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把黑手伸向未成年子女!人民法院可签发人格权侵害禁令,彰显法律的温暖和力量

文摘   2025-01-19 05:30   浙江  


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家庭婚姻典型案例中,典型案例三显示对于家庭婚姻关系中侵害未成年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法院可依法签发人格权侵害禁令,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


这些情形可能是在婚姻家庭纠纷中,一方的行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人格权造成了严重侵害,如言语辱骂、暴力威胁等,严重影响了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法院经审查后,认为存在继续侵害未成年子女人格权的现实危险,依法及时签发人格权侵害禁令,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侵害行为,为未成年子女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

 

从法律层面看,签发未成年子女人格权侵害禁令是对民法典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规定的具体落实,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


从社会层面看,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可,认为这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家庭层面看,对于遭受家暴的非婚生未成年子女来说,这是一种及时有效的救济手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力量;而对于施暴者来说,禁令则是一种警示和约束,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改正。

 

在家暴非婚生未成年子女的情形中,存在多种情况。一种是亲生父母一方对非婚生子女实施家暴,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情感纠纷等原因,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另一种是继父母对非婚生子女实施家暴,这往往更为复杂。有的继父母可能因为对非婚生子女的身份存在偏见,或者出于对家庭财产分配的担忧等,对非婚生子女进行虐待、殴打等暴力行为。


还有的情况是,家庭中的其他亲属对非婚生子女实施家暴,可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非婚生子女存在歧视和排斥。

 

在继父母家暴非婚生未成年子女的案例中,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和棘手。一方面,继父母可能认为非婚生子女是家庭的“外人”,对其存在排斥心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嘲讽,甚至是身体上的殴打和虐待。另一方面,由于继父母与非婚生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一些继父母可能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耐心,在教育方式上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孩子犯错或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管教。

 

例如,在某地发生的一起案例中,一名女子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孩子改嫁后,继父经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而对其大打出手,甚至在孩子生病时也不闻不问,导致孩子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敢向他人求助,而亲生母亲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发现或制止。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再比如,最近有一起家暴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案例。一名非婚生子女长期遭受父亲及其女友的家暴,身上多处受伤,精神状态也出现了严重问题。邻居发现后向有关部门举报,经过调查核实,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对施暴者进行了处罚,并为孩子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和心理辅导。


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家暴非婚生未成年子女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保护。

 

法院签发未成年子女人格权侵害禁令对于保护非婚生未成年子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及时制止家暴行为,避免孩子受到进一步的伤害,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爱。同时,禁令也对施暴者起到了威慑作用,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改正。

 


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于非婚生未成年子女这一弱势群体,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法学之苑
法治前沿 公益普法 法学研究 法文学交流与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