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先生前段时间因为一场经济纠纷起诉了合作伙伴,可后来双方私下和解,姜先生便向法院申请撤诉。本以为事情就此圆满结束,没想到后续他在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银行查到他曾有诉讼记录,对他的贷款审批产生了负面影响。姜先生十分苦恼,这撤诉都完成了,怎么诉讼信息记录还在,而且还不知道该怎么消除,影响自己正常办事。
这一案例引出了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撤诉后,那些留在系统里的诉讼信息记录到底能不能消除?如果能,又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诉讼信息记录是司法流程中的重要存档部分。一般来说,案件一旦进入法院立案程序,相关信息就会录入系统。从法院的管理角度看,这些记录有着档案留存价值,即便当事人撤诉,原始立案信息也是司法流程完整性的体现。
区分不同情形来看,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在撤诉后的信息处理稍有差别。在民事案件里,像姜先生这种因和解、原告自身意愿等主动撤诉的情况居多。撤诉后,案件卷宗依然会在法院档案室保存,但通常不会对外公开详细内容。可要是金融机构、合作方等通过特定司法查询渠道,还是能看到案件的立案、撤诉等基本信息。例如,企业在招投标时,招标方有时会要求查询投标企业有无涉诉情况,撤诉案件也可能被列入参考范围。
刑事案件若出现撤诉,往往是自诉案件,因被害人谅解等因素撤诉。这类案件信息保密性更强,一般公众无权查询,但公检法机关内部办案仍可回溯。因为刑事案件涉及公共利益与司法公正追溯,即使撤诉,关键节点信息也需留存,以防后续再有纠葛或审查办案流程是否合规。
行政诉讼撤诉,常见于原告与行政机关达成和解协议后。由于行政行为具有公权力属性,诉讼信息一方面保障公民监督权利,一方面为行政机关改进执法留存资料,所以撤诉后同样不会随意抹除记录。
那到底能不能消除呢?严格意义上,彻底从法院系统删除所有痕迹很难实现,这是司法严肃性的要求。但如果当事人想要降低撤诉记录带来的影响,是有流程可走的。
以民事案件为例,当事人要消除对外公开信息的不良影响,第一步是向法院提交撤诉完结证明、和解协议等能说明案件妥善处理的材料,申请法院出具案件情况说明,注明撤诉原因是双方无争议解决,而非一方败诉逃避责任;如果相关诉讼信息已经上网公开,那么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予以删除或屏蔽。第二步,凭借法院的这份说明或者网上信息查询结果,主动向受影响的第三方机构,如银行、合作商等解释沟通,必要时可要求法院工作人员协助说明案件真实情况,证明撤诉后纠纷已不存在,避免信息记录持续造成阻碍。
因此,撤诉后的诉讼信息记录并不是什么 “污点”或“不良记录”,理解其存在意义的同时,通过合理途径,当事人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其对生活、经营的后续干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