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学术   2024-10-11 12:29   北京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应保尽保,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扎实做好资源普查



全面拓展保护内涵



深入挖掘遗产价值


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持续将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公众情感记忆和时代记忆的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传承体系,让各时期、各类型、各区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

扎实做好资源普查。资源普查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出资源,列入名录,才能做好后续的保护利用工作。要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区分不同资源特点,科学分类,及时挂牌、测绘、建档,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比如: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创新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系统分析、专业研判和综合评估,持续丰富保护名录。

全面拓展保护内涵。树立“古今并重”的保护理念,既保护中国古代的遗产,也保护好近现代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形成脉络清晰、古今交融的保护格局。比如:延安市将枣园革命旧址地区整体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红色文化。青海省把西海镇原子路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编制原子城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海晏县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规划,铭刻“两弹一星”精神。

深入挖掘遗产价值。加强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廓清城市发展脉络、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比如:广州市将378条传统街巷登记在册进行分级分类保护,特别是较为完整地保护了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征的“麻石街”115条,生动保留了广府文化记忆。重庆将最能体现山地特色的“山城巷”公布为传统风貌街区,承载“七街六巷十八梯,一根扁担挑人生”的重庆精神。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整体保护力度



及时开展保护修缮



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只有在现在保护下来,才能在未来传承发展下去。

加大整体保护力度。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景观环境、空间尺度、城市肌理,保护历史建筑的历史特征、艺术价值和风貌特色,保留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和空间载体,保持社区街区长期形成的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比如:上海将64条老马路公布为“永不拓宽的街巷”,保存老上海原汁原味的风貌。济南加强对泉水、泉脉、泉眼等“泉城”特色资源的保护,保留地域特色,彰显名城价值。

及时开展保护修缮。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与城市更新工作充分融合,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对历史城区、街区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优先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防灾救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比如:九江市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过程中,将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修缮历史建筑、整治沿街风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的“双赢”。平遥县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拆除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修缮民居院落、整治提升街巷环境,完整展现古城明清风貌特征。

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坚决守牢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坚决遏制大拆大建、失管失修等问题,坚决刹住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之风,坚决抵制拆真建假、篡改历史的愚蠢行为。通过督查检查、专项评估、日常巡查、遥感监测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违法现象。以“长牙带刺”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行为,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引导有关部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价值观,真正在工作中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推动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和保护氛围。


坚持以用促保,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



推动遗产活化利用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赋能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是优势资源,要通过合理利用让这些宝贵资源活起来,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真正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推动遗产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公共空间作用,对于一些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在保持其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前提下开展修复、修缮,采用改建、增补设施等方式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生机,让老街区、老建筑等“老地标”变成新业态、新生活的“新名片”。比如:广州市在永庆坊通过修缮和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吸引众创办公、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入驻,成功地重塑了老城区的活力。苏州市将苏州阀门厂改造为养老机构和护理院,既保护了工业遗产,也增强了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一举两得。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发展旅游,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不过度商业化、不过度开发、不割断历史文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协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福州市修缮一栋原为绸缎庄的古厝,作为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引入闽剧、评话等传统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展示,成为群众热衷的打卡地。潮州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过程中,植入潮剧、潮州工夫茶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吸引原产权人回归街区,做到了“留人、留形、留神韵”。

推动赋能经济发展。通过为历史文化遗产注入开放包容的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增添新动力。比如: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对老街区、老里弄实施综合保护,植入时代元素,汇聚“景漂”创客1.8万人,带动上下游就业7万多人,千年瓷都蝶变为与世界接轨的艺术交流平台。西安市在老钢厂艺术街引入创新、创意产业,融合高校文化、科创文创、工业遗产,入驻企业150多家,吸纳就业人员2000余名,形成西北地区的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坚持守正创新,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融入山水自然环境



保护传统格局肌理



延续历史风貌特征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秉承敬畏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因形就势、趋利避害、寄情山水等独特的营城智慧,对今天的城市建设仍然有重要启示作用。

融入山水自然环境。融入山水环境是中国传统城市的重要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城市风貌特色,比如,“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南京,“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阆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等都是山水城市营建的杰出范例。要保护修复历史和自然山水环境,留住城市独有韵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传统格局肌理。整体保护城市累代积淀而成的空间格局,保留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街巷街区,加强重点地段风貌管控以及设计引导,守护好城市空间基因,彰显中国传统营建智慧和文化思想。比如:北京市整体保护了总面积2200余公顷、约占历史城区面积33%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修复中轴线两侧街巷街区历史景观,整体保护见证了700年城市建设发展的中轴线。

延续历史风貌特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体现着古人巧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蕴藏着古老的建筑智慧。要坚持保护传统建筑精华,加强深入挖掘与转化,努力形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建筑风格,让中国建筑长一张“中国脸”。比如:安徽绩溪县坚持就地取材、师法传统,对传统徽派建筑中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坡屋顶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与老建筑交相辉映、气质和谐的新建筑。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来源:秘书工作.

相关链接: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规划中国
规划中国是由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http://www.china-up.com)主办的集微博、微信、播客等新一代移动媒体于一身的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