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什么是“通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打通感官。比如以味觉写听觉,以触觉写视觉,在多感官间切换流动,营造“五窍皆通”之感。
钱锺书先生的阐述则更详细: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诗人(作者)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写作时,通感运用得好会很加分,比如福克纳那句经典的“我闻到那明亮的寒冷”,中国古诗词里这样的写法也很多,比如苏轼的“小星闹若沸”和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都是精短而妙绝的句子。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让人惊艳的通感描写,一起来欣赏生花妙笔。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荷马史诗》)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姜二嫚《灯》)
第一次读赫胥黎的《铬黄》时,就像咬了一口不认识却异常新鲜的水果。(伊萨克·迪内森)
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儿女英雄传》)
脚麻的感觉,就像黑白电视上跳动的雪花点,伴着一点“哧哧嗡嗡”的声音。(佚名)
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汪曾祺《小学校的钟声》)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锺书《围城》)
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地,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简媜《夏之绝句》)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刘驾《秋夕》)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王建《江陵即事》)
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范成大《新邻招集强往便归》)
避人幽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然(燃)。(林东美《西湖亭》)
隔竹卷珠帘,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黄景仁《醉花阴·夏夜》)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商气洗声瘦,晚阴驱景劳。(孟郊《秋怀》)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李贺《胡蝶飞》)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如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史铁生《我与地坛》)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尹珮瑶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