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国庆朋友圈“预制”好了吗?

文化   2024-09-29 15:34   北京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什么!国庆朋友圈已经预制好了?”


最近#预制朋友圈#这一概念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讨论,有人称“见过预制菜,没想到朋友圈也能预制”,而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没发过的旧图当新图发,我经常这么干”。



与“预制菜”概念相似,“预制朋友圈”就是将已有照片、视频等素材,在节假日、“放榜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简单加工,配个有时效性的文案后,当作“新鲜的”朋友圈发出。这些内容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帮助用户展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预制朋友圈”背后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这种“预制”又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何为“预制”:时间与情感的双重错位


在相关话题页面,有不少网友感慨“怀疑过什么,都不曾怀疑过朋友圈是预制的”。



因为朋友圈的本意在于记录生活、分享当下,而“预制朋友圈”则从时间和情感维度上打破了常规认知。


旧事新说、旧图新发,用户将数周前的“库存”重新编辑,再加个定位,将“往日”变成“今天”,“预制朋友圈”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非线性编辑”。



然而,也有网友表示“朋友圈本来就是为了记录,一天拍完我觉得没意义”。“预制朋友圈”嫁接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用户的情感,“预制”的过程弱化了朋友圈分享的“即时性”,也改变了“此时此刻”的意义。


心理动机:精装“舞台”人设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论”,其中一些观点可理解为人生就像一场表演,人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示着各式各样的“人设”。


在朋友圈中,人们通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内容来展示自己希望被外界看到的形象,这种行为就是自我呈现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有时也会让用户产生一种“焦虑感”——他们会担心自己发布的内容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精心准备的照片不能获得朋友的点赞。



而“预制朋友圈”似乎能够帮助用户缓解这一焦虑情绪,缓解实时更新的压力,让他们对“精装”朋友圈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以便更有效地规划自身“人设”。


主观因素:无心“预制”只是“拖延”


有些网友“预制朋友圈”是为了在预设的时间节点准时发出,然而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拖延症罢了”,这些用户往往更在意主观上的情绪分享,至于发圈时间,就要视具体拖延的情况了。



“延迟性”是“预制朋友圈”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少“拖延症患者”会被迫进行“预制”。


“拖延”有时似乎也有它的优势:通过预制朋友圈,用户可以更加用心地设计文案、挑选图片和搭配表情。对于追求细节和行事理性的人来说,“预制”给予了用户充足的准备和调整时间。


有时即时发布的朋友圈可能因为思考不周或情绪冲动而导致尴尬或后悔,“预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一点。



警惕风险:不要让“预制”成为社交压力


不过,“预制朋友圈”这一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在部分人看来,提前预制朋友圈是一种缺乏真实性和真诚性的表现,使人们在真实与虚假之间难以分辨。



有些网友对此会发出质疑:在这样一个展示个人生活的平台上,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生活呢?再者,沉迷于制造完美图像的人,他们需要不断创作、更新内容,以迎合他人的期待和审美,这又是否会让社交变得繁琐,无形中增添社交压力?


“预制朋友圈”并不代表失去真我,无论是现拍现发还是提前编辑,重要的是那份分享的心情。但 “预制朋友圈”也不应成为自我欺骗、盲目攀比的工具。


沉迷于精心打造的理想化世界,从而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自我,这种对虚拟生活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恐慌、失落和挫败感,进而诱发不必要的“朋友圈焦虑”。毕竟“朋友圈”作为一种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合理、恰当地使用才是良策。

作者:尹珮瑶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独家记忆:七届奥运,我道同中有不同

对!我就是奥运会上那个“偷感很重”的记者

在巴黎拍到了人生照片!


庖丁解news
技进乎道,非惟手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