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在某些大型新闻现场,个别记者悄然“变身”,不经意间“跨界”成为追星族的一员,这不免激起公众对记者职业属性与新闻行业职业素养的广泛讨论。
今天,庖丁解news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永华,共思共辨记者与粉丝的身份界限。
粉丝文化裹挟不可取
网友A
当记者成为粉丝,必然对采访对象有着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和受众的情感共鸣!
记者跳出新闻专业报道者的角色,以粉丝的心态去追随、去迎合,那记者还是记者么?粉丝文化热潮不会造成新闻失焦吗?
网友B
在赵永华看来,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包括职业的新闻记者和相应的职业操作。但是,如果被粉丝文化裹挟,被粉丝带偏,甚至在报道内容和报道风格上迎合粉丝,那么新闻媒体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社会引导功能就岌岌可危了。
“粉丝化”采访不是明智之举
本届巴黎奥运会期间,记者被奥运冠军整顿职场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在与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对话中,新闻记者是否展现出了专业水平?
赵永华认为,在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中,“粉丝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像粉丝追星一样去采访、提问,会把记者的水平拉低到不专业、不理性、娱乐化的程度,这并不是诸如奥运冠军等采访对象所期待的。
以“追星”的方式采访某些领域的“巅峰”存在,非但不能触及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反而可能让对话陷入肤浅与表面的泥潭。
赵永华以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为例,她指出作为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们的技术、战术、心理应该是非常强大的。一般性的娱乐大众式的采访是无法与运动员达成情感共鸣的,这样的采访也只能遭到运动员表面化的、形式上的、模式化的回答,或者是00后新生代运动员的直率回怼。
记者与粉丝的身份界限
新闻记者的采访,首先应该遵守的原则是专业性,尤其是如奥运会这样大型的全球媒介仪式,记者的采访报道会对国内外的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
赵永华以体育新闻为例,指出应以通俗的方式向受众解释体育项目本身的技术、规则,引导受众建立正确的体育观,理解以和平、团结、进取为追求的奥运精神。
记者该如何处理粉丝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在赵永华看来,深入了解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做真诚的朋友,以专业记者的身份,在采访对象和粉丝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手托两家,既把采访对象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受众面前,也能引导粉丝理性、包容地看待个人的得失成败,这才是新闻记者的努力方向。
互联网时代下媒体人的初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重构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没有哪一个人和哪一种职业能避开这样一种技术带来的改变,尤其是从事信息传递工作的媒体行业。
媒体的互联网转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波动,媒介深度融合、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无一不是互联网发展使然和媒体行业对此的适应。
赵永华强调,无论行业如何变化,新闻记者的初心是不变的,他应该还是这个社会的守望者,是社会前行的引领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整理/编辑:王小婷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