挖的。
山东曹氏中曹大明一支在北宋靖康年间迁上海范家浜(即后来的曹家渡),繁衍生息后,又有一分支迁到浦东曹家弄(即后来的周浦),曹家弄再一分支迁往南汇白漾,白漾中曹桂(字竹轩),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迁至二十保二十五图(现唐镇南的金利小区)。
当时该地区东西向因受潮汐影响已有多条河道出现,但南北河道少得可怜,曹竹轩于是带领后代开河造田。此河由三灶浜向北一直挖到蒋家浜,名为曹家沟(其中北段有弯曲)。公园内曲尺型的南北河道就连接了南边的无名小沟(后成了曹家沟的一段),北边连接了蒋家浜。
唐城绿地文化公园在建设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唐镇水产养殖场,中间由交错水系形成鱼塘达200亩左右。
为了保留这些河道,唐镇在园中造了多座桥梁,这些桥梁都是以唐镇的名人贤达命名。
唐城绿地文化公园内,有一座“唐镇城镇发展规划展示馆”。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
1961年11月,川沙县人民公社区域调整,唐镇人民公社诞生。“唐镇”的名字后延用至今。唐镇在历史上曾称为“唐望桥”“唐墓桥”(见“唐贤桥”)。桥东堍北侧(现直对)于1897年由法国传教士鄂劳德建造了远东第一大教堂——露德圣母堂。
2000年,唐镇与王港镇合并成立新的唐镇。2002年,地铁2号线东延,在唐镇设唐镇站和创新路站,张江科学城就此东扩。
后来,唐镇被列为城市副中心、外环线与龙东大道在唐镇互交、唐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整个唐镇换了新颜。
202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