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编者按
“零度写作”是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在1953年提出的概念,旨在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将个人的情感降至最低,以实现一种客观、冷静、从容的书写方式。
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更多地指向文学领域。而很多新闻从业者认为,对于以客观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业来说,这一原则同样适用。
记者真的是“零度情感状态”么?本期庖丁解news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楚新。
01
何为新闻报道中的“零度情感”?
黄楚新认为,“零度写作”所蕴含的客观、中立等原则很好地契合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等新闻最本质的特性。
新闻领域的“零度情感”,是指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追求客观、冷静、中性的叙述方式,尽量减少或避免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的介入。
具体而言,记者在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应是客观、中立的,对于新闻事件不掺杂个人情感、偏见或主观臆断。在叙述新闻事件时,笔触应该是冷静、克制和平和的,避免使用过于煽情或夸张的语言。
同时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搜集、整理和呈现客观事实,让读者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记者的主观观点所左右。
02
记者真的能做到“零度情感”吗?
在黄楚新看来,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完全的“零度情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无限趋近于“零度”的过程。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其运用深受人的思想意识的驱动。因此,即便记者秉持着高度的职业操守,力求在报道中保持客观冷静,其个人情感与认知偏见仍有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微妙地渗透至新闻文本之中。
具体可表现为对新闻事件的特定视角解读、与受访者之间不自觉的情感共鸣,以及对报道语言风格的无意识修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新闻报道难以到达绝对客观的理想状态。
尤其是随着移动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媒介的迅猛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成为流量的争夺,流量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衡量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尺。
与一些通过迎合流量、过度渲染、夸张报道而获得超高点击率的新闻相比,冷静严谨的严肃新闻报道常常费时费力却流量不佳,使一些记者屈从于市场压力,追求短期内的流量红利,去迎合受众偏好而牺牲新闻的深度与真实性,这些都限制了“零度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03
记者的同理心与“零度情感”矛盾吗?
黄楚新指出,记者的同理心与“零度情感”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新闻追求“零度情感”不代表新闻没有人文关怀。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到悲伤、遗憾或怜悯,而同理心则是一种将自身放置在别人的立场中,理解他人的观点的能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适度运用同理心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意见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促进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使得那些隐藏于表象之下的深层信息得以浮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维度与深度。
黄楚新同时指出,要避免“同理心”滥用。人文关怀在新闻领域的实现,应当依托于对事实的深入剖析、多元声音的全面展现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而非单纯依赖情感层面的渲染与煽动。
04
记者个人情感与“零度情感”如何平衡?
黄楚新认为,对于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要求,不应局限于不切实际的“情感零介入”幻想。记者的个人情感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在相互博弈与相互权衡中实现和谐的共生。
记者应具备高度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敏锐识别并管理自身情感对报道过程的潜在影响;同时,精通新闻叙事技巧,通过严谨的事实核查、多角度与多层次的信息搜集、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表述方式,确保报道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事实真相;在文本叙述层面力求公正、中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情感色彩对受众认知的干扰。
当下,舆论场众声喧哗。这就需要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抛开个人偏见,保持冷静头脑与理智判断,以客观、冷静、中性、严肃的新闻报道引领导向与澄清谬误,呼唤公众理性的回归。
黄楚新指出,客观的报道不等于没有情感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是新闻的灵魂,尤其是在AIGC嵌入新闻生产领域的当下,新闻从业者作为人所独有的同理心与人文温度就显得更加可贵。
整理/编辑:王小婷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