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曾柏:论中医痰病学,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和化痰药介绍

健康   2024-11-03 15:51   江苏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初次读本文时就觉得畅快淋漓,后来发现何绍奇先生、江淑安先生均评论过此文非人云亦云之旧文,其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文献挖掘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才有此思想结晶。


大家有时间一定要耐心看完,于临床大有帮助。有论道言之有理的文章,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共享、共进步。


论中医痰病学说——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作者/朱曾柏


广义的痰、由于在发病方面广泛地涉及到肺、脾、肾、肝、“三焦”诸脏腑,因而可凝聚、盘踞在各个组织器宫之中,留伏不去,“变幻百端”,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


明·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记载:“痰饮变生诸症,形似种种杂病,不当为诸杂病牵制作名,且以治痰为先,痰饮消则诸症愈。”指出痰病症状复杂,临床各科都可发生。


中医文献有“顽痰怪症”之称,一是言其治疗某些痰病难以速效,同时也言其痰病临床症状怪异,如不仔细审查分析,很难识别。


诚然,痰病以及某些挟痰之症的临床表现是很复杂的,但只要掌握了痰的概念、产生以及发病脏腑和辨痰要领,不仅可准确地识别痰病和某些挟痰之症,而且还可正确地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现仅就广义痰病的主要体征特点、症状特点分述如下:


(一)体征特点


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所谓久病不衰,主要指罹病日久,形体不衰,食欲不减,精神、语气、声音等等无病态,有的患者虽然体形瘦削,但语言、精神仍然如常人。


痰气壅滞时,虽然暂时地表现出精神困顿(此时最易误诊为虚症),但痰气稍一疏散,精神即如常人。


这是因为痰病和其他虚损性病症不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痰气壅滞,一般是邪实正不虚,机体的气血精气尚未受损,故久病不衰。


由于痰气壅塞,有的人外形上还显得较病前壮实。由于痰气时聚时散,故病症常时发时愈。


中年以上之人,体内阳气渐衰,情志易变,运化精微、水湿之功能亦衰,痰浊易于内停。


当然也有脾肾阳虚、喘息多痰、形寒畏冷、形体虚衰以及伴有一些阳虚体征,或肺虚久咳少痰,这属于脾肾阳虚、肺阴耗损为患,不能专作内痰之症。


2.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这是痰浊壅塞,阳气受阻,肾精不能上注于目,以及痰气停于皮里肉间,影响营卫运行的病理反映。


3.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这是痰热内蕴的反应。热属阳邪而主动,具膨胀外透特点,痰热蕴结而又欲外透,故有上述诸症。痰病患者面色晦暗,为痰浊或痰湿遏阻阳气;痰病患者面色光亮如涂油,多属热痰内蕴之候,两者应加以区别。


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痰浊阻塞,充斥肢体,因痰生病,从而导致气机壅滞,脾不运化,故形体壅肿而显似肥胖。手足作胀,掌厚指短,属于痰浊壅塞者,当伴有相应痰病见症。如病久气虚阳微,痰湿停滞,则肌肉松软如绵。


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


油腻厚味,滋生痰涎,故痰浊内蕴患者厌油腻厚味,有的痰病患者一闻到油腻腥荤之气即感恶心、头晕。此乃油腻厚味生痰,同气相求为患,并非气、血虚弱之候,当予鉴别。


热为阳,痰为阴,热可化阴,热食热饮入胃,临时起“离照当空”之效,故喜进热食热饮。


淡味为阳,有淡渗痰饮水气之功,故喜素食淡饮。焦香干燥食物,有香散燥湿和汲化痰湿作用,故痰湿内蕴患者,喜食焦香干燥食物。


6.神志恍惚,或抑郁,或亢奋。


广义的痰,随气而行,无处不到,因此痰可迷蒙“心窍”(即“痰迷心窍”)。


中医认为“心”主身之血脉,亦主神明,为“思之“,二者综合起来对心的实体和功能作了全面、客观的描述。前者指以心气(阳)为动力推动血液循环;后者指大脑的思维活动。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痰浊可影响人脑皮层功能失调而呈现出抑郁或亢奋体征。但又与精神病人不同,此则表现极其较微,须细心察问方可发觉,彼则亢奋妄言妄动之症不能控制,或抑郁之情溢于言表,成为重要的临床症状。


7.舌体较正常人弛纵胖大,舌上时而津津滑润,脉象可表现为滑、沉之象,也可表现为濡缓之候。


舌体弛纵,古称“纵舌”或称“拖舌”,为气虚痰壅重症。


痰病患者体征所言舌纵,并非痰浊内闭中风之舌纵难收、流涎不止。


痰浊之邪重浊停聚,壅塞阻滞,故可见舌纵不收,但表现极其轻微,如不仔细诊视,常不易察觉。只是在痰浊壅塞过盛时舌体弛纵现象才比较明显,临床当细心体察之。


滑、沉、濡缓之脉,为痰浊内停之候。如痰浊凝聚于某一局部,舌脉亦可无异常变化。


(二)症状特点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精髄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


头痛、头眩、头部闷痛属实者,常见于高血压。


西医认为,高血压乃脑血管痉挛,或血管硬化失于弹性,因而血液运行受阻,压力升高。


从中医来讲,痰湿之邪,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故高血压患者,凡具有痰湿上蒙头部清阳见症者,按清化痰湿论治,收效极为显著。


痰湿上犯而形成的头眩、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好时发,但与气血虚损之症有本质的不同,用补益剂不独无效,反可加重,此因犯实实之诫故耳。


如顽痰死血聚结不散,并可凝结成为肿瘤,盘踞于颅脑或机体其他局部,非化散搜剔顽痰死血,肿瘤之患不能消除。


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痰湿之邪留伏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故常作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小声漉漉。


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服药往往无效,如按温化痰饮为治,或兼主疏肝运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本症的发生,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本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运失健而痰聚,故本症为咽喉如物梗塞之症,亦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现时消。


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如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挟痰之症。如专事化痰消散,则阴津更加耗损,咽喉阻塞干燥之症必更为严重。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痰气阻塞之症,方可愈而不发。


4.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此类病症而言。中医讲“心”,亦指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论性在于脑”等等即是。


故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常常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病变表现出来。此类病症,治以涤痰开窍,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5.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结不畅。


痰浊留伏胃肠,随便而下,则大便粘裹痰涎,治以健脾化痰,当有收效。如痰浊留伏肠中,遏阻腑气,则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此症愈润下愈秘结,如投以行气化痰宣肺之剂,则大便迅速通畅。


6.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其性粘滞而易于内伏。痰浊内伏,遏阻阳气,阳气不能伸展,形成阴不配阳,阴遏阳郁而发热。痰浊遏阳发热,既不同于外感六淫之气化火,又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之见症,其特点是身困重而热不扬。临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热,如不见阴虚、气虚之类体征者,当属此类。


如妄投滋阴补气方药,则更加助痰恋邪,造成低热身困,绵绵不已。如能详察舌脉,审症真谛,以化散痰湿为主,则可收到满意效果。


7.肢体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兼)感不同,病变百端”,痰浊留伏遏阻,局部营卫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诸证之变。如痰浊聚结不散,患处还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8.溃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痰湿留伏,或热痰凝聚,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之痰浊外泻,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流痰。本症长期不愈,正气虚衰,加之患处腠理洞开,常受外来风寒邪热之气的侵袭,营卫气血难以恢复正常,故患处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浊凝聚,继而导致气阴亏损,兼挟顽痰不化。


如患处皮肤增厚起屑,为气阴亏损、营卫失和,兼有顽痰凝聚。


9.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槌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


痰饮停伏胸中,胸中阳气被遏阻(包栝肺气失于肃降)向运行不畅,故常感胸闷憋气。如痰浊停伏于背部,背部阳气运行不畅,则背部作胀或发凉。叹气和槌打,气机暂得舒展,故患者常大声叹气或槌打而后快。如痰浊痹阻过盛,使胸中阳气完全痹塞不通,还可导致一时性的气血运行迟滞,不通则痛,心前区呈压榨样闷痛,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10.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打凉冷感,或肤色晦暗。


痰浊一旦凝聚,气机便更受阻滞,故可结为肿块、结节。初起与体内阳气虚衰或情志抑郁,脾运失健,不能运化精微以致痰浊凝聚有关。痰浊既凝聚,复又阻碍气血的运行,情志更加抑郁,如此互为影响,层层相因,故使肿块愈结愈太,愈结愈牢。


中医外科学中称本症为“宕”,谓“至牢至坚”难以攻破。如皮肤、面色晦喑明显,为顽痰死血互相凝结所致,须化顽痰破死血并举。如病程过久,还须同时助阳益阴,离攻于补,兼用虫类、麝香等香窜搜透之品,充分发挥某些中草药化散痰淤的作用以治疗肿瘤。


广义的痰病、痰症,临床表现极为复杂,脉症不符、舌症不符者殊多,处方用药时,要舍脉从症、舍舌从症。


以上体征方面的特点、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症以及某些“挟痰”之症经常出现的一些主要病态。但也并不是说每个痰病患者都要全部或大部具备这些特点。


恰好相反,由于患者所处的地区方域不同(如气候寒、暖、潮湿、干燥不同等等)、工作性质(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不同等等)以及年龄、性別、禀赋、嗜好等等不同,上述见症则各有不同。


因此,务必把体征和症状方面的特点以及患者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结合起来辨证,不要胶柱鼓瑟,机械地看待这些特点。


以上仅仅扼要地阐述了一些中医关于痰的概念,痰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痰病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痰病患者特有的症状、体征等主要内容,拋砖引玉,以期引起海内高明重视中医痰病学说这一独特的学术成就。


除此之外,中医治痰大法和对于痰病卓有疗效的方剂和药物以及外治法等等也是丰富多采的。如:“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痰随气而升者,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古今医鉴·痰饮》)以及化顽痰老痰,分化顽痰、死血,涤痰搜络,涤痰开窍……等各种治痰大法和方药,也是中医学术宝库中的独到之处,仅就治疗痰病、痰症的常用方药,简介如次。


痰病的用药经验

作者/朱曾柏


对于广义的痰病,由于广泛地涉及临床各科,因此中医历来就十分重视,如《伤寒杂病论》中有痰热陷胸、寒痰结胸等多种痰病痰症。《诸病源候论》专门将痰和饮作了分类,言病因病理甚详。


张子和创“痰迷心窍”之说,王珪肇“怪病多痰”之论,李时珍言“痰生百病食生灾。”“痰生百病”、“怪病责之于痰”等等学术见解,验之事不忒,很有临床价值。

 

广义的痰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现在在教学和临床方面,对治痰药物的讲授和运用却越来越狭隘,这对发掘整理治痰药物的功效十分不利,例如:牡蛎、僵蚕、全蝎、蜈蚣等等,现在主要言其熄风、镇静,很少提及其祛痰之功用。其实古人早已讲过,龙骨、牡蛎乃祛痰之“神品”,蜈蚣化逐痰涎之功尤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适当掌握一些治痰药物的效能及其特定的用法,临床时信手拈来;既可布阵组方、左右逢源,又可单骑独战,四面出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治痰药物的应用范围,都是很有好处的。


兹就笔者多年习用之治痰药物,参考历代医家经验,撮取数十品如次:

 

【厚朴】

 

李杲说:“厚朴,苦能下气,故泻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汤液本草》说:“厚朴消痰下气。”张锡纯说:“厚朴,为温中下气之要药。善开寒痰凝结。”(《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举凡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皆可用之。不过本品苦温,多用于湿痰、寒痰、气痰之症。

 

【枳实】

 

《本草衍义补遗》说:“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药品化义》说:“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消痰癖,祛痰水,逐宿食。”《世医得效方》还记载用枳实、皂荚为末,米饮为丸,米饮下,治疗痰结腑气,导致大便不通的经验。

 

笔者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痰滞腑气、大便秘结不爽,从而导致脘腹不适、周身困胀不适(包括冠心病心前区憋闷不适之),亦常获效验。

 

【槟榔】

 

槟榔习用于破气、消虫积。其实除有上述功用外,还能下气行水化痰。正因为槟榔破气行气,故对水湿聚结而成痰癖、癥结之症皆可用之,故李时珍说槟榔治“痰气喘急,大小便气秘。”(《本草纲目》)

 

【大黄】

 

大黄不仅是泻下、行瘀(酒制)剂,而且也是祛痰剂,运用得当,借其泻下作用,不失为一味逐泻痰热的佳品。著名的礞石滚痰丸就有大黄,其他如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等,如细加玩索,均不难发现大黄寓泻逐水饮痰浊之功。


历代医家对大黄逐水祛痰功用,作了大量的记载,如大黄“泄壅滞……,温瘴热痰。”(《日华子本草》)“除痰实……,诸老血留结。”(《名医别录》)“破痰实冷热积聚。”(《药性论》)等等。

 

【橘红】

 

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本草纲目》记载:橘红“下气消痰”。《药品化义》记载:“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药之上。”橘红、枳实,皆有行气化痰之功,橘红则偏横行而散,枳实则长于破气而降。

 

【莱菔子】


莱菔子甘、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消食,解毒。


《唐本草》记载:莱菔子“散服及包煮服食,下气,消谷,去痰癖。”《日用本草》亦记载莱菔子“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谷。”朱丹溪还说:“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朱氏之言,虽失之过激,但说明本品化痰消积下气的作用是好的。

 

【蜈蚣】

 

蜈蚣不仅能祛风定惊,而且能散结化痰涎,张锡纯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治“癫痫眩晕”,“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说蜈蚣是治噎膈急需之品是对的,但张氏这里所指的噎膈,系专指瘀血。这不免失之片面。

 

七十年代笔者在中草药治癌组工作时,所见噎膈之症甚多,而噎膈多系痰涎阻膈,或由顽痰死血胶结而成。笔者亦常利用蜈蚣走窜化痰涎之性开闭通膈,对于已确诊为食道癌、胃癌,但形体尚旺盛,胃气未衰败之患者,常可在短期内起到开塞通膈之效。蜈蚣对周身内外停聚之痰涎,皆有破散作用。

 

笔者治疗泌尿系结石属于痰瘀聚结之症,每用蜈蚣使其间,效验颇佳。

 

【皂荚】

 

皂荚除顽痰,涤垢腻功力最强,“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宜通秽积,肠胃净洁,则诸症自除也。”(《本草经疏》);《本经逢源》亦记载:“肥皂荚,除顽痰垢腻。”所谓肠胃垢腻秽恶之气,就是痰浊。


皂荚不仅对肠胃之痰浊有效,对化散上焦胶固之痰亦有效,《金匮》皂荚丸治“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就是用皂荚祛痰。不过皂荚祛痰涤垢之力较强,若重剂单行,往往胃中不适,故可配合“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礞石】

 

礞石不仅治顽痰、老痰胶结不化之症,而且有平气镇惊的作用(按:气惊不平又容易生痰),《本草纲目》记载:礞石“治积痰惊痫……,治惊利痰。”笔者用本品治顽痰胶结之症,常察其痰之寒热而佐使他剂:属热痰胶结者,仿王隐君礞石滚痰义,加大黄、芒硝、瓜蒌;属寒痰沉冷痼疾,加白芥子、枳实、沉香粉(吞服)。

 

【海藻】

 

软坚消痰,利水泄热,破“气痰结满。”(《药性论》);《本草新编》记载:“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所谓“坚硬之病”,大都是痰结不散之征。昆布软坚、行水,消积破结而化热痰。

 

《本草经疏》引东垣的话说:“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

 

古今医家用软坚化痰药,常将二药同时使用;但二药相比,海藻药力比较缓慢,昆布药力较强且有滑利痰涎之功。据古代文献记载,过服海藻、昆布“令人瘦”,所以临床上可以利用其化痰软坚之功来治疗躯体肥胖、动脉硬化以及高血脂等症有热痰见症者。

 

古医籍中有海藻反甘草之说,故一般认为海藻不可与甘草同用,此说不足置信,笔者用大剂量海藻软坚化痰治瘿瘤、颈淋巴结核诸症时,特以甘草佐使其间,一则取其调和诸药,再则取其二药药力相激,提高药效。

 

【牡蛎】

 

牡蛎化痰软坚,是治痰浊结聚之瘰疬和腹中肿块常用之剂,同时还可“主气结心痛,胁下痞热等症。”(《本草经疏》)本品生用、煅用功效不同:煅用偏于摄精止汗,生用才能化痰软坚。

 

海蛤粉与牡蛎同类,也有化痰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牡蛎偏于软坚散结化痰,治痰核癥瘕诸症;海蛤粉则长于治热痰粘稠不易咳出诸症。

 

【连翘】

 

连翘清上焦心肺之火,历来用于清热解毒,散结,疗疮疡诸疾。


李杲说:连翘乃“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义。”、“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也。”(《药品化义》)“血结气聚”,肺热郁而不化,就容易产生热痰而热痰不清,又容易生痰毒。笔者治疗热痰聚结、以及热痰化毒之症,每每选用本品,疗效颇佳。

 

【泽泻】

 

泽泻祛泻痰饮,系通过利水渗湿泄热而起作用。


所以《本草纲目》说:“泽泻泄湿热,行痰饮。”《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痰饮上犯“其人苦冒眩”,其理亦然。


《本草正义》将本品消痰作用讲得比较透彻:“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以消痰。”

 

【茯苓】

 

茯苓是益心脾之品,性味甘淡平,对实不耐补,虚不耐攻之各种痰症,尤为适宜。《本草正义》有言,“茯苓,能利窍去湿,袪惊痫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此理甚当。

 

【冬瓜子】

 

冬瓜子甘凉,润肺,化痰,消痈,利水。陈念祖说:冬瓜子“润肺化痰,兼益胃气。”对年事己高、体质虚弱之痰热患者,尤为要药。

 

【薏苡仁】

 

薏苡仁有利湿排脓,健脾舒筋功用。本品化痰,系通过健脾益胃而起作用。


《本草经疏》记载:“薏苡仁……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补脾”、“渗泄”,即能祛湿化痰。


本品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久服、重剂亦无妨。笔者治疗属痰浊凝聚成癌之症,皆重用本品,既益脾胃,又有助于治疗癌肿,对肺癌、子宫颈癌,尤应选用。

 

【半夏】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历代医家治疗喘满痰多、呕吐反胃、胸膈胀满(多因于痰)、以及痰厥头痛必用之药。


故《医学启源》说:“半夏和胃气,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对呕恶不止,诸药无效,或噎膈痰涎梗阻之症(如食道癌),可以在处方中加生半夏和胃化痰,视病人体质强弱,每剂用36克无妨。


古今本草,皆认为生半夏有毒,这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一些局限的看法。笔者在用中药治癌工作中,常用生半夏化痰通膈、和胃止呕,在控制症状方面,生半夏优于法半夏,并未发生中毒现象。

 

【白矾】

 

白矾酸涩而寒,消痰、利痰之力较强,凡痰涎壅塞较甚之症皆可选用之。


《长沙药解》记载:“矾石(指白矾)……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藏府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所以本品乃消利顽痰饮澼之剂。临床运用可装胶囊内,空腹吞服1克治疗慢性“乙肝”,笔者常选用之,甚效。

 

【远志】

 

远志祛痰解郁,益智安神。


《本草正义》说:“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说:“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即有远志,颇合此意。”

 

【焦山楂】

 

焦山楂消食积,散瘀血,治肉积、癥瘕、痰饮。食积、肉积,都是生痰之源,因此用本品化痰甚好。李时珍说: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块。”(《本草纲目》)本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因此痰瘀相兼之症,用之最宜,但一定要炒焦入药。

 

【炒麦芽】

 

炒麦芽消食、和中、下气。消食和中下气即是治痰之本。《药品化义》说,“大麦芽,炒香开胃,主癥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本草求真》记载:“麦芽,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脾土,故能消导。凡怫郁致成膨膈(按:气机怫郁致成膨膈,多系痰积之候)等症,用之甚妙,人皆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是治肝生痰之妙品。

 

【神曲】

 

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即可化痰。

 

《本草求真》记载:“……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本草正义》记载:“逐痰积,破癥瘕”。《本草经琉》说:“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


但现在市售之所谓“六曲”,往往制作不良,并有煎煮后仍如顽石者,并非如《本草求真》所言,“其性六味为一”,所以笔者对痰积蕴遏于胃肠胸膈之症,常以农家制作之甜酒曲随药吞服,每次0.5克。

 

【郁金】

 

郁金系治气郁、血郁之佳品,故有“郁金”之称,正因为具有良好的解郁作用,解气血之郁,即是治内郁生痰之妙剂,所以《本草汇言》说:“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

 

上述列举的药物,用传统的分类眼光看,有些似乎不属于化痰药,但不要囿于书本,要从实际疗效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药物的类属。


自《神农本草经》到《本草正义》,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中药的主治功用,都不断有所发展和补充,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中药本身的优势。基于中药功效的广泛性和中药成份的复杂性,因此应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观察中药的实际效能,新其用,有所发展,不要泥古,不要仅仅将贝母、胆星、桔梗……等作为化痰药。


《药鉴》“张跋”有言:“用药之难,非顺用之难,逆用之难也。非逆用之难,逆用而与病切合之难也。……故曰: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在人之善学用耳。”此论甚精辟,可资借鉴。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五期,作者/朱曾柏,摘自《新中医》1984年第12期,作者/朱曾柏编辑/青立。校对/杨秀国、何悦。编辑/青立。校对/阿珓、储小彬。转自中医书友会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治疗牙痛、牙龈肿痛的一首经方
姚荷生:小便的诊断意义(图片版)
//////////
【 阅读往期精彩 】

#中医入门合集  #十二经络白话解  #东海医集
#老中医经验  #中医妙方  #验方秘方  #国医大师
#伤寒名医验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四君子汤  #病因赋  #药性赋
#药性歌括400味  #医学三字经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中医连载合集
-END-

小白郎仲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供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等参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