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分布区
1.眼支:管辖区域为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的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黏膜等区域的感觉。
2.上颌支:它管辖的区域比较大,主要有上颌各牙,牙龈,上颌窦,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以及部分硬脑膜。这一支主要感知该区域的冷,热,触摸等感觉。
3.下颌支:为三支中最粗大的一支,它管辖着咀嚼肌的运动,以及下颌,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的感觉。既能支配咀嚼活动,还有感觉功能。
病因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普遍认为由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脱髓鞘损伤,可产生异位冲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继发于肿瘤,多发性硬化或颅底动脉瘤,牙源性,外伤感染等病变引发的三叉神经痛。
临床表现
1.特发性三叉神经痛
多见于 40 岁以上患者,女性较常见,疼痛典型为一侧性,三叉神经第 2 或第 3 支最常见,第 1 支或双侧受累不足 5%,表现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面部剧痛,呈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无预兆,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完全正常。
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或触摸面部某区域如上唇、鼻翼、眶上孔、眶下孔和牙龈等常诱发发作,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睡眠时极少发作,为避免发作,患者常不敢进食洗脸而面容憔悴、情绪抑郁。
发作严重可伴同侧面肌抽搐、面红、皮温高、结膜充血及流泪等,又称为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如发现三叉神经感觉缺失、角膜或下颌反射异常可排除该诊断。病程愈长,发作可能愈频繁和严重。
2.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是颅内外器质性病变引起三叉神经继发性损害所致。如多发性硬化、脑干肿瘤可能出现类似的疼痛,发作时间通常较长或为持续性,多无扳机点。
年轻患者检查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如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咀嚼肌无力和萎缩或双侧症状应考虑症状性。
脑 MRI、MRA 检查可为正常,高分辨率 MRI 可能显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
治疗
1.药物治疗
对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首选卡马西平。
2.微血管减压术
日常预防
1.饮食要有规律 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葱等。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同时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排版:孙雪婷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
终审:蔡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