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解读
一、小商品组合成了大市场
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总营业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商位5万多个,日客流量40多万人次。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其中65%以上的商品销往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义乌采购的外商有8000多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中国小商品城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整个市场拥有41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义乌小商品以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鲜明特色,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2000年以来,中国小商品城以入世为契机,确立“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全新目标,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业,加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连绵几公里长的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已经先后进行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134万平方米。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上市场于2002年相继投入使用并初见成效。中国小商品城正不断展示出一幅雄伟的国际化蓝图。
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惊人的发展变化,他们敢于创新创业,善于“无中生有”的闯荡精神,已经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前往取经。200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深入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同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把义乌作为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给义乌增添了无穷动力。一个全面开放的义乌,一个大步迈向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商城,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博技的大舞台,也使一个县级城市的面貌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06亿元,财政总收入44.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5%、28.1%和22.9%。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为2.7:46.1:51.2。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从2002年20位跃居到2005年第12位。
二、小城市进行了大物流
义乌市充分发挥义乌市场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新的商品,培育新的行业。加大市场商品招引力度,营造商务成本洼地,重视市场软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市场,不断增强市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产业支撑的商品价格优势促进了中国小商品城的持续繁荣,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新品优品层出不穷,“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认识深人人心。2006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为4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6%。其中﹣﹣被业界预言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金秋十月正式面向世界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称为中国商务天气预报,香港凤凰卫视也开始在其财经栏目定期发布。此举预示着,拥有40万种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在最早最全面建成科学的、符合大型批发市场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完成市场经营主体基本信息收集、日常信用采集,部门信息交换、信用评价指标设定、信用公示以及信用激励与监督等项目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批发市场中提出了商业文明建设并签署《商业文明义乌宣言》。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被省工商局授予“信用示范市场”称号。
会展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全年举办各类展会32个,展览规模与2005年同比增长近29%。作为我市会展业的龙头,义博会去年实现了新的突破:展览规模、交易额、外向度、活动数量等各方面都创下新高,实现展览交易额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其中外贸成交额7.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66%,境外客商人数达到1.6万余名,比上届增长12.5%。义博会作为全国第三大经贸性展会已名副其实。
在商贸业发展的同时,义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强化工业经济对全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以自主创新为特色,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稳步发展,不断创新、提升素质,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7.4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9.3%;工业销售产值为706.35亿元,产销率为97.5%。市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列全省各县市前茅。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义乌市的工业增长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饰品、玩具、工艺品、文化用品、机电、拉链、无缝内衣,袜业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势,纺织原材料、无缝内衣两大新兴行业则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逐步上升为市的优势行业。电子、水晶饰品等高科技产业方兴未艾。大部分优势行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针织行业有五家企业跻身于全国针织行业前五十强行列。据统计,该市目前共有注册商标1万多件,注册商标总数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三、小政府实施了大服务
义乌市政府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培育多元出口主体。开放步伐日益提速,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乌商圈”和大开放格局,商城义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对外交往与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与韩国首尔中区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去年有200多批次的国外政府代表团来义乌考察,外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义乌。国际贸易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外事审批权的县市,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建立出入境管理局、涉外审判庭等涉外机构,商品进出口监管、外汇管理等不断完善。颁发全国首本港澳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率先在全省放开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登记。以义乌市场为核心、跨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圈基本形成。义乌市场日益成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区,特别是省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义乌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他们大力进行道路、环境、电力、通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稳固,去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4.5%。同时,义乌市的社会、文化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全国女足锦标赛,全国男篮职业联赛等赛事,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成为省重点培育展会。
义乌位于浙江省的中部,金衢盆地的东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千米,辖八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1.3万。根据《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该城市的定位是:现代化商贸名城。同时适应国内外市场趋势,创造条件向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发展,积极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50万;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66万;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95万。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0平方千米;中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0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90平方千米左右。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其城市形态总体上形成多组团,轴线扩展的城市形态结构。
(1)多组团:“一城多片”城市多组团。“一城”为义乌城区,“多片”以稠城、北苑、江东、稠江、后宅五个街道办事处的城区用地为为一体,以义乌中央商务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北苑工业园、江东科教文化居住综合区、后宅工业居住综合区和福田商贸文化居住综合区等六片城市综合为依托构筑义乌城区。
(2)轴线扩张:以城市快速路系统为框架促进城市网络式、开放型轴线扩张。规划形成依托城西路、稠州路、城南路三条城区与中心镇之间的快速通道,并向金华、永康、武义、浦江与义乌的大陈、赤岸外围地区延伸。在居住用地规划上,规划远期居住区用地2210万平方米,人均23.3平方米。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含市场用地)1213.3万平方米,人均12.77平方米。
城市综合交通设施规划正在积极贯彻。在对外交通上,规划市域公路网主骨架,形成“两高(速)、两通(道)、两环(线)、多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在城市道路网规划上,建立一个结构清晰、联系便捷、快速、顺畅、多层次、功能明确、易于管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城市主干路按40-80米控制,次干路按32-42米控制,支路按18-28米控制。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规划城市广场规模按0.4平方米/人计算,合计广场总面积为52万方米。主要广场有市民广场、宾王商贸广场、体育会展广场、科技广场、开发广场、福田中心广场、江东旅游文化广场和高教广场等。其中,位于市政府对面的市民广场和福田中心广场等,均已建成。义乌市的绿化景观十分漂亮。他们结合城市的自然山水特色,以城郊生态防护林网为基础,以道路、水、绿带为网络,形成内外环抱,外楔于内的城市生态绿好系统。城市公共绿地主要以沿江义乌江两岸绿带和城西路绿带为轴线来组织城市公园和绿地,近期城市重点开发的景区主要有历史长河景区、江南生态园、黎明湖景区等。其规划目标是:建设具有商贸特色的滨水特色及丘陵盆地地貌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景观系统。他们还决心争取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义乌旅游开发重点形成商城旅游、名人文化、自然山水等三大目标。
(作者单位系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
媒体刊用:
《上海城市发展》/2007年10月 第5期
2025年1月1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