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oly-Si综述

文摘   其他   2024-03-23 08:14   江苏  



Aaron

读完需要

9
分钟

速读仅需 3 分钟

/() poly-Si综述/

  • 关键词:B掺杂,p poly-Si,TOPCon,接触电阻,叠层

关键结论

  • 典型的单面背面()poly-Si结构,实践可达成的效率上限为~26%
  • 双面POLO结构(正面叠加poly finger),实践可达成的效率上限~27.5%
  • () poly-Si最佳复合电流密度 1-5
  • ()poly-Si最佳复合电流密度 5-15
  • () poly-Si/SiOx结构现阶段主要的问题:
    • B掺杂poly-Si,B原子对界面氧化层的影响(聚集、膜层畸变)会降低结构的钝化性能。应对措施:Ga掺杂替代B掺杂,H化处理(介质膜层优化),pinholes的大小和密度调配,界面隧穿层替换,界面氧化层厚度优化,复合膜层结构等。
    • 绒面结构钝化:均匀性问题、金字塔棱边应力积累问题等导致的钝化不均。应对措施:H化处理,叠层膜优化,厚度优化。
    • 丝印金属化:Ag-Al尖刺问题,金半接触电阻率问题。应对措施:LECO技术、浆料匹配改善,B超量掺杂激光技术等。

讨论

() poly-Si vs () poly-Si 比较

() poly-Si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 相比n-poly Si,表面钝化效果略差。饱和电流密度 在 5-15 (双面抛光、双面POLO结果)
  • 与现有丝网印刷烧结浆料匹配受限

II. 现状

A. 简述() poly-Si接触的形成

() poly-Si接触结构形成大致分为5个阶段:

  • i,隧穿氧化层生长。主要有热硝酸氧化法,热氧化法,LPCVD、PECVD,UV辅助臭氧氧化等。
  • ii,本征poly-Si或者本征a-Si的沉积。主要有LPCVD、PECVD、PVD、HWCVD等方式。
  • iii,掺杂(非原位掺杂,硼扩散BCl3/BBr3,离子注入,或者掺镓Ga)、晶化或者掺杂活化过程(原位掺杂)
  • iv,氢化,钝化膜层AlOx/SiNx
  • v,金属化,丝印-烧结、蒸镀、电镀技术等

氢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接触界面钝化性能,饱和SiOx/c-Si界面悬挂键。

  • 原子氢(H2等离子或者富氢介质膜层)相比原子氢气氛FGA,加氢效果更有效
  • 过量的氢对钝化效果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 SiOx/c-Si界面聚集过量的氢对 poly-Si烧结稳定性的影响相比() poly-Si更严重;() poly-Si对H含量的耐受范围更宽,原因是p-poly Si结构中H的扩散速度更慢,导致H迁移聚集在SiOx/c-Si界面的量相对较少

丝网印刷金属化过程:

  • 典型的) poly-Si金属化后接触电阻率 , 金属区域复合 ~ 30-50
  • 典型的) poly-Si金属化后接触电阻率 , 金属区域复合 ~ 160-800

B. poly-Si 吸杂

  • LPCVD方式制备的p poly-Si的吸杂效果相比n poly-Si更好
  • 但是PVD方式制备的p poly-Si的吸杂效果相比n poly-Si较差

III. poly-Si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A. B引起的SiOx膜层破坏

() poly-Si相比() poly-Si钝化性能略差的原因:

  • 部分归因于B和P原子在硅中的特性差异
  • 分离系数差异:B在0.1~0.3;P在10左右,这就导致B在氧化层中容易聚集,界面氧化层衰减,界面态密度增大。SiOx中B含量最高可达, P含量最高含量 , 相差2个数量级
  • B原子半径 ~0.087 nm,P原子半径 ~0.098 nm。B在Si中引起的形变量更大

B相关影响的解决策略

a.1 掺Ga替代掺B

  • Ga的分离系数~20,降低氧化层中掺杂元素含量,Ga在SiOx溶解度~
  • (Ga) poly-Si结构可实现 iVoc ~737mV, ~1 fA/cm2
  • Ga的扩散系数比B小,获得均匀掺杂的poly-Si难度加大
  • Ga在Si中的固溶度相比B低1个数量级,相对获得低接触电阻率难度加大。需要通过非平衡掺杂方式成了必选项,激活超过固溶度上限的Ga来获得低接触电阻率
  • 纳秒激光脉冲熔融技术,可获得B掺杂浓度 , Ga浓度 量级,Ga掺杂电阻率可低至 ,管式热退火激活方式电阻率在 2000 mΩ·cm2
  • 分布掺杂法,金半接触区域采用B掺杂poly-Si,非金半接触区域采用Ga掺杂poly-Si。同时兼顾钝化效果和低接触电阻率特性。

a.2 针孔氧化pinhole oxides

载流子通过氧化层的2种方式:

  • 直接隧穿(氧化层厚度<2 nm)
  • 通过pinholes漂流-扩散传输,氧化层厚度2nm以上时,pinhole传输为主要方式
  • pinholes主要是在高温退火过程形成,需要控制pinholes的尺寸和数量来保证钝化性能

a.3 界面膜层替代

  • SiOx膜层的价带偏移量 ~4.5 eV,空穴在界面SiOx隧穿有效质量为 0.58 ,空穴隧穿效应相对受限;相对而言导带偏移量~3.2 eV,电子有效隧穿质量为0.42
  • 备选界面膜层AlOx、SiNx,膜层的固定电荷密度对隧穿效应会有影响。AlOx膜层带固定负电荷,有利于空穴的隧穿,SiNx的固定正电荷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a.4 多层膜组合

  • 组合膜层,目的在于减小B分离引起的界面氧化层损伤
  • poly-Si/SiOx/poly-Si/SiOx/c-Si结构,B内扩由降低至, 内扩深度由80nm→40nm, 由5→3 fA/cm2(抛光面),21→9 fA/cm2(绒面)

a.5 预退火ex situ p+ poly-Si(B)制备过程包含一个预退火步骤(温度>1000℃),在增强钝化效果方面有2个作用:

  • 提升界面氧化层配位, ,iVoc有5-10mV影响
  • 调控界面氧化层pinholes尺寸和数量

B. 绒面钝化表现

  • 掺杂poly-Si钝化性能受硅片表面形貌影响
  • 界面氧化层是获得优异化学钝化性能的关键
  • SiOx在金字塔尖和边缘会出现中断的问题
  • <100>晶面和<111>晶面SiOx膜层存在不均匀性的现象,在金字塔顶部和底部不均匀现象更突出。
  • SiOx/c-Si界面<111>面界面态密度相比<100>界面态密度更高
    • <100>面态密度~
    • <111>面态密度~
  • 金字塔的棱边应力累积,会增大复合活动

改善措施:

  • 氢化处理 Hydrogenation
  • SiNx vs AlOx/SiNx vs AlOx/SiNx/AlOx叠层
  • 适当增加界面氧化层厚度 ALD方式沉积

C. 原位掺杂过程中的非晶化

  • LPCVD过程沉积poly-Si 晶化率高
  • 原位掺杂方式伴随非晶或者晶化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在B掺杂poly-Si沉积过程,B原子的引入会导致晶体结构的拉伸或中断,导致非晶化或者晶化率降低。
  • 降低B掺杂量可以改善非净化的问题

D. 丝印&烧结金属化

  • p+ poly-Si常规丝印烧结后接触电阻率高
  • Ag浆中加入适量的Al可以大幅改善接触性能,但会导致Ag-Al尖刺的产生(深入硅片表面>1um),银铝尖刺会显著削弱表面钝化性能
  • Ag-Al浆在平面上接触电阻率相比绒面上的接触电阻率要高
    • 一方面绒面的比表面积相比平面大
    • 另一方面金字塔会打断玻璃体的连续性,有利于金属晶体的形成,促进欧姆接触


来源:

  •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for hole-selective poly-silicon based passivating contacts
  • Appl. Phys. Rev. 11, 011311 (2024); doi: 10.1063/5.0185379


晶硅PV笔记
本公号主要分享:1、晶硅光伏PV文献学习笔记2、实际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