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为了进一步推动瓣膜介入诊疗的体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助力推动学科发展,展示各医疗单位的专业水平,瓣膜中心将在《瓣例秀》栏目基础上启动《心脏瓣膜病介入病例集》,从《瓣例秀》投稿中选出最具教学意义的病例进行汇编。欢迎各瓣膜中心参建单位投稿!
本期《瓣例秀》投稿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方臻飞教授团队为我们分享“A1区二尖瓣返流并房间隔夹层TEER”一例。
该患者为69岁男性,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增大,二尖瓣前叶脱垂并关闭不全,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R 3+)。多普勒超声下可见大量偏心性返流,缩流颈宽度5.4mm,肺静脉血流翻转。
经超声对二尖瓣解剖进行详细评估,本例患者病变区域脱垂宽度达11.6 mm,高度4.5 mm,二尖瓣前叶11mm,后叶11mm,二尖瓣瓣口面积约4.5cm²。预计选用一枚长宽夹(0626)夹持A1脱垂。 | |
术前X-plane
| 术前X-plane Color |
| |
术前3D | 术前3D Color |
患者全麻后,首先行房间隔穿刺。术前超声发现房间隔夹层,Bicava切面中间靠上,大动脉短轴切面靠近主动脉的位置最为明显。结合本例A1病变,需选择靠下靠后穿刺,保证穿刺安全的同时,尽可能争取合适的穿刺高度。反复尝试后,穿刺高度约4.06cm。
| |
房间隔夹层
| 房间隔穿刺高度
|
超声引导下,精准操控瓣膜夹系统,使瓣膜夹位于1区病变位置上方,垂直于二尖瓣。调整夹臂方向至1点-7点,弹道测试后进入左室。超声下再次确认瓣下位置,轻微推送瓣膜夹使更靠近1区。3D确认瓣膜夹方向保持不变,向上提拉瓣膜夹,使前后叶均坐落在夹臂上。 | |
瓣上弹道调整及位置确认 | 瓣上夹臂方向确认 |
| |
瓣下位置再确认 | 瓣叶捕捞 |
使用独立抓捕功能分别夹持前叶,后叶。超声下bouncing明显。缓慢关闭瓣膜夹,即刻超声确认反流消失明显,残余1+。前后叶抓持长度充足,跨瓣压差2mmHg,肺静脉逆流明显消失,3D组织桥稳定,评估合适后释放瓣膜夹,手术成功。 | |
Bouncing明显 | 瓣膜夹关闭即刻评估 |
| |
释放后3D组织桥 | 释放后3D Color |
截止当日,分别从LVEDD、LVESD、MR降低程度等维度分析该患者的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效果,分别统计术前、随访1个月、6个月,1年的数据。LVEDD由术前54mm降低至38mm,LVESD由术前37mm降低至22mm,二尖瓣反流从3+降低至1+。随访结果表现良好。该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等症状入院,术前超声检查提示A1区挑战病变,合并房间隔夹层。手术体会如下:1、房间隔穿刺挑战:尽管是外侧病变,仍需保证合适的穿刺高度。同时,考虑到房间隔穿刺的安全性,应尽量避开夹层位置。术中TEE提示,夹层的位置在Bicaval切面上位于中间靠上的位置,大动脉短轴切面上位于靠近主动脉的位置。因此,术中我们射线结合超声影像双重确认,选择尽可能低的穿刺位点,避开夹层,同时尽量选择靠后穿刺。经过反复尝试,房间隔穿刺高度从3cm调整为最终的4cm,为后续的导管操作赢得舒适的操作空间。2、1区病变夹持策略:对于非2区病变位置的夹持,需保证瓣膜夹方向垂直于对合缘。本例选择1点-7点的瓣膜夹方向,同时尽可能靠近1区病变,配合国产原研器械的独立捕获功能,尽可能多的夹持脱垂瓣叶,封锁外侧残余返流。
专家简介
方臻飞 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心血管病现代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培训导师(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黄金会员,湖南省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作为写作组成员参与编写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专家共识》。长期致力于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先后留学法国、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完成中部地区首台TAVR手术,并多次完成急诊TAVR等复杂高危手术,独立完成TAVR百余例。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南医学科技奖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