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42

健康   2024-10-20 14:34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42

2019年4月1日

上节课讲到,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为佛道?”维摩诘居士回答:“非道即佛道。”接下来,维摩诘居士问文殊菩萨:“何为如来种?”文殊菩萨回答:“非种为种。”我们以前认为:佛种(成佛之因)就是行持十善法、修十二缘起、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但这里讲烦恼是成佛之因,这是大乘佛教的甚深见解。

表面上看,很多人在行持大乘佛法,实际上却在行持小乘佛法。很多人心目中的佛教,也仅仅是声闻乘佛教,因为他们对大乘佛法缺乏深入的学习、研究,更谈不上修行了。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什么是如来种?”

这是本品要讲的第二个问题。“种”即种子、因缘。

有些人可能以为:在这部经中,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维摩诘居士来回答。实际上,圣者们的究竟密意是一致的,所以此处由维摩诘居士发问、文殊菩萨来回答也是可以的。

以下讲了十几种法,我们平时认为这些都是烦恼法,但此处说均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文殊师利说:“身体(或身见)为如来种。”

有身”有两种含义:

一、“有身”指五蕴和合的身体。声闻乘认为:身体是有漏的,是苦器——盛装痛苦的器皿,不会给众生带来利益,因此需要舍弃。但就像鸠摩罗什大师所说:有身能行诸善。有身体就能行持诸多善法。

二、“有身”指身见,即我执和我所执,也叫萨迦耶见。此处藏文译本中是“身见”。我执和我所执是轮回的根本因,但此处说,这是如来种、成佛之因。如果认识了身见的本性,它就是成佛之因。

无明有爱为种,

无明和有爱为如来种。过去世的烦恼叫做“无明”,现在的烦恼叫做“有爱”。《维摩经义疏》中引用了《大般涅槃经》的教证说:“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生死轮回的根本有两种——无明和爱,此处却说它们是成佛之因。如果认识了无明与爱均为空性、清净的自性,它们就是如来的种子。

贪恚痴为种,

贪心、嗔心、痴心为如来种。

我们平时说贪、嗔、痴为三毒,是烦恼的根本和轮回之因。但此处说,贪、嗔、痴是如来的种子。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做过很多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四颠倒为种,

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为如来种。

我们讲四谛时说,四种颠倒执著属于集谛,是轮回之因。但此处说,四颠倒为如来种。

五盖为种;

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这五盖是如来种。

《俱舍论》等阿毗达磨论典中说,五盖是禅修的障碍。但此处说,五盖是如来种。

六入为种,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如来种。

七识处为种;

七识处为如来种。

七识处包括:欲界人天的心识,色界一禅、二禅、三禅的心识,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心识。

七识处中不包括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和色界第四禅的心识,因为此二心极其细微,无法安立为佛种。《俱舍论》中说,除了这两种心识外,三界所有心识都有分别念和动摇性,可令众生流转轮回。但此处说,这七种心识是如来种子。

八邪法为种,

八种邪法为如来种。

八邪法与八正道相反。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邪法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这里讲,八种邪法为如来之因。

九恼处为种;

九恼处为如来种。

《入行论·安忍品》中讲,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时,他人诋毁我、诋毁我的亲友、赞叹我的敌人,这九种法会使我非常苦恼、不痛快,因此称为九种恼处。这些本来是烦恼、痛苦、造恶业之因,但此处称为如来之因。

十不善道为种。

十不善道为如来种。

十不善道即杀、盗、淫、妄等身语意所造十不善业,这些本来是轮回之因,但此处说为如来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总而言之,六十二种见及一切烦恼都是佛种。

六十二见:外道对于五蕴中的每一蕴各有四种见,观待过去、现在、未来,共有六十见,再加上断见和常见,总共有六十二种[1];或者按照《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的说法,观待过去有十八种见,观待未来有四十四种见,共有六十二种[2]。这里讲,与五蕴或贪嗔痴相关的邪见和烦恼都是佛种。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说法确实难以接受,但这就是如来的究竟密意。《宗镜录》中说:“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中。”如来的法身(即如来藏),住在每个众生的身体中,与众生从未分离;如来的法身,毫无差别地周遍一切众生。因此,业力深重、被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本自具足如来藏的所有功德。

很多修行人认为,贪嗔痴是非常可怕的,对修行有很大障碍,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时就会特别痛苦。但这里讲,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

当然,烦恼所起的作用也要观待所受戒律。如果受的是声闻乘戒律,生起三毒、六毒等烦恼确实有害戒体;如果受的是菩萨乘戒律,被声闻乘视为魔障的烦恼就可以转为菩提道用;如果受的是密乘戒,并认识了心的本性、烦恼的本性,烦恼不仅不会障碍解脱,还会成为解脱的助缘——没有它就无法解脱。

对于烦恼为佛种,有注释解释说:一、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烦恼的本来面目就是佛性,因此烦恼为成佛之因;二、有了烦恼,才会对烦恼生厌烦心,进而希求解脱;三、烦恼是利益众生的助缘,因为自相续有烦恼,我们可以对众生的烦恼痛苦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调伏众生的心,断除他们的烦恼[3]

曰:“何谓也?”

维摩诘居士问:“为什么说烦恼是成佛之因呢?”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菩萨回答:“如果持声闻乘的单空见,就不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对于烦恼为佛种的原因,刚才讲了其他注释的观点,此处文殊菩萨解释说:如果持声闻乘的单空见,连产生烦恼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无法增上求菩提的愿力,无法生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心。可见,烦恼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经常说自己烦恼深重,这说明他们修行特别好。以后如果谁再说:“弟子烦恼深重,弟子烦恼深重!”说明他马上就要成佛了。(众笑)

文殊菩萨的意思是:烦恼深重的人会是修行很好的人,因为没有烦恼就无法成佛、度众生,他们会像阿罗汉一样整天安住于寂静的状态中。如果特别有激情,烦恼很重,生嗔恨心时打架也很厉害,说明他有获得菩提的因缘。

所谓“无为”,小乘承许三种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如果依小乘的见解,安住于无为法的状态,没有烦恼,五蕴也全部消失,处于寂灭状态,就不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同样,我们禅修时,如果一直闭着眼睛,什么都不观,也无法发起菩提心。这有什么过失呢?不发菩提心就无法成就正等觉,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度化众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高原和陆地上不能生长莲花,在低洼湿润的淤泥中才能生长此花。

此处只说“莲花”,而藏文、唐译等几个译本中还讲到了其他几种莲花,如青莲、红莲、白莲、睡莲和香莲。日文译本中说,香莲花是一种有香味的东西。五种莲花都生长在地势低洼的淤泥或水池之中,不可能像格桑花那样长在青藏高原或雪山上。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同样,安住于无为法单空见的人,始终不能生起佛法;只有身处烦恼淤泥的众生,才能生起佛法功德。

就像干旱的陆地上不能生长莲花一样,入于五蕴空的单空见者,也无法生起如来的深广功德。唯有身处贪嗔痴慢疑的烦恼淤泥中,才有机会生起菩萨的种种功德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在修行的某个阶段或层次,烦恼确实是有害的;但有些时候,烦恼会对修行非常有益。这就好比,平时人们都觉得不净粪很脏,没什么用处;但给庄稼施肥时,不净粪就成了非常好的养料。因此,没必要一味排斥烦恼。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说:“譬如粪壤地,出生于甘蔗,倍常而肥盛,菩萨处烦恼,出生一切智,其义亦如是。”这个教证很出名,意思是说:含有粪肥的土壤对甘蔗生长非常有利,菩萨的烦恼也是如此,如果能善加利用,就能出生如来的一切智智。

所以在修道过程中,不是永远要断除烦恼。有些显密修法是与烦恼相结合的,这对解脱非常有利。当然,这种说法在共同乘经论中非常罕见,而《维摩诘经》如是阐述,说明它是显密之桥梁。如果能好好学习此经,对密宗的见解完全可以明白。

总之,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比喻:莲花只能生于淤泥,而不会生长于高原,说明如来法只能从烦恼淤泥中产生。

  • 续佛慧命

作为佛教徒,大家应该有弘扬佛法的大目标和共同发愿。如果只想自己修行,最多给自己的上师打个电话,其余什么都不管,这样的心远远不及其他很多宗教的修行人。

其他宗教的修行人,为了教法的兴盛,不仅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还会出人、出力、出财,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而我们佛教徒呢?很多人平时谈论的就是:“你的上师长得好不好看?对你慈悲吗?”“那次发的甘露丸好大一瓶哦,好不好吃?”“我去印度金刚座时拿了片树叶回来,好漂亮哦!”“某个同学很不好,你不要和他接触!”

大家应该多谈论佛教的发展,比如:我们这里的佛教团体,今年的现状如何,明年如何发展,二三十年乃至一百年后的目标又是什么?我们这一代离开人间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应如何弘扬佛法?

有的佛教徒学佛多年,还不懂佛法,他说:“离开了以前所在的团体,认识了现在的上师,才知道以前真的学错了!”其实,他以前学的也是佛法,何谈学错?但有些人只认识自己的上师,根本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讲经典呢?因为经典中蕴含着很多佛教思想,每个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行持,还要考虑如何让这样的教法百千万年地延续下去。对此,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都要做一些事情。

在这方面,有些居士、出家人做得很不错,对未来的许多方面有长远规划,并在实际做一些事情。无论做得好与坏,都有必要去做。即使做得不太好,也应该感到无怨无悔。世间人为了生存都要付出很多,我们为了弘法利生,有所付出也是值得的。

总之,大家不要每天只关注自己的小烦恼,还要多谈论与弘法利生有关的大事。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又如将种子种在空中终究不会生根发芽,种在含有粪肥的土壤中才能得到滋养、茂盛生长。同样,安住小乘单空的修行人,不可能生起如来的无量功德,而生起须弥山般我见者,犹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获得如来的无量功德。

一般来说,断除萨迦耶见(我见、我所见)才能获得菩提。但此处讲,生起了如须弥山一般的我见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获得正等觉佛果。

《大集经》中说:“菩萨摩诃萨有二种力,一烦恼力,二智慧力,菩萨若无烦恼力者,则不能共诸众生行,亦不能知众生行处,亦当证于声闻缘觉。”菩萨有两种能力:一种是烦恼力,一种是智慧力。若无烦恼力,就不能与众生同行,也不知道众生的行处。所以,要想证得菩提果,就需要借助烦恼力。

刚才讲了,没有烦恼力就无法度众生。如果对贪嗔痴一无所知,就无法了解众生,就像从未贫穷过的人无法体会穷人之苦一样。

以上两个比喻都说明,安住单空、离开烦恼是无法成就的,因此证得菩提需要烦恼力。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所以,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这个教证很有名,大家要记住。此处总结道:所有烦恼都是如来的种子。

有些人拼命想远离烦恼,其实也没有必要。很多人觉得,产生烦恼是很痛苦、很烦的事。但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所说:“如果认识了烦恼的本性,产生一百个念头,就生起了一百个法身智慧。”

想远离烦恼也并不容易。澳大利亚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无论你走到哪里,烦恼都形影不离,它是最好的朋友,想躲也躲不掉……”的确,烦恼随时随处可以出现,产生烦恼时,也没必要逃跑。因为烦恼就像我们佛学院里的恶狗,你越跑它越追;如果你手里拿个东西,站在那里,它就会停下来。同样,生起烦恼时,如果你能安住自心,烦恼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最后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声闻乘看来,烦恼是非常可怕的,但只要认识到它的本性,也没有那么可怕。《华严经》中说:“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如果菩萨不厌烦生死轮回,并行持普贤行,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能损害他,生死轮回中的任何事都会成为助缘。

人生中,有时诸事圆满,有时事事不遂人愿,一切违缘痛苦都源于自私心。如果能认识到自私心的本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能损害你。

有些人经常害怕自己着魔、失毁道心、生起邪见,整天在希望与担忧中忐忑不安、患得患失、作茧自缚、徘徊苦恼。而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虽然也会因为前世的因缘而感受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痛苦,但因为已经认识了烦恼的本体,一切显现对他而言都是无利无害的。这种境界,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就是佛法的究竟内涵。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譬如不入汪洋大海,就无法获得无价的如意宝;不勇敢地入于烦恼大海,也不能获得一切智宝。

这是个很好的比喻。很多人不敢接近烦恼,一产生烦恼就特别害怕、担忧。但就像前面所讲,如果菩萨摩诃萨认识了烦恼的本体,烦恼就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菩萨善戒经》中说:“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菩萨在恒河沙劫示现贪嗔痴烦恼,享受五欲妙乐,也不会破戒、失戒,对获得菩提果位也没有影响。

这些教证与密宗道理无别,我也只敢在这样的场合引用。如果在其他场合讲,就担心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明明烦恼深重,连基本的对治力都没有,还说自己已经开悟了,随意行持贪嗔痴等烦恼行。因此,显宗的某些道理也需要保密。由于今天讲的是“烦恼转为道用”的道理,就不得不引用这方面的教证。

以上以比喻说明了对于烦恼无取无舍的道理,大家好好思考。

·佛教的真义

在佛教融入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后,人们会将佛法与之混同。实际上,佛法与文化并不相同。

文化的外延很广泛,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很多人会认为好的习俗就是佛法。比如生长在藏地的人会认为藏地的一些优良传统是佛法,不好的就不是佛法,这样就将佛法与传统习俗相混淆了。在法律、道德方面也是一样,很多人认为合法、合乎道德的就是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

作为佛教徒,应该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所有人都分不清什么是佛法,什么是文化,在人间流传的佛教教义就会发生改变。因此,长期闻思是很重要的,能让人们清楚佛教的教义究竟是什么。

我经常想:人生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但学习大乘佛法是最有意义的。修经堂、做慈善我也做过一些,不知道有没有功德,我也不贪图功德。但与这些事相比,我还是觉得与大家共同学习大乘佛法最有意义。

在座各位对闻思也比较重视,但我感觉,大家对显宗经典的重视程度不及密法。无论是喇荣的道友,还是其他地方的道友,一提到密法都很积极。也许你们都是密法根基,对密法很有信心;也许你们只是听说密法很高,就以为自己的根基也很高,很相应密法。

不管怎样,在智者看来,《维摩诘经》与密法别无二致;但对愚者而言,听密法时懵懵懂懂的,听《维摩诘经》也是一样。大家以后要善于观察自相续。

慧远大师、智者大师等大德,都在其注释中引用了《涅槃经》的教证:“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一阐提”指恶业深重、断绝善根的人。这个教证是说:大乘佛教所讲的佛性,有些是一阐提有,具善根的人没有,因为烦恼是佛种子;有些是具善根的人有,而一阐提没有;有些是两者都有;有些是两者都没有——具善根者已经证悟,断除了烦恼,因此不具备如来之因。

今天的听众有各种情况,我们多引用一些教证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对佛经有信心;有些人没有信心;有些人既有邪见又有信心;有些人没有邪见也没有信心,早就开悟了,一上课就安住于光明境界——刚上课时睁一下眼睛,之后一直闭着眼睛睡觉,直到念“所南德义……”回向才醒过来——这属于第四种人,也值得赞叹。

以上就是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对话,他们围绕“烦恼即菩提”的道理讲了很多,这些比喻都非常好,大家应好好思维。

对此,声闻乘的代表迦叶尊者如何表态呢?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这时,迦叶尊者感叹道:“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您说得非常好、非常棒!”

本来我们还担心声闻行人难以接受这些法义,但迦叶尊者的确与众不同,很了不起,他对此完全能接受。

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诚如您刚才所说,一切贪嗔痴烦恼都是如来种。可惜我们声闻乘没有能力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声闻入定于寂灭状态,没有烦恼,因此无法发菩提心。

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乃至造了杀父杀母等五无间罪的人,如果值遇大乘善知识,也可以发起菩提心,生起佛法功德。但我们这些声闻行人,发了自我寂灭之心,入于人无我的涅槃,永远无法发起菩提心。

阿阇世王经》中讲:听闻芥子许大乘佛法,也能灭除如须弥山般的重罪。但经中并未说听闻声闻乘佛法有这样的功德。当时,阿阇世王(未生怨王)听闻大乘佛法后,观烦恼自性,立即断除了五无间罪的罪障。

如今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应该特别感恩诸位传承上师,也应该感到非常荣幸。如果没有遇到大乘佛法,何时才能从茫茫苦海中解脱?如果遇到的是声闻乘法,连发菩提心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经常说:“我罪业深重啊!”其实,大乘佛法中有许多殊胜的忏悔法,包括禅修的方法、空性的修法、金刚萨埵的修法等等,依此可以忏除罪障。就像《阿阇世王经》中所说,仅仅听闻密法等特别具有加持力的大乘佛法,短短的几堂课也能迅速遣除罪障。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比如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人,是无法享受色声香味触五妙欲的;同样,已经断除一切烦恼结的声闻行人,永远无法发起获得菩提和利益众生之志。

迦叶尊者讲了一个比喻: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人比喻声闻行人,无法享受色生香味触五欲妙乐比喻无法获得佛果。

那天讲考时,有位道友将色声香味触形容得绘声绘色。自己发挥一点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

无所复益”,在藏文译本中是“没有能力”。声闻行人没有利益众生的志向,只有看破红尘的心态。

有些道友虽然不是声闻行人,也和声闻行人差不多。他们总是觉得别人都很讨厌,于是不想接触任何人,只是自己念“嗡玛尼巴美吽”,这不是菩萨的行为。作为菩萨乘修行人,接触任何人都很欢喜,也愿意与很多人结下善缘。

所以,无论出家人还是居士,都要观察自己:是否一心追求自我寂灭?如果是,就是声闻行人。有些人一接触人就无法控制烦恼,只想一个人待着——只要还没得自闭症,还算活得下去。这些人合群的能力比较弱,越学越不愿意接触人。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

所以,文殊师利!凡夫人都能生起报佛恩之心,声闻乘却没有这样的心。

声闻乘只能安住于寂灭的境界,无法生起报佛恩之心。

返复”,在藏文和唐译[4]中都译为“报恩”。刚才讲了,我们能值遇大乘佛法真的十分荣幸,要对佛陀和上师有感恩之心。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

为什么呢?具有大乘种姓的凡夫人,听闻佛法后便能发起无上道心,并将佛法弘扬下去,使三宝种姓不断绝于世。

以后,各个地方的佛教徒要有一些联系。在世间,同一个学校毕业的都会组织校友会,像哈佛校友会、北京大学校友会等,就连我们那个小小的师范院校,同学们毕业之后都有联系。可是我们佛教徒,一起学习了那么多年,最后走了就走了——每个人拿着书本,愁眉苦脸地离开了,后来不知道是死是活。

现在很多佛教徒越来越封闭,连世间人的团结和凝聚力都没有,这样不是很好。为了不断三宝种姓、报答佛陀恩德、发无上道心,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立即组织什么或做什么,只是说在弘扬佛法方面要有凝聚力。

世间人也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捆筷子就不易折断。作为佛教徒,也应该团结起来,无论何时何处,都没必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认为“这是我的上师、我的教派、我的班级……”,上师与上师之间“打仗”,弟子与弟子之间拉帮结派,不仅没有必要,而且非常可笑。

大家如果真有能力,应该团结起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是很有必要的。不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佛教徒,都不要过于狭隘地围着自己的小圈子打转。当然,组建一些小的群体也有必要,否则大家飘落何处都无从得知。

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即使声闻乘行人终身听闻佛法,听闻十力、四无畏等佛果功德,也永远不能发起菩提心。

声闻乘与大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维摩经义记》中说:“声闻乐寂无苦可厌,不能随有悲念众生,故不能发。”声闻乘行者非常喜欢寂灭,没有痛苦可以令其生厌离,因此不能发起大悲心、菩提心。希望大家了解轮回之苦,不要像声闻一样耽著寂灭。

与遭受苦难的人相处,会令我们有真切的感触。去年,我本想闭关一两个月,但正当佛学院闭关时,我去了非洲。在那里,我修了15天的大悲心,感觉比闭关3个月的效果还好,所以并不觉得可惜。不知你们闭关修得如何?

作为佛教徒,应敢于担当、敢于接触众生、利益众生。不要总有各种担忧:担心身体不好,担心别人不高兴……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一切有漏法、一切美好都如梦幻泡影,唯有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才是生生世世对自他最有意义的事。

大家在听闻如此殊胜、极具加持的佛经时,自己也要发心、发愿。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每个人的菩提心都会为世界增添一份爱。这样的爱,会为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