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新人走进职场的第一步是什么?你以为是哐哐签合同的一刻?
NO!真正的第一步,是入职培训!
中新社为期一周的新人入职培训落下帷幕。本次培训班,安排了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从严治社、经济报道系列讲座,邀请社内各部门负责人、骨干,以及业界、学界专家授课,系统讲授了中新社发展历史,以及文、图、视、新媒体等多模块、多领域业务知识。
今天请跟随小牛的视角,来看这一届新人们如何拉开职业生涯的序幕!
01
领导勉学 寄语新人
中新社社长陈陆军在开班仪式上提出三点要求:
将政治训练贯彻始终。在掌握中新社的规章制度、做好业务训练的同时,更要重视政治训练,并贯穿始终。做国际传播工作,提升政治的领悟能力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能力。
培养知内知外的能力。对外,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在世界上多求同,讲一些大家同情同理的东西,同时又要对不同的国家区域精细化传播;对内,则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提升大局意识。
读懂中新社。要了解中新社的历史;了解中新社在党和国家工作布局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要找准定位、了解目标、清晰战略、融入文化。
02
新媒体时代
如何深耕平台、借力而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流量为王”的时代特征愈发显著,优质内容与高效运营成为脱颖而出的关键。
中新社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宋方灿从新媒体稿件的写作、如何打造有特色的新媒体账号、怎样避开新媒体稿件写作的“雷区”等角度入手,分享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深耕平台、借力而为。
在他看来,中新风格“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与新媒体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他提出,要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构建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同时应对舆情要有后果思维,手中有平台,时刻有敬畏之心,有底线思维,考虑预判后果。
03
标题如何更“出圈”?
社交媒体时代,标题对于稿件的传播量,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强调,要重视标题,但是绝不能当“标题党”。
硬新闻就要突出最硬核的信息;标志人物,就要在标题里“挂出来”;另外,标题更要与内容生辉,对于复杂的报道要有精准的概括,同时也要与读者产生共情,在标题中找到与主题最巧妙的契合点。
04
摄影记者如何用影像说话?
中新社的图片新闻报道一向“很能打”。
中新社摄影部副主任盛佳鹏以“照片背后”为题进行了讲座。他表示,摄影作品是摄影记者的生命所在,学会用影像说话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思想表达的需要。
一张优秀的照片,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摄影师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光线运用、构图设计以及特殊的运镜技巧等,将摄影记者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影像,使照片更具深度和内涵。
05
记者要主动培养什么意识?
中新社政文部副主任张蔚然围绕科教文卫采访报道的实例为新员工阐释中新风格的具体呈现。
她表示,向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迈进的过程中,新闻记者承载着三项核心使命:首要任务是跨越“走出去”所面临的天然屏障与鸿沟;其次是探索文明叙事、拓宽国际传播领域;其三是坚持融通中外,增强国际传播效能的使命。
她希望新员工能培养打开新闻眼的“现场意识”、通讯社记者基本功的“拼抢意识”、专家型记者成长的“开放意识”、做中国和世界之间一支笔的“全球意识”。
06
经济报道如何捕捉时代变革?
在经济报道座谈会上,中新社经济部副主任王恩博将经济报道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归纳为三个层面,即与市场预期的落差、对信息理解的偏差,以及与受众感知的温差。
他认为,经济报道要更加使用巧劲,多采用娓娓道来的讲述模式,条分缕析的解释模式,而不是生硬刻板的宣教模式。
上海分社社长李鹏分享了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的经验:一是讲特色,分析所在地的独特禀赋,并据此突出经济报道的特色;二是讲融合,经济报道也要重视媒体融合,努力实现全媒体传播;三是讲问题,做经济报道,选题要及时回应外界关切,做好释疑解惑。
07
融合传播时代何为重?
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了革命性的角色,其发展推动传统媒体经历了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给整个新闻行业带来冲击与改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唐铮谈及,虽然融合传播时代大家在倡导可视化,但事实上文字的作用仍然是不可磨灭的,文字至今在传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简便且可记录,是新闻工作者需秉承延续的技能。
培训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各位中新社新员工新的开始。赋能成长,同行致远。小牛祝各位新人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以上图片来源:中新社摄影部张祥毅
部分素材来源:中新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编辑:王小婷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