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25年我国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两部关于低收入群体的新规,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研究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等.
我国现有的低收入救助制度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涵盖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多项救助制度,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低保制度为例,通过对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的审核,为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让众多贫困家庭得以维持生计.
这些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4年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对象达到805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7%,多省份提高了低保标准,如2025年成都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910元提高到了950元. 同时,全国69个地区开展了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探索综合救助模式,23个省份提高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1192.8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619万名重度残疾人.
然而,现有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救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家庭收入核查手段有限,难以准确掌握申请人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救助,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被遗漏. 另一方面,救助形式较为单一,以物质救助为主,缺乏对困难群众心理、就业、生活照料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救助,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此外,制度之间的衔接不畅,不同救助项目之间存在政策交叉重叠或空白,影响了救助资源的统筹和利用效率.
在此背景下,2025年制定的两项新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和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救助对象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提高认定的精准度,确保救助资源真正惠及最需要的人群,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认定,能够将更多处于低收入边缘但尚未纳入救助范围的困难家庭纳入保障体系,扩大救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
其次,建立民政部门统一认定监测、各职能部门协同救助帮扶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比对,避免重复救助和救助漏洞,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低收入人口信息,为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教育救助;人社部门可以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等,实现从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的转变,提升救助效果.
再者,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将推动社会救助从传统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改造、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服务等,帮助困难群众提升自身能力,摆脱贫困,实现从“输血”救助向“造血”救助的转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这次民政部计划于2025年制定的关于低收入群体的两项新规对于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期待和支持 。
各位看官,对此事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