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 PV
读完需要
速读仅需 3 分钟
/ poly-Si 退火温度与烧结稳定性研究 /
关键词:烧结稳定性,钝化接触,Poly-Si,退火温度,TOPCon
关键结论
P掺杂(n) poly-Si/SiOx结构,外层覆盖SiNy或者SiNy/AlOz叠层钝化膜,在退火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的情况下,经烧结后会出现衰减。退火温度在临界温度之上,烧结温度过高的情况下,POLO结构仍会出现衰减。退火温度越低,烧结温度越高,衰减越严重。烧结温度峰值设定900℃以上时,衰减达到最大(饱和状态),此时界面态密度最高。 退火最佳温度状态界定,退火后钝化效果最优(饱和电流密度最小),对应P内扩适中,场钝化效果较优,经烧结后钝化性能衰减幅度最小。此条件可作为退火优化调试方向。
引子
典型的n-TOPCon电池结构背面采用磷(P)掺杂poly-Si/SiOx作为电子选择钝化结构,膜层制备过程需要800℃以上的退火过程,使得适量的P通过poly-Si/SiOx结构内扩进入c-Si以获得良好的钝化和接触性能。退火过程需要优化内扩深度,以防P内扩过多导致复合加剧,反而降低膜层钝化效果。产业量产金属化通常采用丝印+烧结模式,POLO结构经烧结后通常会出现衰减,主要有2个原因:
poly-Si/SiOx界面的热应力影响 界面氧化层中过量的H影响
文献主要研究方向:
不同退火温度对P内扩深度影响 不同烧结温度 vs 不通过退火条件经烧结后衰减规律
实验方案
样品准备:
硅片:n型M2尺寸 Cz-Si,电阻率3.1 Ω·cm,厚度190 μm 热氧化方式生长隧穿氧化层 ~1.5 nm LPCVD方式成膜poly-Si,~150 nm P掺杂LPCVD 原位掺杂 退火过程:氮气氛围持续30min,温度 775~1000℃ 氢化处理膜层:SiNy/AlOz叠层 ~70nm 烧结:峰值温度800-925℃(设定)
考察变量:
退火温度,775~1000℃范围 烧结峰值,800~925℃ 对比退火后 vs 氢化处理后 vs 烧结后钝化性能变化
量仪:
Sinton WCT120,QSSPC准稳态光导衰减测试法,每片量测5个点 3D显微镜 ECV
结果讨论
1. 退火温度影响
对于退火后钝化性能,最佳退火温度 ,对应 ~5 ;温度低于最佳退火温度, 上升至~ 30,温度高于最佳退火温度, 迅速增加至~100 经沉积SiNy或SiNy/AlOz膜层后,相比退火后, 显著降低,两种Capping层间差异不大。 经烧结处理后(峰值~800℃),退火温度低于组别,显著增大,且退火温度越低,衰减幅度越大;退火温度≥ 组别,相比烧结前无明显衰减。 隧穿氧化层厚度增加,对应最佳退火温度会升高 烧结后相比烧结前增幅较大(~10),可认为对应退火温度低于最佳退火温度,这个可以作为产线管控的参考指标。
饱和电流变化对比
氢化处理前后 vs 烧结前后饱和电流密度变化 vs 对比:
退火温度偏离最佳退火温度越大,对应 标准差越高
对于退火过程低于最佳退火温度时:
退火态的 数据离散度较大 沉积氢化膜层后, 有改善 经烧结后,钝化性能会有衰减 退火温度偏离越高,上述三种现象越突出 退火温度高于时,基本无上述三种现象
为什么退火温度高于时,退火态 vs 钝化态 vs 烧结态 变化规律发生了改变?
最佳退火温度时,掺杂元素轻微内扩,在界面氧化层化学钝化基础上,提供优异的场钝化效果 时,退火温度越低,内扩程度越浅,场钝化效应相应减弱,钝化效果主要由界面氧化层的化学钝化能力提供。 时,退火温度越高,内扩深度越深,场钝化能力虽然有提升,但俄歇复合加剧,整体钝化性能反而降低
退火温度低于最佳温度时,退火温度越低,标准差越高的原因分析:
热生长氧化层厚度~1.5 nm,对应几个原子层厚度,膜厚和化学键配位上均匀性分布在不同空间位置会有差异,相应缺陷态密度会有不同。在退火温度低于最佳温度时,退火温度越低,对应场钝化效应越差,由缺陷态密度主导的 对应标准差越高,离散度越大。退火温度一般高于氧化层的成膜温度,在退火过程中,界面氧化层会发生重组,同样也有利于降低标准差。 氢化膜层沉积过程中,H原子穿过(n) poly-Si膜层进入界面氧化层饱和界面态缺陷,降低界面态密度。假定H化膜层已最优,可以提供足够的H来饱和界面缺陷,化学钝化效果达到最佳,低密度缺陷和高的密度缺陷都得到了饱和。 烧结过程会在界面氧化层中形成缺陷,且烧结温度越高,缺陷态密度越高。文献讨论设定烧结峰值温度为 ,可假定实验各组别烧结过程中形成的界面态缺陷密度相同,退火温度低于组别,退火温度越低,P内扩越少,场钝化效应越弱,对应标准差越大。
用EDNA2软件拆解
退火温度高于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内扩程度加重,相应场钝化效果会有增强,但是整体变大,主要是掺杂引起的晶格缺陷密度增加,SRH和俄歇复合升高导致。 EDNA2软件量化分析ECV曲线对应钝化性能变化 - 有效表面复合速率,主要受表面界面氧化层化学钝化效果影响 忽略结区SRH复合影响,内扩尾部复合
退火温度最优时,SRH表面复合速率降至最低,对应场钝化、表面钝化效果最优状态。 退火温度高于时,Auger复合影响开始显现,表面钝化效果开始变弱,随着温度升高,复合加剧。主要原因是P原子内扩穿透界面氧化层,破坏了氧化层的均一性,pinholes密度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内扩程度加重,Auger复合开始占主导。
2.烧结峰值温度影响
烧结后出现爆膜blistering现象,对应两种情况SiNx覆盖膜层爆膜或者poly-Si膜层同时出现爆膜问题,如何区分?HF去出SiNx膜层后观察poly-Si膜层爆膜情况。
对于退火温度 条件下,poly-Si膜层无爆膜现象;775℃退火条件下,poly-Si膜层爆膜,对 变化有显著影响。
烧结温度越高,复合电流密度上升幅度越大
不同退火温度,经烧结后钝化衰减程度差异较大。最佳退火温度组别,钝化衰减幅度最小;低于最佳退火温度组别,温度越低,烧结后衰减幅度越大;高于最佳退火温度组别,烧结后衰减幅度相对较低。
烧结峰值温度高于900℃以上时, 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不再继续增大;退火温度高于最佳温度组别,在烧结温度>900℃后,烧结饱和暗电流密度与退火条件下基本持平。
退火温度低于 组别钝化性能衰减更易受缺陷态密度影响,烧结过程会引入新的缺陷态密度,退火温度较低,内扩不足对应场钝化效果较差,相应衰减越高。表现为退火温度越低,烧结后衰减幅度越高。 烧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后,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升高,主要受烧结过程产生缺陷态的两种机制影响: poly-Si/SiO界面热应力 界面氧化层过量的H逸出
参考资料:
来源:Influence of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n) poly-Si/SiOx passivating contacts on their firing stability https://doi.org/10.1016/j.solmat.2023.1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