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与新海派文化建设

文摘   2024-12-25 23:20   上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文化守正创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守正创新是指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新海派文化建设则是在上海这一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一、守正创新的内涵与建设

1、守正的内涵和建设

守正的内涵 

守正,顾名思义,就是守护正道,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传承:保留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传统艺术等。

价值观念:坚持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历史记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守正的建设 

教育传承:通过教育系统,特别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相关课程,开展文化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建立博物馆、文化遗址保护区等,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

社会宣传:利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手段,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传统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

2、创新的内涵和建设

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指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观念更新:在保留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新思想,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创新的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影视、游戏等领域,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打造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等,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倡导新海派文化建设

根据守正创新指导思想,当前,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海派文化建设。新海派文化是指上海在继承传统海派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特征所形成的新型文化现象。

新海派文化是指在上海这一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多元融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新海派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

创新发展: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推动新海派文化的发展。

品牌打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海派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等,提升新海派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种文化强调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是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

1、新海派文化的五大特征

新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版块,它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全球都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新海派文化的五大特征——新市民、新生活、新创造、新艺术、新空间——共同构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内容。

新市民

新市民指的是一群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的居民。他们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对新事物持接纳态度,重视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新市民是新海派文化的生活体现者和传播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积极进取、包容多元的特点,并在工作和社交中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风貌。

新生活

新生活代表着一种现代、时尚、品质的生活方式。在新海派文化中,新生活强调的是生活的美学化、个性化和享受化。这种生活方式在住宅设计、时尚消费、饮食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追求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创造

新创造是指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是新思想和新潮流的发源地。新创造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产品等方面,涵盖了设计、时尚、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推动上海向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

新艺术

新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革新和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它包括但不限于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新艺术在新海派文化中是一种流行的文化表达,它跨越国界,吸收多种文化元素,反映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质和创新精神。

新空间

新空间不仅指物理空间的更新和转型,如工业遗址的改造、城市绿地的增加、公共艺术空间的创造,也指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新构想。新空间代表着一种新的城市社会关系,以及对城市生活环境进行创新性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它旨在提升城市居住的品质,创造更多人性化、艺术化和智能化的生活环境。

总体而言,新海派文化的这五大特征,共同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上海形象,是上海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导向和发展动力。通过这些特征的实践和推广,上海不断提升自身的城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城市魅力。

2、新海派文化与城市更新

新海派文化是指在上海这一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多元融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新海派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

创新发展: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推动新海派文化的发展。

品牌打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海派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等,提升新海派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非遗的保护与创新

新海派文化的倡导可以指导城市更新中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的保护工作,不仅要保留历史的痕迹,还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意,让老建筑和旧街区焕发新生。例如,将老弄堂改造为创意工作室,既保存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又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文化内涵。

(2)城市品牌的塑造

新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的城市品牌,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得到弘扬和推广。通过打造具有新海派特色的公共艺术、文化活动和城市节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3)提升城市设计的品质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新海派文化提供了审美和创意的方向。这可以体现在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布局、街道家具设计等方面,使得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功能的更新,更是文化和美学的提升。

(4)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海派文化的元素可以融入到城市更新的各个方面,如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电影和音乐节的举办、艺术展览的策划等,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5)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

城市更新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通过新海派文化,可以让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看到自己文化的连续性和发展,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6)引导城市国际化进程

新海派文化体现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质,城市更新可以借此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吸引国际资源和人才,提升城市的全球影响力。

(7)促进社会包容与多元融合

新海派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它可以指导城市更新中对不同社群、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包容,促进社会谐泥与文化多样性。

(8)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新海派文化鼓励创新和实验,这一精神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得以体现,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海派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复兴,更是城市整体气质的塑造和发展方向的指导。通过对这一文化的倡导和实践,上海可以在城市更新中更好地平衡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推动城市向更加宜居、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三、十五五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

在“十五五”时期,上海致力于建设文化大都市,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重点

1、城市精神与创新文化

城市精神

核心价值观:上海将继续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振奋精气神:上海2003年提出城市精神,已有21年。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通过各种弘扬城市精神的活动和宣传,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振奋精气神,提升城市的整体活力和干劲氛围。

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创新: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支持新媒体、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

2、城市文脉与新海派文化

城市文脉

历史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上海的历史文化,增强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海派文化

文化融合:在保留传统海派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海派文化。

文化输出: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新海派文化的魅力,提升上海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

3、城市发展与国际文化

城市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和设施,提升城市的文化服务能力。

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度。

国际文化

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文化的互鉴与融合。

国际化发展:吸引国际文化机构和人才落户上海,提升上海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全球倡议,也是我们践行“城市发展与国际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二)视角

在“十五五”时期,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站在大上海都市圈建设文化大都市

区域协同发展

都市圈联动:通过与周边城市的文化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形成大上海都市圈的文化共同体,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

文化带动:利用上海的文化资源和影响力,带动周边城市的文化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的共同繁荣。

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设施共享:推动大上海都市圈内的文化设施共享和互通,提升区域内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

文化活动联动:组织和举办跨区域的文化活动和交流,增强区域内文化互动和融合。

2、整合国际资源建设文化大都市

国际文化交流

文化引进:积极引进国际优秀文化资源和项目,提升上海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化水平。

文化输出: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将上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上海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国际文化平台

国际文化节庆:举办各种国际文化节庆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吸引全球文化资源和人才。

文化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机制,推动国际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围绕世界会客厅建设文化大都市

上海时任市委书记2019年4月提出的“世界会客厅”概念,旨在将上海打造成一个全球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内涵

(1)国际交流平台

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电影节等,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经济合作:吸引全球企业和投资者,举办国际性经济论坛和展会,推动国际经贸合作。

学术交流: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来沪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2)多元文化包容

文化多样性: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鼓励多元文化在上海的共存与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国际社区:建设国际化社区,为在沪的外国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

(3)高品质服务

服务升级: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为国际人士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智慧城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外延

(1)国际化都市形象

城市品牌:通过各种国际活动和宣传,提升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文化地标:建设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2)全球资源整合

人才引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来沪工作和生活,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资源配置:整合全球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国际规则对接

标准提升: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制度创新: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企业和投资者。

(4)文化品牌建设

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作为“世界会客厅”的文化形象。

文化地标:建设和提升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地标,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

(5)文化服务提升

高品质文化服务: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和体验,满足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产品,吸引全球游客。

(三)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1、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建设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干部和市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设施提升

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品牌: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

2、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弘扬

红色旅游:开发和推广红色旅游线路,弘扬革命精神。

纪念活动:举办各类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

非遗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节庆:推广和庆祝传统节庆活动,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育优秀文化人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培养

教育培训: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

人才引进:吸引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为上海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新激励

创新平台:建设文化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文化的培育,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化创新和创业,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4、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

数字化服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产品供给优化

多元化供给:丰富文化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质量提升: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精品。

5、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媒体合作: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提升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互鉴和融合。

传播内容创新

文化输出:通过影视、出版、艺术等多种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上海故事。

品牌推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上海的国际文化形象。

守正创新与新海派文化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新海派文化建设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上海的地域文化特点,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9月10日


收录《多学科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年10月13日


在多学科学术视野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熟年人生
古人云:六十耳顺,意谓经历了许多曲折,已经到了一切司空见惯境界。日本小说家把退休的人生,步入熟年阶段,经验丰富的人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毕生从事写作和咨询,把行走江湖、微笑人生,作为志趣和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