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中旬,参加陕北、内蒙等研学中,在榆林市参观了别具一格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您是今天第530位游客,累计参观游客366854人次”。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榆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展现榆阳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项目,2018年5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布展立足“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要求,以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为出发点。总体布局为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三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第四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第五篇章: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第六篇章: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等六大板块,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让陕北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空间的升华,从而永久延续她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
前言
陕北民歌发生、兴盛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黄土高原文化的特殊个性,也为陕北人千年一贯地创造、传承陕北民歌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条件。
陕北民歌自古就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歌唱天地。这片歌唱天地广阔而丰饶,在陕北黄土高原近十万平方公里、25个市县区中,随时都可以听到情趣别样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蕴藏十分丰富,自1938年被来自全国的延安“鲁艺”音乐家们发现以来,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未停止。不同时期记录下来的民歌数量,从几十首到几百首、从几百首到几千首乃至盈万。即使如此,新的陕北民歌仍然随时都会从歌手们的口中飘然而出,日积月累,铸成一座承载并珍藏于陕北人文化记忆的丰碑。
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陕北人善于把他们在生产劳动、节日庙会、苦难、忧愤、爱情、婚姻中的种种感受用民歌表达出来,矢口寄兴、随性而歌,最终被誉为一部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陕北民歌的“大美”,在充满诗情的唱词中,在直浸人心的音调里,它大胆而质朴、浓郁而深沉,在伟大的20世纪风云变幻中,陕北民歌经历了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和新传统民歌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经典之唱,每一首经典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叙事,值得今人再挖掘、再玩味、再深思……。
陕北民歌的“发生”
三千年前,《诗经》曾有歌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三千年后,陕北“信天游”歌手们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一个“忧”字,见证了中国民歌所以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根由。解忧、自娱、求偶、相思、倾诉、托物寄兴、放情而歌,陕北人天性豪爽,乐观幽默,从来没有因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活艰辛而停歇自己的创造和歌唱,他们见甚唱甚、想甚唱甚,天上地下,无所不唱,黄土高原上的世情风物,全部都成为陕北民歌的歌唱主题。
陕北民歌的地理分布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陕北黄土高原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其范围大致在八百里泰川北麓“北山”以北,黄河以西,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以南,甘肃陇东高原、六盘山脉以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域内的自然景观、方言风俗等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受到自古以来行政区隔以及四方“邻居”间的交互浸染影响,仍然存在东、西、南、北、中的差异和区别,与地貌、方言、习俗都十分亲密的陕北民歌更是如此。
通过数十年来的挖掘记录和整理研究,学术界认为陕北民歌的分布再可以分为四个区域:东北部区以府谷、神木、榆阳区为代表;西北部区包括定边、靖边、横城山、吴起、志丹、安塞;中南部区涵盖米脂、绥德、子洲、吴堡、佳县、清涧、延川;南部区则有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这里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旧曲填新词”的革命历史民歌,风格新颖、地位特殊,可以成为“革命历史民歌”的特区。以上每个区都有代表本区音乐风格的经典曲目。在民歌数量分布上,南部区略疏,其他三区浓密。绥德、佳县、吴堡一带更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以体材划分
号子
信天游
小调
题材内容划分:
传统生活主题 ,革命历史主题
传统生活主题的民歌,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生产劳动,男女情爱、民俗风情、社会斗争、倾诉苦愁、游乐自娱等;革命历史主题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新气象、新生活,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歌颂红军、表彰英雄的一些新民歌,影响深远、价值很高。
第一篇章 千年老根黄土里埋
千沟万壑、绵延起伏、气象茫茫。广袤雄浑中透出些许苍凉。这就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数千年来栖息于此的陕北人,在艰难无助的环境中,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
这歌声,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 更蕴藏着苍凉悲壮而又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
这歌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正式称呼——陕北民歌。
这歌声,由口耳相传而记为歌谱,再通过声音和歌谱,由近及远,传到大西北,传到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赞赏。
劳动号子
号子是“劳动号子”的简称。在农耕时代,凡是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或节奏规整的劳动事项,都需要有号子相伴,从而发挥它统一劳动节奏、鼓动劳动者情绪、缓解疲劳的特殊功能。
大多数号子都采用“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或即兴编词,或仅有呼喊性衬词。节奏、速度依劳作事项而有变化。陕北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等。
绞煤号子
传统绞煤场景复原
绞煤号子是矿工扳动辘轳绞煤时唱的号子。
陕北矿藏丰富,特别是榆林市北部,煤矿、煤窑几乎遍及各县。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些地区多采用竖井式人工采煤的方式。井下采出的煤装入车后,用辘轳绞出矿井。辘轳为木制,长约2.5米,直径约0.9米,辘轳把呈S形,一般由8人持把绞煤,左右把各4人。
踩场号子
踩场号子是陕北人在土场子里赶牛队踩场时喊的号子,牛会顺着号子在土场里一圈一圈转着,避免牛群乱跑。号子喊得又响又亮,也是自我解闷的一种表达。
耕地号子
耕地号子是陕北人在山间田野耕地时吆喝耕牛的曲调,抑扬顿挫,同时也有解闷和缓解疲劳的作用。
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工在航运、摆渡过程中所唱的号子。大多是逆水拉船或推船下水时即兴编唱而成。扳船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船工号子节奏的鲜明律动性。
《黄河船夫曲》编创、采录背景
1920年春节,佳县熄螅镇荷叶坪村里闹社火,老船工、老伞头李思命和老搭档张士铭即兴唱出了这首《船夫曲》。1942年4月,延安“鲁艺河防慰问团”安波、马可、张鲁、关鹤童、刘炽等一行来佳县采风,见到李思命,安波记谱记录下这首民歌,时称《船工调》,后称《船夫曲》、《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
李思命《黄河船夫曲的唱者
1891-1963年 陕西佳县人
李思命是一名常年奔波于黄河惊涛骇浪之中的船工,他性格豪放,才思敏捷,拥有一副好嗓子,能自编自唱,是当地非常出色的民歌艺人,也是唱秧歌、扳水船的高手。
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也称“山曲”,是陕北黄土高原民间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即兴歌唱的山歌体裁。形式自由灵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信天游唱词沿用《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和比的运用,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即使仅有一对上下句,也可借助“兴”或“比”手法,塑造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一个鲜明活泼的形象,唤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和感情波澜,令人难忘。
蓝花花
蓝花花,1919年出生,本名姬延琴,乳名叶子。延安固临县临镇人(现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从小喜欢穿印蓝花的粗布衣裳,故被称“蓝花花”。1929年,在就读本镇高小时受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1935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来到临镇。一名红军战士与叶子一见钟情,并誓言要相守终身。不久红军战士奉命过黄河东征与叶子暂时分别。之后临镇村石家向叶子父亲重财求亲,叶子被迫嫁给石志英。1940年,叶子因痨病去世,时年21岁。红军战士回来得知叶子病亡,悲痛欲绝,伤心住院,期间编写了怀念叶子的《蓝花花》歌词,配上《哭丧调》教给当地的学生演唱,很快在陕北地区流行开来。
何其芳多次来临镇采风,选编19段唱词,1942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推出了《蓝花花》民歌。1951年刘燕平和陈若飞、韩维琴改编创作的《蓝花花》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唱响全国。之后刘燕平又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和东欧八国巡回演出,将《蓝花花》传遍世界。
李治文
李治文陕北民歌手 “黄土高原的歌王”
1931-1994年 陕西绥德人
七岁开始学唱民歌,能编善唱,很有才气。《拉骆驼》《跑旱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许多陕北民歌,经他加工再创作,格外增辉,妙趣横生。在传唱《脚夫调》这首民歌时融进了自己新的创意,使之成为一首广泛流传的陕北民歌。20世纪50年代加入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唱过陕北民歌。曾多次参加地方和全国汇演并获奖,先后为《人生》《黄河谣》《巍巍昆仑》等影视片配唱。
小调
小调是汉族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特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民间曾有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时调、小令、俗曲、丝弦小调、打坐腔等多种俗称。
小调是晚清以来的一个统称。经过历代歌手、文人的加工提炼,形成了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的体裁特征,小调的传播不受特定社会阶层和具体劳作环境的限制,不仅有农民,更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如商人、市民乃至江湖妓艺、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其歌唱内容则有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等,题材丰富、无所不包。
小调体裁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类别之一,曲目众多、流传广远。《揽工调》《走西口》《五哥放羊》《绣荷包》《走绛州》《挂红灯》《打连城》《打樱桃》《九连环》《东方红》《拥军花鼓》《高楼万丈平地起》等,早已成为20世纪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经典。根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又分为生活小调、丝弦小调、社火小调和风俗小调。
生活小调
生活小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歌曲。它既不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事象,也无须丝弦和打击乐伴奏,更不受环境的制约,不论在山峁沟洼,或是窑前院落,或搞农活、干家务、推碾子、做针线等,都能随时脱口而唱,抒发个人情感,寻求精神慰藉。因而,它的题材面宽,曲目众多,流传广泛。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又名“耍曲子”耍丝弦、流传于陕北榆林城内。相传清康、乾两朝由塞上戍边的南方官兵及民间乐人将某些江南小唱带入本地,在流传中又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断吸纳陕北民间曲调而逐步形成,距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明清俗曲”在陕北的重要支脉,早年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排码小扬琴、四相十三品琵琶、十四弦古筝、三弦、京胡等,代表性曲牌有《大放风筝》《妓女告状》、《九连环》以及器乐曲牌《小拜门》《柳青娘》等五十多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歌者多为男性,用男扮女声、真假声交替演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至今,增加了大批女性歌手,历年名家有张云庭、文子义、吴春兰、胡英杰、李天民(唱家)、胡福堂、王子英、白葆金、冉继先(乐师)等。榆林小曲细腻秀美,南曲北唱,情趣别样,在陕北民歌中另树一帜。
二人台
“打坐腔”-﹣流行于榆林市府谷县、神木县、晋西北和内蒙古西部。曲目多为民间小调,歌唱时不化妆、不表演,三五人围坐在一起,以枚(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歌者率性而唱,不拘一格。民众称之为“打坐腔”“打玩意”。曲目多以“四季”“十二月”为句格,咏唱各种生活故事。
根据题材的不同,曲调有高亢、悲壮者,也有低徊抒咏者,形成各自的鲜明个性。代表性曲目如《十对花》《打金钱》《五哥放羊》《五月散花》等。
在长时间的流传实践中,“打坐腔”发展为一种具有戏曲性质的舞台艺术,因为角色多为小丑小旦,人们习惯上称作“二人台”。代表剧目如《走西口》《探病》《姑嫂挑菜》等,同时出于表演的需要,一些曲目仅以乐队演奏,成为富有特色的北方“丝竹乐”。
风俗小调
风俗小调是指在陕北各种民俗活动中随兴而唱的各类民歌,与陕北民俗风情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地方色彩浓厚,音乐色彩鲜明。
酒曲、猜拳调以欢乐为终极目标,祭歌、祈雨调以敬神祈佑为基本诉求,神官调以歌咏为作法造势。
风俗小调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极易渲染氛围,调动人们的情绪,有极强的音乐穿透力和表现力。
社火小调
陕北秧歌是汉民族民间歌舞的主要形式,长期在榆林、延安两个地区流行。它既是一项庄重的祭祀性活动,又是一种传统的具有自娱性的广场歌舞,同时也是体现陕北民歌显著特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陕北秧歌按传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分,可分为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沿门子秧歌、大场子秧歌和九曲秧歌。
秧歌词七言四句为一段,多为分节歌式,词意简练,节奏鲜明,通达流畅,琅琅上口。秧歌音乐节奏活泼,句式多样,旋律明快,情绪欢悦。
所谓社火小调,就是闹秧歌时所唱的民歌或以闹秧歌为题材所创作的民歌。
陕北秧歌场图
第二篇章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北苏区时期的革命民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北地区走在了推翻封建统治的前列,红色革命成为陕北民歌新生的土壤,为陕北民歌提供了新的歌唱内容。刘志丹、谢子长的名字直接进入陕北民歌的唱词。陕北民歌与陕北红军闹革命的历史洪流紧紧相伴,曲风中增添了革命的昂扬气势。
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发展
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行建院典礼,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亲临现场祝贺。学院设音乐、美术、戏剧三系,后增加文学系。4月19日,毛泽东为全院师生讲话中说:“民歌中确实有许多好的东西”。
自此,音乐系师生走出校门,以“到民间去”的精神为指南,面对面地从陕北民歌手口中记录他们世世代代保留在口耳之间的民歌和各种民俗音乐。这样的采录方法,是数千年民歌采录历史上所未见的。
两年以后,毛泽东再次发出号召,要求文艺工作者从“小鲁艺”走进“大鲁艺”,陕甘宁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持续的时期。“”鲁艺师生不仅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此后数十年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鲁艺第一次大规模陕北民歌采集活动
1942年2月,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鲁艺派出以木刻家马达为团长,音乐家安波为副团长,团员张鲁、关鹤童、马可、刘炽等一行九人的河防将士慰问团,去绥德、米脂、葭县和吴堡一带慰问保卫边区、保卫河防的将士们。
另外,他们还担负着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收集民间音乐的任务。期间采集民间歌曲近百首。
陕北民歌体诗歌《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是由著名诗人李季于1946年发表的一首长篇诗歌。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诗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品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陕西榆林“三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主人公爱情的悲欢与革命的发展紧密相关,由此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的革命大业是血肉相连的。
综述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思想,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追赶超越新动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榆阳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融合发展,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立足“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基本定位,坚持“精品、经典、质朴、简约”的基本原则,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全力建设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一年多来,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陕北民歌新老艺术家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大力支持,纷纷尽智出力,积极建言献策,惠赠大量实物展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周密谋划,精心指导,多次现场解决问题;区级相关分管领导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区政协一班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区委办、政府办、发改、财政、教育、人社、文广、林业等部门齐心协作,热情奉献;布展团队科学管理,精益求精,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了布展任务。
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建成, 成为了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国内展品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完善的全国一流音乐类博物馆,成为了陕北民歌研究创作的高地、年轻艺术人才辈出的摇篮、全国民歌交流荟萃的殿堂。
愿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艺术光彩,愿从黄土地里孕育、成长起来的陕北民歌,永久延续她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
2025年1月23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