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这些“隐性差错”防不胜防

文化   2024-11-14 14:31   北京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在稿件“捉错”过程中,对于那些明晃晃的“显性差错”,编辑们可能都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


但那些“躲”在通顺语句背后的“隐性差错”,可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发现了。想要把它们揪出来,需要更广的知识面、更多的技巧和更深的思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考验编辑“功力”的时候。


针对让编辑们防不胜防的“隐性差错”,小牛今天整理了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公布的一些参评作品典型差错案例,以及业界盘点的部分案例,看看这些差错难倒你了吗?


1

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这一类差错相当多的情况是当事人不知悉、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的失误。


【原文摘录】某系列报道代表作:沙漠逐渐变成了满目苍翠的人工林带,湿地也变成了一块块绿油油的庄稼地……

【分析】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原文摘录】在1997年春村民悉数搬下山后,董春法将软朝村改名为金桥村。

【分析】有违相关法律规定,个人没有权力更改村名。据了解,该地区更名经过法定程序,但报道表述有误,造成误读。

2

导向欠妥

【原文摘录】近年来网络社交空间的素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恶化。
【分析】主观判断,导向欠妥。

3

“低级红”与“高级黑”

【原文摘录】副市长吃上了自己掏钱买的月饼。

【分析】把本属正常不过的事情进行刻意报道,意在吹捧领导廉洁奉公,结果引发负面联想。

【原文摘录】女同志28天连续加班没换过衣服没洗头。

【分析】用力过猛、惹人反感,结果“红”变“黑”、“夸”变成“贬”,从正面走向负面。

4

偏离常识,混淆误用

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如会议、活动名称、机构名称等,乍一看名词的表述正确,但结合语境和时代背景,会有明显偏差。


【原文摘录】相信中国可以在海合会中开展……

【分析】海合会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是海湾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组织,成员国包括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和巴林六国。应修改为“相信中国可以同海合会开展……”

5

易被误解、被联想

有些报道本意与出发点是积极正面的,但却可能因考虑不周,在某些特定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下,导致弄巧成拙。


【原文摘录】《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

【分析】原本想讲述祖孙三代薪火相传从事烟草工作的光荣事迹,结果被网友质疑“近亲繁殖”。 

【原文摘录】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全副武装”地进层流室看望她(外籍人士凯瑟琳),陪她聊聊天。

【分析】或被网民联想为“对外籍人员特殊照顾”。

6

表述绝对、不留余地、说过头话

新闻语言是报道事实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语言、是解释问题的语言,切不可把话说得过于绝对,更不能说过头话。凡是碰到“最”“所有”“一致”“全部”“第一”“个个”“人人”“家家户户”等表述,编辑记者需要格外小心。


【原文摘录】“爆炸没有对空气造成污染。”(2005年底,某化工厂爆炸的当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引述公司负责人的话)

【分析】同一天出现在同一张报纸版面上的照片,却是遮蔽该市天空的滚滚浓烟,“没有造成空气污染”的话显然是说早了。

在日常的新闻审校中,不难发现,很多错误都意想不到,甚至是“猝不及防”。规避这些“隐性错误”对新闻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行业要求。


无论是前方的采访记者,还是后方的编辑人员,都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培养舆情感知力,成为“杂家”,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才不会让这些隐性差错成为“漏网之鱼”。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内容来源: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新华社、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新闻世界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小婷

审校:郑圆圆


推荐阅读

实战拆解!看这篇融合报道如何斩获中国新闻奖?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减什么?加什么?

点击查看您的“搭子”使用手册

庖丁解news
技进乎道,非惟手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