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Con 电池设计讨论:前结 vs 背结

文摘   2024-07-31 23:42   江苏  


Aaron PV

读完需要

4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 TOPCon电池设计讨论:前结 vs 背结 /

FJs vs BJs结构综合比较

  • 前表面效率损失,考察前表面方阻-效率影响
  • 前表面方阻越高,表示掺杂量越少,复合越少对应饱和电流密度越低
  • 电子的迁移率约为空穴迁移率的三倍,载流子收集机制由电子主导的结构,电流损失低于空穴主导机制。
  • FJ结构中,迎光面未设置导电层条件下且无n+ 层p-FJ结构,导向金属区域的载流子输运由电子主导,电流损失较低;对于n-FJ结构,载流子输运由多子(电子)主导,效率损失不明显(电子密度高而不受影响)
  • 设置了TCO导电层的结构,载流子输运机制差异影响基本忽略。一维传输 vs 二维传输,一维完胜
  • 高电阻率硅片,受载流子少子寿命影响更敏感
  • 工业用硅片,p硅片主流电阻率范围0.5~2 Ω·cm,p-BJ效率更有优势
  • p-BJ TOPConRe结构(硅片电阻率控制住~ 1 Ω·cm,少子寿命~2ms以上)相比n-FJ TOPCon结构效率更有优势
  • Fz-Si品质比Cz-Si更好(金属杂质和氧含量更低)
  • B掺杂p型硅 B-O对影响,光衰问题。掺镓硅片的优势无光衰

不同电池设计特性表征

晶硅电池1990~2020年近30年来研究的主流结构

  • PERL/PESC/PERC FJ (UNSW)
  • SHJ FJ / HJT (Sanyo/Panasonic)
  • TOPCon FJ (Fraunhofer ISE)
  • IBC (SunPower)
  • TOPCon BJ, TOPConRE (rear emmiter)

各结构效率制约因素:

  • PERC电池:金属接触区的复合
  • FBC SHJ结构:a-Si:H膜层的寄生吸收、TCO膜层电导率及膜层寄生吸收、透光率
  • TOPCon FJ结构:前表面的钝化特性/膜层寄生吸收问题、金属接触区域的复合。最高效率记录 25.8%(JK)

TOPCon BJ电池优势

p型硅片TOPCon BJ结构p-BJ

  • 前表面(迎光面):SiNx/AlOx叠层钝化-B掺杂 p+层-p型硅片
  • 背表面:P磷扩n区在背面形成pn结BJ/SiOx/poly-Si(n+)/SiNx

对比组,n型TOPCon FJ结构n-FJ

  • 前表面(迎光面):SiNx/AlOx叠层钝化-B扩散p区在正面形成pn结-n型硅片
  • 背表面:SiOx/poly-Si(n+)/SiNx

结果讨论

  • p-BJ硅片电阻率对FF影响较大,1Ω·cm 84.5% vs 10Ω·cm 82.5%。表明电阻引起的效率损失严重,p-BJ结构空穴电导率效率敏感性;
  • p-BJ电流密度,随着硅片体电阻率的降低而减小
  • p型硅片电阻率1 Ω·cm掺杂浓度高,俄歇复合相对较高

>26%晶硅电池设计的一些规则:

  • BJ设计是省略正面导电层的关键,对于正面局域金属接触,硅片本身的多子输运在横向载流子输运过程效率很高

  • 对于c-Si的掺杂源(硅片类型),n-BJ结构的高电子电导率在低掺杂Si中(电阻率> ~2 Ω·cm)优势不明显

  • 对于c-Si的掺杂浓度,中等掺杂的c-Si(体电阻率 ~ 2 Ω·cm)受少子寿命的限制更小,中等掺杂浓度的硅片,p-BJ在平衡复合和载流子传输损失方便有一定有效,效率表现更好。


    参考文献:

  •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1-00805-w

  • Design rules for high-efficiency both-sidescontacted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balanced charge carrier transport and recombination losses


晶硅PV笔记
本公号主要分享:1、晶硅光伏PV文献学习笔记2、实际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