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在夏末初秋的季节,我有幸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代表中国新闻社参加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
我有幸闯进了决赛,有了向更多人分享“中新风格”、讲述“两岸故事”的机会。
为什么要讲“两岸故事”?
接到代表总社参加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通知时,我内心既紧张亦欣喜。第一时间,分社为我组建了“后援团”,为我的演讲群策群力。
过去一年里,四川分社采编团队在践行“四力”的过程中,发掘了许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决赛演讲现场。作者供图
无论是新春走基层现场带来的新年幸福甜蜜,还是逆行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或是一个个生动的“巴蜀故事”,都为我这次演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最终,我们决定将团队在大凉山采访“台湾父子”林春福与林书任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组采访我们追踪了多次,分社记者王鹏、吕杨、岳依桐、陈选斌都曾先后前往大凉山采访过“林氏父子”。翻开我们曾经对他们报道的稿件,似乎能够看到“林氏父子”在大凉山的创业缩影。
2011年,林春福决定从制造业转战农业,发展油橄榄产业。在过去的13年里,大凉山深处的冕宁县拥有了喊出“打造国家级油橄榄产业”的底气与实力。
我们的采编团队在每一次采访中都深有感触,我们理所应当要将这一份关于坚守的故事、关于两岸同胞彼此走近走亲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其实早在2021年,我所在的中新社四川分社就开始深耕布局短视频赛道,陆续推出了日播节目《看见四川》、文化类访谈节目《天府文创会客厅》、融媒体节目《打卡!最天府》,以及人物访谈节目《我在四川很安逸》,而林书任正是《我在四川很安逸》的节目嘉宾之一。
我们在不断地对话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物,在他们的讲述里呈现大美四川,这也是一家驻川央媒的责任。因此,我们选择了“两岸故事”分享给大家。
如何呈现好团队成果?
作为我们团队成果的呈现者,我站在了舞台前面,将我们的采编故事分享给更多人。我告诉自己,要努力做好团队成果的呈现者。
确定好选题之后,大家一起打磨演讲稿,录制演讲视频。在大家的协力合作下,反复推敲每一个字。
为了确保演讲稿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精准传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与情感,我反复排练,从语调到肢体语言,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我还记得录制演讲视频那天,已是深夜,刚录制了一段,就被喊停,同事告诉我,稿件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虽然感到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动力,因为我知道,我们都为了能够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当我抵达北京后,意外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身体开始发烧。在医院输液的四天里,身体和心理的压力都非常大。尽管身体不适,但我依旧带着38度的高烧站上了复赛的舞台。现在,我只记得顺利、流畅地讲述完了我准备的演讲稿。
事后,我跟同事开玩笑说“我的舞台职业素养经受住了考验”。
准备决赛时,我看到了我们40个人心中的“新闻理想”。白天培训,晚上修改稿件。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反复修改演讲稿,调整背景视频以及音乐,不停地修改稿件。
为“下一次”做好准备
准备这一次活动前后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尤其是在北京复赛和决赛的十天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记者,我们不仅是新闻的记录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
我们肩负着将真实的、感人的故事传达给大众的重任。作为记者,我们需要时刻做好奔赴新闻现场的准备,而每一次经历,其实都是为“下一次”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分享一次别人对我的采访。
在决赛开始前,活动主办方进行了一次采访,导演问我,你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很自豪地回答说:70多年来,一代代中新社人传承了“中新风格”,作为年轻的中新社人,我希望我能够在我的作品中生动地诠释“中新风格”,讲好中国故事,记录我们伟大的时代。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部分图片截自中国记协《中国新闻社何芦恒Vlog》
作者:何芦恒(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
编辑:尹珮瑶
审校:郑圆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