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抱大腿的江西 ,能逆袭吗?

乐活   2024-12-05 18:03   广东  

江西省,常被戏称为“阿卡林省”,位于地域梗的底部。江西因其众多负面标签而备受关注,如“环江西经济带”、“环江西高铁圈”等,这些标签反映了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状况。此外,关于高额彩礼的谣言也一度加剧了外界对江西的负面看法。

到了2023年底,南昌至黄山的高铁线路开通,标志着江西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首个所有市均通达350公里时速高铁的省份。这一变化不仅打破了外界对江西的刻板印象,也展示了江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面对周边省份的强大竞争,江西能否重拾昔日的辉煌?尽管挑战重重,但江西正在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改善自身形象和发展环境,力图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外形象的提升,更是内在发展潜力的释放。

江西在历史上享有儒家教育的辉煌传统,其教育体系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德安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就已声名远播。进入宋代,白鹿洞书院更是享誉全国。此外,理学大师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的辩论,也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繁荣的教育环境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分别来自抚州和南丰。到了明代,“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反映了当时江西人才辈出的局面,解缙、胡广、杨士奇、费宏、夏言以及赵汝愚等皆为当朝重臣,尽管也有如严嵩这样的奸臣存在。

据统计,自唐代以来,江西籍进士占比达到10.67%,人数超过一万,其中还包括28位宰相。从七世纪至十七世纪间,江西无疑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拥有长达一千多年的文化辉煌。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江西发达的商贸经济。特别是在唐朝开元年间,一条连接赣粤两地的大庾岭道开辟了南北交通的新路径,使得江西成为南北货物流通的关键枢纽。这条贯穿全省的水陆运输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从宋代开始,福建和广东的货物通常通过这条主要道路运往长江流域,再向东或北转至长三角地区,最终进入政治中心及更大市场。明清时期,这条线路也是漕运的主要依赖路径。乾隆年间,当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时,该路线的战略位置变得更加重要,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船只运输以满足外国商人的需求。活跃的内河贸易促进了人员与物资的频繁交流,从而刺激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进入近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导致更多口岸开放,海运逐渐兴盛起来,使得商人们可以直接在港口进行交易。此外,铁路的出现——特别是粤汉铁路的建设,在湖南人如谭嗣同等的努力下绕过江西直达湖南,对江西的传统水陆交通优势构成了巨大冲击。

结果,江西尤其是赣南地区的一些商业市镇迅速衰落,甚至沦为不法分子聚集之地。相比之下,虽然九江开埠以及包括南昌在内的北部城市因靠近上海而获得了一定发展机遇,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北且主要服务于长江沿岸的贸易,这些利好并未能全面促进整个江西省的经济发展。

江西,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一度辉煌,然而随着近代的变迁,其昔日的荣光逐渐黯淡。周边地区在交通、贸易和教育等领域实现了显著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新气象。这种变化使得江西的地理位置变得尴尬,既不属于南方也不属于北方,同样地,它既非东部也非西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西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南方的闽浙粤三省依托海洋资源开展对外贸易,东方的安徽得益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拉动,西方的湖南则依靠京广铁路这条南北向的大动脉贯穿全境。此外,东西向的沪昆线也为这些省份提供了便捷的连接。而西北方向的湖北,凭借长江大干流与京广线的交汇,继续保持着其作为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

相比之下,江西虽有京九线贯穿全省,但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沿线省会仅有南昌一个,这与京广线上众多省会城市的串联相比,在人员往来、物流和贸易方面显得较为弱势。

由于交通不便,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如人才和资源往往绕过江西,导致该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曾经的教育体系虽然发达,但现在能够拿出手的仅有南昌大学这一所211高校。

面对这样的现状,江西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以重振其经济和社会活力。

在过去十年间,江西省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发展期,期间观察到邻近省份的快速崛起。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江西省采取了积极的区域合作策略,旨在与周边经济强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在东部,江西省鼓励上饶等城市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成为该地区经济协调会议的一部分。此举不仅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还加强了江西省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

向南看,江西省支持赣州及赣南其他城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利用该湾区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资源,推动本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东部方向,江西省推动抚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积极参与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发展计划,通过这种跨省份的合作模式,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至于西部,江西省通过让萍乡市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并与湖南省共同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向西的发展视野,这也被纳入了湘赣双边发展计划中。

这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不仅符合江西省与邻近省份互联互通的内在需求,也体现在高铁网络的密集布局上。江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有效衔接了长三角、长株潭、闽三角以及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江西省实现了“市市通350时速”高铁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省内的城市间联通性,也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赣深高铁的开通标志着江西与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紧密融合,被形象地称为深圳的北五环。同样,沪昆高铁和杭昌高铁穿越上饶、南昌等地,为东北城市提供了通往长三角地区的便捷通道。此外,长沙-赣州高铁正在建设中,预计未来将实现萍乡与长沙之间的半小时直达,这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江西省通过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其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在GDP总量上仍落后于周边省份,但在2022年,该省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那些深入参与邻省发展圈的城市,如上饶和赣州,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分别达到6.7%和5.3%,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虽然以7300多亿的GDP总额领跑全省,并且继续承担着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其增长速度略显缓慢,2023年仅比前一年增加了约100亿左右,增长率约为4%。这表明,尽管南昌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要带动整个省份快速发展还面临挑战。

江西的发展模式与邻近省份存在显著差异,它没有采取常见的“强省会+N”策略,而是选择了各城市独立发展并寻求外部合作的道路。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能否成功实现逆袭,尚需时间验证。

2023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江西省的GDP为3.22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其周边省份如湖南省达到5万亿元,湖北省更是高达5.58万亿元,安徽省也有4.7万亿元的成绩,福建省则达到了5.4万亿元,更不用说经济总量遥遥领先的广东省,其GDP已经达到13.57万亿元。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江西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深入分析江西省的经济结构可以发现,该省主要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例如,赣州因其丰富的稀土和钨矿资源而被称为“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宜春则以锂矿资源闻名,吸引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企业在此地投资建设锂电池项目。新余市被誉为“钢城”,鹰潭市则是著名的“铜都”,萍乡市以煤炭产业著称,而上饶市拥有黑滑石等矿产资源。

尽管江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仍然是摆在江西省面前的重大课题。

江西拥有丰富的资源型企业,包括中国稀土、新余钢铁和江西铜业等。在这些企业中,有色金属产业是唯一一个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而多数上市公司则集中在金属、钢铁和煤炭领域。传统产业在江西省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一度达到70%的占比,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资源密集型行业通常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导致即便企业发展良好,本地居民也难以从中直接受益。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江西人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赣东地区的居民往往前往长三角地区寻找工作机会,而赣南地区的人们则将目光投向了珠三角。

特别是在赣州市,据估计有超过150万的江西人在深圳市打工,其中大多数是来自赣州的居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流,赣州出现了较多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妇联甚至组织了“孩子呼唤父母回家上班”的活动来鼓励家长们留在家乡就业,但效果并不显著。尽管作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仍面临农村地区人均收入较低的问题,这也促使许多人继续外出打工谋生。

江西省为了突破传统的资源型经济模式,于2023年启动了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此计划旨在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并与上海顶尖的985和211高校共同建立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以此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赣州则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积极引入湾区企业,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

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惠及本地居民,特别是留住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省会南昌聚焦于数字经济、虚拟现实技术、食品工业以及复合半导体领域,尤其是在虚拟现实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挂牌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而赣州则专注于稀土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稀土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江西正展现出其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上的雄厚潜力。

看荐城市
一座城,一个人,一道风景; 一首新词一支曲,一盏香茗一幅画。 走进城市,体会城市,用心讲述别样城市故事。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