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公布,修改主要体现在增加假日总量、优化假日分布、限制连续工作时间等,将对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和国民休闲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中规院文旅所长期致力于节假日研究,从宏观政策、市场动态、游客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力图准确把握节假日文化旅游的特点和规律,曾开展过多轮黄金周游客调查,承担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的假日经济政策研究,共同参与推动我国假日政策的修订完善工作。本文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分享。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即农历除夕、5月2日。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放假办法调整要点一览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春节假期增加除夕一天,除个别特殊年节外,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
在除夕逢周五时,与周末顺连还可实现放假9天,例如2027年
五一假期增加到2天(5月1日、2日)加上2天周末,只需要调休1天即可形成5天假期,较原来少调休1天国庆节假期3天(10月1日至3日),除个别特殊年节外,自10月1日起放假调休7天
国庆节放假如逢中秋节则合并放假8天(比如2025年、2028年)
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1天假期,除逢周三外,结合与相连周末调休,形成3天假期,如逢周三则只在当天放假除个别特殊年节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中规院文旅所长期致力于我国文旅发展中的节假日研究,涵盖宏观政策、市场动态、游客行为、黄金周调查等方面,共同参与推动我国假日政策的修订完善工作,曾参与承担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的假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研究等相关课题。根据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我国节假日文旅经济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由于全民休闲和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特别是出行和旅游行为过度集中,导致交通等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承载了较大压力。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5天时间内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3亿人次,铁路客运量9176.5万人次,民航客运量997.1万人次,公路流动量124977万人次,形成了全年出行峰值。由此带来的一票难求、事故频发、随意涨价等市场乱象,也对出游和假日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较大压力相对应的是,全国一些著名的热门旅游景点、目的地也成为假日游客集中涌入的区域。杭州西湖景区管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第一天,杭州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约52.9万人,较2023年同期增加55.52%,密度高达每平方米2.8人。过大的人流量和过高的人流密度在对景区安全和管理形成挑战的同时,也降低了游客体验的质量。
法定假日在全年分布时间不尽合理,各假期长度需要优化
从国际来看,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法定假日总量为10-16天,全年分布较为均衡,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形成了良好的、错峰的个人休假时间组合。与国际上相比,我国此前每年11天的法定假日总量尚有提升空间,带薪年休假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带薪年休假常常无法落实,群众不得不把出行需求集中于落实率较高的公休假日,客观导致公休假日“人满为患”。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国家政府网站公开数据以及“https://www.timeanddate.com/holidays/”等互联网资料整理)我国目前的法定假日,除劳动节、国庆节为新中国建国后确定的节日外,其余节日都至少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每个节日不仅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自我放松和休息时间,也是家庭团圆、纪念祖先、孝敬老人等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承载时间。过于强调假日的经济属性而忽视文化属性,会导致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日益弱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过年“年味”淡了,放烟花、看灯会、逛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少了,假日不是“出门堵”就是“在家躺”,假日更像是休息日而不是文化日。
我国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至13天,达到国际平均以上水平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1949年12月23日发布,前后历经四次修改。法定节假日总量1999年第一次修订由7天增加至10天,2007年第二次修订增至11天,2013年第三次修订总量不变,春节假期由除夕至初二调整为初一至初三,此次第四次修订增加至13天,已达到国际平均以上水平。近年来,除夕主要靠调休或者灵活休假进行保障。除夕是全体中国人看重的传统节日,将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可以使人们更好团圆过年,更好享受传统节日。此次放假办法调整前,“五一”假期放假天数少、调休天数多,容易打乱工作和生活节奏,“五一”季节较好、适宜出游,调整后只需要调休1天即可形成5天假期。此次通过调休规则的确定,明确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并提出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为将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提供了指导与基础。
双管齐下,完善法定公休为主、带薪年休假为辅的个人休假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削减目前假日经济产生的集中出行、集中出游、集中消费的波峰,必须系统完善以法定公休为主、带薪年假为辅的个人休假制度,让群众有更多的休假时段选择,从而减少有限黄金周全民选择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一是系统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大带薪年休假执行和监管力度。当前,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主要由《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组成。这两个行政法规在制度设计上仍存在不足,例如带薪年休假时间及安排不尽合理,补偿金金额设置需要细化等,实施监督的力度仍然不够,亟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顺应国民需求,科学优化假日分布与时长。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重教育,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在假日活动和出行偏好上都有明显体现。鼓励灵活合理放假,让群众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带薪年休假,更加灵活选择组合形成个人假期,有效缓解集中放假带来的各种供给不足和资源承载压力大的问题。
多策并举分流人群,缓解目的地人流集中导致的旅游体验差
加强旅游目的地智慧化管理,广泛实施假日预约出行。对热门景区景点、度假区以及其他旅游区域采用假日预约制并实时公布预约数量,让群众预先获得信息,避免过于集中扎堆导致拥堵。通过各景区景点旅游智慧平台建设,及时准确发布主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设施(餐厅、酒店、交通、展演、购物等)实时运行信息,对游客超载地区及时采取预警和分流措施。提供更多的优质旅游产品,有效分流假日热门目的地热度。重点挖掘家庭、亲子以及Z世代等假日主要游客人群的需求,通过实施“旅游+”战略,打造旅游新业态,扩大优质产品供给,凝聚形成全国丰富的旅游产品品牌,有效分散人流。加大旅游新业态建设,着力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城市购物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邮轮游艇游、自驾车房车游等。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改造,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绿色元素,重点打造以民宿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教育传播为功能的体验产品。加大旅游产品品牌推广力度,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持续提升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精品旅游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假日休闲活动目的地。增强节假日文化属性,让节假日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段
充分挖掘年节假日中的积极文化因子和宝贵精神财富,传承沿袭至今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礼仪和习俗。在节日期间,组织主客共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无论是在各类公园、群众广场,还是在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演艺厅里,都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和各类文化创意活动。加大城市休闲空间供给,为更加丰富的假日休闲活动提供适宜场景。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各类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增加运动型休闲空间;增加休闲娱乐培训、交往、体验场所(如园艺培训中心、厨艺培训中心等)建设,增加实用型休闲空间;增加博物馆、图书馆、演艺厅等设施,增加文化型休闲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简介
中规智库核心团队,全国首批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创新平台与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旅游景区标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学术成果:承担中欧地平线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等20余个重要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国标《旅游景区游客中心》与多个团体标准编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优秀规划设计奖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性规划设计作品: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三星堆等遗址类保护规划;热贡、潍坊、湘西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北京胡同、哈尔滨历史街区、长春伪满皇宫等名城/街区/古建筑群规划;泰山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太行古堡群申遗规划等。②旅游规划:国家5A级景区规划27项,韶山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浙江、山东、北京、吉林旅游标准服务区、甘肃房车露营地及苏州、海口、拉萨等30多个省市旅游规划;喀纳斯、神农架、天姥山等40多个国内著名景区规划。③国土空间规划:承担福建、厦门、平潭、漳州、咸阳、晋城等文旅资源优越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凸显空间资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官方主页:https://www.caupd.com/survey/detail/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