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中,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面对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发表了一番“优势在我”的讲话。在这段讲话中,蒋介石回顾了自己二十年前从徐州出发建立的功业,而如今国民党内部却对局势感到忧虑,认为中原古战场将成为其失败之地。
影片中的这一场景使观众对徐州这一历史地点印象深刻。徐州位于江苏省,是该省最北端的地级市,与山东省接壤。尽管属于江苏,徐州的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与山东更为接近。徐州方言为徐淮官话,当地人民以豪迈著称,且有集体供暖设施,这与典型的江苏城市有所不同。
在考虑对江苏地区冬季供暖问题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徐州的历史地位。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市,虽然目前在省内GDP排名中位列第六,但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徐州”这一名称可追溯至《尚书·禹贡》,为古代“九州”之一,地理位置大约位于淮河以北、泰山以南及黄海以西,覆盖现今的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以及山东省南部。汉代时期,汉武帝设立了十三个刺史部,其中就包括了徐州,其下辖楚、广陵、泗水三个诸侯国以及下邳(pī)、琅琊、东海、临淮四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徐州的行政区域逐渐缩减,最终仅剩彭城一郡,不再具备省级行政单位的规模,而是更接近于现代市级行政区划的范围。
徐州,在三国时期作为重要的地理战略要地,其地位举足轻重。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徐州这一地名无疑是耳熟能详的。在故事的初期阶段,徐州始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堪比中后期的荆州。先是徐州牧陶谦自认为才能不足,三次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接着,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吕布夺取了徐州;最后,曹操在徐州大败吕布,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可以说,如果把荆州比作群英们的“大Boss”汇聚处,那么徐州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新手村”,各路英雄豪杰途经此地时,都忍不住在此展示一番自己的才华和实力。
徐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几乎无自然屏障,使其易于进攻而难以防守,非常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道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其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徐州的战略位置使其能够轻松向南越过淮河,进入长江流域;向北通往山东;向西连接河南;向东则是黄海,这些地区在古代都是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地方。因此,控制徐州意味着无需担忧军需供应和扩张空间,唯一的问题是其吸引力使得各方势力都会觊觎此地。
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和政治背景,徐州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八百年后,一位来自四川的官员到徐州任职,并在深入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后,向皇帝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尽管此时的徐州已不再是“十三州”之一,仅剩彭城郡,但报告中仍然可以反映出古徐州的一些传统特色和文化遗存。
“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地形便利,人卒勇悍……”
这个四川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在他的笔下,徐州人的形象是这样的:这里的人都身形高大,身材健硕,很有一把子力气,且性格疏豪,勇猛善战。这与我们印象中地道南方的“江苏人”完全不一样。而若了解过古徐州的种种,你便会明白这种性格的成因。正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且易攻难守,是以一旦世道有变,徐州必定深陷战事之中——实在是不得不能打啊!
也正是因为徐州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使徐州此地拥有了一项霸气“特产”——皇帝。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与徐州地区有着紧密联系的开国皇帝数量颇为可观。具体而言,诸如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实际奠基人曹操,其先祖同样源于徐州沛县;南朝宋、齐、梁三朝的开国之君刘裕、萧道成、萧衍,他们的祖先亦源自徐州地区。此外,在唐末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吴越和南汉的创始人钱镠与刘陟,其家族起源亦可追溯至徐州彭城。至于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尽管他出生并成长于濠州,但其祖辈却来自徐州沛县。这一连续不断的历史联系,彰显了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经过深入分析,这份名单中的历史人物虽然表面上与“徐州”关系密切,但实际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例如,曹操虽然被认为与徐州有关,但他的真实籍贯是沛国谯县(今属河南省),而非徐州。为了彰显家族荣耀,他将远祖追溯到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从而将祖先的籍贯改为刘邦的同乡地——徐州。类似的案例还有南朝齐、梁两代的君主萧道成和萧衍,他们本为同一宗族,原籍徐州兰陵县(现山东省兰陵县)。然而,通过追溯先祖至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他们也被认为与徐州有关联。
刘裕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他的直系祖先楚元王刘交曾被封于徐州地区,因此他的籍贯确实可以认定为徐州彭城郡,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籍贯进行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属于徐州的一些区域如今实际上已经划归山东省管辖。这一变化揭示了历史地理区划的变迁以及地域认同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在审视徐州与山东之间的文化纽带时,可以明确地观察到两地之间深厚的联系。历史上,山东地区被称为青州,与古徐州地域毗邻,两者皆享有肥沃的土地和繁盛的人口,地理条件相对开放,防御能力较弱。在汉末至隋唐的动荡时期,尽管位于北方,但青徐地区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关中和河洛,因此并未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纷争。
同时,该地区的宗族势力强大,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与后来统治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此外,由于长江的自然屏障,即使青徐地区归属于南朝,也难以期待来自南方的支援,反而常常成为抵御北朝侵略的第一线。
这些因素导致青州与徐州这两个地区形成了紧密的合作模式,通过宗族间的联姻加强了彼此的联系,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豪族集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裕,他的发妻臧爱亲就来自今天的山东莒县。地形、文化的相似性以及长期的通婚传统,使得徐州与山东之间展现出了许多相似之处。
既然如此,那为何徐州不纳入山东的行政区划而继续保留在江苏呢?
实际上,徐州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隶属于山东省。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地区由山东省代管,直到1953年才重新划归江苏省管辖。这一历史背景使网络中偶尔会出现“徐州本属山东”的说法。然而,这是否为事实呢?
徐州的行政区划归属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北宋时期,徐州属于京东路,后被划分到京东西路。元代建立河南江北行省时,徐州包含在内。明代设立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和南直隶时,徐州归南直隶管辖。清朝将南直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后,徐州成为江苏下辖“三州八府”之一。尽管从地理和文化上来看,徐州离山东更近,但它始终没有划归山东省管理。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徐州自古以来就是江苏省的一部分。
尽管徐州自古以来便属于江苏,但关于其是否应划归山东的讨论却时有发生。这一争议的根源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背景。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徐州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最终,在解放军的机动战术下,徐州被成功解放,而江苏省其他地区直到次年6月才完全解放。
鉴于当时江苏省政权建设尚不完善,而山东省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政治基础,因此决定在1949年至1953年间将徐州及其下辖县暂时交由山东管理。随着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完成,1953年徐州正式回归江苏省管辖范围内。
在探讨徐州与山东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及那段短暂的“代管”时期。尽管这一历史阶段仅持续了三年,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它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区域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徐州重新划归江苏后,对于鲁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区划调整限制了鲁南地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使得徐州在江苏省内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段历史还涉及到了微山湖水域的管理权问题。原本由山东代管徐州时,微山湖完全处于山东省的管理之下;然而随着徐州回归江苏,微山湖的管理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经过慎重考虑和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将微山湖的全部管辖权划归山东省。作为对这一决定的补偿,菏泽、临沂专区的部分村庄被划给了徐州。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复杂性,也进一步加深了徐州与山东之间的联系。
如今的徐州仍然保留着一些“山东气息”,与山东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源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也受到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无论行政区划经历何种变迁,徐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始终与山东省保持着深厚的联系。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表示支持菏泽、济宁、临沂、枣庄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城市共同建设淮海经济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规划在交通建设方面提出将修建枣庄至新沂(徐州)高铁及济宁至徐州铁路。随着这一规划的逐步实施,可以预见徐州与鲁南地区的互动将更加频繁和紧密。
徐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兼具江苏温婉细腻与山东豪爽大气的独特地域文化。自古以来,从“帝王之都”的历史地位到如今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角色,徐州一直以包容并蓄的城市特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并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未来,徐州将依托其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鲁南地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枢纽,推动淮海经济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共同绘制繁荣兴盛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