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泰州,作为该省的最后一块“高铁洼地”,最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近日,泰州首座高铁站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地区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该站点位于国家沿江主通道北沿江高铁与江苏中轴大通道盐宜高铁的交汇处,同时也是泰州市首个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枢纽站。预计到2027年,泰州南站将与北沿江高铁同步投入运营,届时从泰州到上海的通行时间将大幅缩短至约1小时。
回顾过去,泰州在高铁网络中一直相对落后。自1996年“扬泰分家”以来,泰州虽地处江苏中心位置,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既不靠近南京、上海,也不临海且远离主要铁路干线——导致其在早期的高铁规划中被边缘化。然而,随着此次高铁站的开工建设,泰州不仅解决了自身的交通短板问题,还为进一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网络的发展迅猛,江苏省内多个城市相继迈入高速铁路时代。2010年,沪宁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随后,京沪高铁于2011年开通,徐州因此成为苏北地区首个享有高铁服务的城市。到了2019年,随着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扬镇铁路的相继通车,连云港、淮安、盐城以及宿迁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而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的淮镇段与盐通高铁的通车使得扬州及南通同样迎来了它们的高铁时刻。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泰州市却显得相对滞后。目前,泰州仅依靠一条经过电气化升级改造后的宁启铁路来运行动车组列车,其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与此同时,在其周边分布着超过十座高铁站,几乎将泰州包围了起来,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网络上被戏称为“环泰州高铁圈”,甚至有人用“加强版县城”或“苏中的苏北”来形容泰州的现状。
尽管如此,泰州对于未来的发展仍然抱有希望。实际上,早在2013年,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就已经被列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之中;两年之后,该项目又被纳入国家层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显示出政府对改善当地交通状况的决心。
泰州与南通在北沿江高铁线路规划上曾展开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采用“中线方案”,即在泰州设立两站——泰州南和黄桥,并经如皋西延伸至南通。这一决策将使得2027年北沿江高铁通车后,泰州到南京的行程缩减至1小时以内,而前往上海也仅需大约1小时。
这一方案导致经济强县靖江和兴化未能直接受益于此次高铁建设。预计要等待至2030年盐宜高铁完工,这两个地区才能享受到高铁带来的便利。盐宜高铁将纵穿泰州,设置兴化东、泰州南、泰兴东及靖江四站,并计划于明年动工。届时,泰州南站将作为盐宜高铁与北沿江高铁的交汇点,使泰州成为江苏省中部的一个重要高铁枢纽,从而结束了该地区在高铁网络中的孤立状态。
泰州,自1996年从扬州独立设市以来,经济表现持续向好。初期以284亿的GDP总量位列江苏省第十,至2011年已超越镇江,晋升至第九位,并保持至今。在过去的两十几年里,泰州的GDP总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从399亿跃升至6732亿,增幅高达1587%,在全省中排名第四。特别是在疫情影响的2020至2022年间,泰州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0%,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
泰州的发展得益于其工业和港口两大支柱产业。到2023年,泰州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1:48.4:46.5,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省排名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药和船舶制造业,这两个领域不仅是泰州的优势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具体而言,泰连锡生物医药、通泰扬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占全省总数的七分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泰州同样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医药行业,泰州已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的佼佼者,拥有全国最大的单一医药工业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同时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高的疫苗产业聚集度。这些成就标志着泰州不仅在地方层面取得了成功,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船舶制造业在泰州同样占据着领导地位。该市不仅是中国国家级的船舶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中心。这里汇聚了扬子江船业和新时代造船等世界级领先企业,其完成的造船总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首位,占据了全球市场的10%、国内市场的25%以及江苏省市场的一半。
在工业绩效方面,泰州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676家,实现工业营业收入约7424.88亿元,利润总额约为535.43亿元,这些指标在省内分别排名第七、第六和第五位,均优于其GDP排名。
泰州还具备显著的港口优势。拥有长达97.8公里的长江主干道岸线资源,其中单侧岸线长度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泰州港已经成为江苏省第二大港口。自2011年起,泰州港的货物吞吐量便实现了快速增长,当时已突破1亿吨大关,在省内排名第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96亿吨,跃升至全省第二位,并在全国范围内位列第十一位,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泰州,受限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环泰州高铁圈”的现有布局,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泰州的文化旅游业绩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的知名度也有待提升,这从淄博烧烤的成功案例中可见一斑,泰州海陵区政府甚至专门撰写报告,以期学习淄博的经验。
泰州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位置也显得尴尬,既不属于南京、上海,也不隶属于苏锡常都市圈,这种孤立的状态正在随着高铁建设的推进而逐渐改善。
不过,今年上半年泰州终于获得了加入中国最大都市圈的机会。据《解放日报》6月报道,长三角地区的14个城市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召开会议,商讨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此次会议后,上海大都市圈从之前的“1+8”模式扩展为“1+13”,新增了包括浙江杭州、绍兴,江苏泰州、盐城和安徽宣城在内的五个城市,覆盖人口达到1.1亿,去年GDP总和达到18.28万亿。
泰州与上海之间的紧密合作并非偶然。去年9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总工程师率领工作组前往泰州,双方就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商讨。2022年北沿江高铁项目的启动进一步缩短了泰州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将两地的交通时间减少至大约1小时,这为泰州融入上海的发展圈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泰州在与上海的合作方面拥有坚实的基础和产业实力。2018年,时任泰州市委书记韩立明提到,超过六成的泰州企业已与上海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七成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港口进行。同时,大量上海企业在泰州投资建厂,累计投资额超过140亿元。泰州也有超过110家企业在上海设立生产基地或办事处,其中30多家企业更是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泰州市自规局长方捷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泰州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该市将能够更紧密地链接上海在人才和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方面的优势。这一步骤不仅有助于泰州放大其大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还将提升泰州与无锡、常州之间的跨江融合发展水平。此外,泰州将顺应大都市圈内的产业分工趋势,积极参与产业链的协作,特别是在医药健康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推动创新中心的建设和产业发展。
泰州的两大核心产业——医药和船舶制造,均具备深度融入上海产业链的潜力。上海作为国内医药产业的领头羊,以及唯一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的城市,其生物医药企业的密集度和规模为全国之最。这为泰州提供了丰富的合作机会和发展前景。
实际上,近年来泰州已在医药和船舶产业方面与上海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包括复旦张江、迈博太科、泰康生物在内的多家沪字号药企已在泰州落地生根,同时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也与泰州共同建立了研究院和实验室。在船舶制造领域,泰州的新扬子造船等头部企业已在上海设立了设计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联系。
随着高铁网络的发展,泰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不仅将促进泰州的经济增长,也将加速其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融合,为泰州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