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倒退二十年,浙江之外鲜有闻者。但是,今天的义乌却有一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市场﹣中国小商品城。这是创建于 1982 年的我国最早的专业市场之一。20 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总营业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商位5 万多个,日客流量40多万人次。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亿元,连续 16 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其中65%以上的商品销往世界 2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的办事处 939 家,联合国等机构在义乌建立采购信息中心,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 20 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常年在义乌采购商品,常住义乌采购的外商有 8000多人。
中国小商品城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中国小商品城) 、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整个市场拥有41个行业、1900 个大类、40 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子、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 1/3 强。义乌小商品以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鲜明特色,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惊人发展,给义乌增添了强大动力,带动义乌大步迈向国际性商贸城市。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1亿元,财政总收入44.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 15%、28.1%和 22.9%。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为2.7:46.1:51.2。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从 2002 年 20位跃居到2005年12位。
一、义乌经验
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2005年,在义乌承办的中国市长论坛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耐人寻味地说:“义乌是一个莫名其妙发展起来的地方”,一语震惊四座,“莫名其妙”立刻成为市长论坛上的流行语言。
实际上,“莫名”者,指的是义乌在地理上并无优势,资源禀赋上并不得天独厚,在政策视野里并非国家之优先,却不可思议地发展起来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义乌的发展却有着内涵丰富的“其妙”:一是义乌人有不满现状、锐意进取、奋力突破的非凡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二是义乌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努力探索、研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推动义乌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义乌经验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义乌有以下四方面的发展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高度重视市场软环境建设
为充分发挥中国小商品城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新的商品,培育新行业,义乌在加大市场商品招引力度的同时,着力从营造商务成本洼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诚信和谐市场等方面入手,努力加强市场软环境建设。
产业支撑的商品价格优势促进了中国小商品城的持续繁荣,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新品优品层出不穷,“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认识深入人心。2006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为41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6%;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在当年十月正式面向世界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堪称中国商务天气预报,香港凤凰卫视在其财经栏目定期发布。这也预示着拥有40万种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义乌在全国最早最全面建成了科学的、符合大型批发市场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了市场经营主体基本信息收集、日常信用采集、部门信息交换、信用评价指标设定、信用公示以及信用激励与监督等措施,率先在全国批发市场中提出了商业文明建设并签署《商业文明义乌宣言》。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被省工商局授予“信用示范市场”称号。
(二)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在商贸业发展的同时,义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强化工业经济对全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以自主创新为特色,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稳步发展、不断创新、提升素质,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7.4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9.3%;工业销售产值为706.35亿元,产销率为 97.5%。全市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列全省各县市前茅。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义乌的工业增长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饰品、玩具、工艺品、文化用品、机电、拉链、无缝内衣、袜子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势,纺织原材料、无缝内衣两大新兴行业则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逐步上升为优势行业,电子、水晶饰品等高科技产业方兴未艾。大部分优势行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针织行业有五家企业跻身于全国针织行业前50强行列。据统计,义乌目前共有注册商标10000多件,注册商标总数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三)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义乌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培育多元出口主体。开放步伐日益提速,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乌商圈”和大开放格局,商城义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对外交往与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与韩国首尔中区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2006年有200多批次的国外政府代表团来义乌考察。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4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连有三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访义乌。国际贸易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外事审批权的县市,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建立出入境管理局、涉外审判庭等涉外机构,商品进出口监管、外汇管理等不断完善。颁发全国首本港澳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率先在全省放开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登记。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跨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圈基本形成。义乌小商品市场日益成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特别是省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伴随义乌小商品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许多有实力的义乌商人纷纷走出国门开起了分号。仅2006年一年,就有10家义乌企业分别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地区)实施了境外投资申报,并领取了由国家商务部统一颁发的《境外投资批准证书》。就投资地域分析,韩国和澳大利亚是新增的跨国投资目标国。投资行业也新增了3个,分别是纺织(包括毛毯、袜子)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和建筑规划设计。截至2006年年底,已有35家义乌企业在16个国家开了46个分公司,义乌小商品的触角开始伸向全球。资料显示,目前,义乌累计实现境外投资额已达1408.5万美元,比历年境外投资总额净增长40.99%。
(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义乌高举“新农村建设”大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进行道路、环境、电力、通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稳固,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4.5%。同时,义乌的社会、文化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全国女足锦标赛、全国男篮职业联赛等赛事,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成为省重点培育展会。
二、义乌经验对上海发展城市服务业的启示
义乌通过近两代人的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辉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希冀靠勤劳致富的理想。一个县级城市的巨大成功,也给许多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的经验。上海虽然是个国际化大都市,但仍然有值得向义乌学习借鉴之处。
(一)要敢于创新
首先,义乌人在缺乏市场要素(资金、交通条件、生产资源等)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创业的那种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义乌的批发市场,大都以经营与家庭和个人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类小商品为主要交易品种,这对于一个凭籍小商品零售到批发而得到发展的县级市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各种要素市场。但是在有形专业市场的发展上,却明显落后于周边城市。上海要有迎头赶上的紧迫感,大胆创新。
(二)着力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义乌凭借小商品的交易,第三产业比重已经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上海在200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曾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峰值51%,但随后又连续出现滑落。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继续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纵观国际市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以后),各国以具体商品为主要代表的货物贸易产值已经逐渐被以流通和交换为核心的服务贸易所超过。上海在发展以制造业为支撑的货物贸易的同时,必须加强服务贸易的比重,特别是要培育具有群体化的知识产权意识的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
(三)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
上海受到资源、能源紧张的制约和空间的局限,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期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上海应该紧紧抓住2010年世博会召开的大好机遇,按照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发展原则和融入世界、服务全国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一个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为一体的大商贸大批发流通体系。大流通商品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重组批发业、培育大批发企业、推进品牌代理和分销系统、提升专业市场、建设配送中心、促进会展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等。
(四)积极培育各类包含智力、生产、生活要素的专业市场
这类包含智力、生产、生活要素的专业市场是在吸收了当前全国发展到高级形态的专业市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理念、信息技术,吸纳世界先进经验,依据上海特点而创立的一种全新大流通模式,这就是通过打造一系列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型展贸交易平台,在上海建立起沟通海内外的各种商品和物资的集散基地。
(五)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规划指导和政策服务工作
在规划专业市场的布局上,要充分发挥市区、郊区的现有不同资源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用。市区拟以智力型或要素市场发展为主。如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中介市场以及创意市场等。而郊区则可以在“两港”周边以及与江浙交界的区域,发展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的专业交易市场。目前,南汇、嘉定等专业市场比较成熟,需要不断壮大;而金山、奉贤等需要抓紧培育。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枢纽中心的枫泾镇,则可积极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的现代商贸重镇,该镇正在建设上海国际服装城。该项目依托上海服装城与上海服装机械城两大具体项目,总投资在 30多亿人民币,总建筑面积在近100万平方米。目前土建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招商,预计在2008年初正式开张营业。
(作者:公司专家,高级经济师)
---《上海投资咨询简报》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编
2007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