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36

健康   2024-10-17 16:31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36

2018年12月3日

现在正在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慈无量心包括缘真如、缘法、缘众生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缘众生的慈心。

在大乘佛教中,缘众生的慈心是指愿众生获得快乐、行持善法、消除执著、证悟空性等,包含很多内容。这部经中所讲的慈心,与其他一些经论所讲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可以将慈心理解为对众生无私的爱或同情心,有些译本中就是这样翻译的。

  • 过度慈爱

慈心也体现在对众生的关爱上,但有些人没有把握好慈爱的尺度,而且自己并未察觉。尤其是,很多父母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于是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一直在旁边喋喋不休,管得非常严。有些子女已经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了,父母还在管,做子女的就会很烦,不得不离开父母,否则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可能会越来越差。

父母关心子女是对的,但也要适度。藏传佛教中讲:子女16岁之前,父母可以给予关爱、严格管教;但子女16岁以后,父母就要给予自由空间。这样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毕竟子女已经成年,有了自觉性,如果父母还是管得很严,就未免过于慈爱了。

同样,对伴侣、恋人的爱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对另一半特别爱、特别关心,对方一离开自己的视线,自己就特别伤心,久而久之对方会觉得失去了自由,双方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对于家人和亲友,我们该关心时要关心,尤其在重大的事情上,及时给予帮助是很重要的;但在小事上,就不要一直管束了。藏地有句俗话:“我不是懵懂的婴儿,也不是得了痴呆症的老年人,没必要时刻关注我。”这说明,把握爱的分寸很重要。

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爱见过重,有可能自认为是在关心别人,但在别人看来,却是一种束缚和压力。我们最好不要让爱成为约束,有智慧、有良心的人,也不会因为你不关注他就远离你的。

下面讲与六波罗蜜多相关的慈心。这些内容都是缘众生的,比较重要,我会讲得稍微详细一些。《大乘经庄严论》对六度也讲得相当细致,而本经的宣说方式有所不同。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菩萨对众生行法布施之慈心,因为菩萨的法布施没有任何吝啬与保留。

这里讲布施时,是以法布施为主。菩萨行持法布施时,毫无吝啬和保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告诉众生。

无遗惜”,梵文是“阿察Ra雅”,意为老师、上师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与之相反即是吝啬,唐译中以“师捲”[1]来形容这种心态。

现在,很多老师不会将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学生,怕学生超过自己。而在大乘佛教中,真正有菩提心的上师在宣讲佛法时是毫无吝啬的。

世间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比如一个工匠,如果将自己的技术向徒弟倾囊相授,那年轻力壮而又智慧敏锐的徒弟就会很快掌握要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超越师父,最后人们就都来找他干活了。学医、学画画等也是这样,很多老师是有所保留的,他们根据学生所交学费传授一点点东西,生怕学生超越他,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在这方面,大乘佛法与世间法完全不同,只要对所化众生有利,上师不会有丝毫保留。

  • 法施无尽

为什么说法布施在一切布施中最为重要呢?因为法布施真正能调化无量众生。《大智度论》中说:“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可见,财布施与法布施有很大差别。《大般涅槃经》中也讲:“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法施无尽多所利益。”财布施会穷尽,法布施的因缘不会穷尽,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因此,为他人宣讲少许法理也非常有意义。

  • 广义的法布施

传授世间法,也属于法布施,比如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以前有些老师问我:“我应该出家还是应该当老师?”我一直回答:“你先当老师,以后再考虑出家。”但有些人实在无法阻挡,还是出家了。不过也很好,出家的功德也很大。

  • 法施功德无量

当老师确实是很有意义的,即使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学习、走入邪道,甚至诽谤你,令你非常烦恼、伤心,你也有很大的功德。就像《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所说:法师若以清净心做法布施,即使听者行为恶劣、中断闻法、不认真听闻,甚至诋毁法师,这位法师还是有很大的功德。

《本事经》中说:“于诸惠施中,法施为最胜,净心演正法,诸佛所称誉。”在所有的布施当中,法布施是最殊胜的;以清净心演说佛法者,诸佛菩萨时时赞叹、护佑。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我们前几天讲《孝经》时所说,心善者命运自然善妙,心恶者则前途黑暗。

  • 佛法无隔阂

作为菩萨,一方面应毫无保留地为有缘众生开示取舍之道;另一方面,在宣说佛法时,应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及不同类别的众生,乃至旁生以上都可以接受佛法。

大乘佛法如虚空般广阔无边,但在有些人眼中可能也会变成有形有量的。因为有些佛教徒心胸非常狭隘,只能接受极小范围内的佛法,除此之外都不接受,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今天听课的法友,可能来自汉传佛教的净土宗、禅宗等八大宗派,也可能属于藏传佛教的宁玛、萨迦、格鲁、觉囊等八大教派。不管是哪个教派的,我都欢迎,因为藏传佛教的教义本身并无隔阂。但在现实中,执著自宗的人也会制造很多分歧,排斥其他教派。

我对闻法者是比较包容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来听法,哪怕是没有信仰的人,我也很欢迎。而且,我不会给听法者提什么要求,只要你想听,我就无条件地为你讲。

但很多上师可能不是这样。在印度等地,藏传佛教有些教派互相排斥得比较厉害。在藏地的拉萨、青海、康区等地,一些寺院的大德在显现上也不接受其他教派,更不会予以赞叹。如果自己的弟子学了其他教派,他们会明显地显现忿怒相。这几年,有些寺院的住持还说:“我们管辖区域的老百姓,只能由我们教派的人传法,其他教派的人都不能进入。”也就是说,其他教派的格西、堪布等未经他们同意,就不能给其寺院附近的老百姓传法。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且,他们这种规定和限制,只是针对佛教徒。对周围的屠宰场、妓院等非法场所,以及外道肆无忌惮的活动,他们从不干涉——没有能力管,也不想管。

对于这些,有些人并不了解,他们觉得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是一样的,也许并不是。有些人从不转发微博、微信中其他宗派的教言,只转发自己传承的内容。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上师,就有什么样的弟子。我们受上师如意宝等传承上师的影响,不排斥佛教的任何宗派,而且经常引用藏传、汉传、南传佛教祖师大德的教言。有机缘时,还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

在这方面,如果自己的心态比较开放,就不会感到拘束、痛苦。我去西方、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时,看到个别中心、个别传承的佛教徒非常拘束。汉传佛教的个别宗派里也有这种情况,现在可能好一些了。以前,一些学净土宗的人除了本传上师的教言和几部经典以外,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关心;部分学禅宗的人也是如此。对于这些现象,我一直比较关注。

我熟悉的一些人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对自己的上师有种个人崇拜。有些上师、格西或堪布,在传法过程中从不引用其他教派的教证,也从不转发其他教派的教言。他们也许是得到了本传承的不共加持,于是专门依止一位上师、一个宗派、一座寺院,专修某一种法,就像天天吃一种菜一样——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合理。不管怎样,我觉得不同教派的佛教徒没必要特别狭隘地自我拘束。

刚才的经文中说“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这是很重要的,按照佛教的教义,只要是众生,我们就可以为其传授佛法,没有必要特别排斥。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何种心量和视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刚来喇荣时,对其他宗教的教言有点排斥。但后来,我去了一些地方,包括不同的宗教场所,也见了很多人,就深深地感觉到: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在地球上的所有宗教当中,都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内部还要互相排斥、制造分歧,实在非常不值得!

另外,有些上师非常执著自己的弟子,经常担心他们跑了,为此痛苦、伤心、生嗔恨心,这完全没有必要。如果弟子在弘法利生方面有特殊因缘,你可以对他比较重视。但总的来讲,弟子对上师生贪心、嗔恨心是不合理的,上师因执著弟子而生烦恼也不合理。

总之,作为大乘佛教徒,一方面应该对所有佛法有信心,另一方面应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讲:不应将所有佛法混为一谈,要将与自己最有缘分的宗派作为终生修行之所依。比如,我是南传佛教修行人的话,我就终生修持本派佛法,但这不妨碍我去学习其他教派、其他大德的教言;有必要时,我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这些道理。

今年,我每天在微博上发一个教言,摘自不同的经典或论典,有印度的,也有藏地不同教派的。有些执著自宗的人,在转发这些教言时,会将其他教派上师的名字删掉。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也看得出来,有可能是他师父的原因,有可能是其宗派内部的原因。

我们毕竟是佛教徒,还是不要有宗派上的偏执,不然根本无法做真正的法布施。大乘的法布施是无有偏执的,就像《说无垢称经》所说:“修法施慈离师捲故。”作为老师,不应把知识紧紧攥在手里——“捲”这个字比较贴切,藏文和英文中都没有这么合适的词。我们以后做法布施的时候,也不要吝啬,不要有所保留。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菩萨行持戒之慈心,因其教化毁坏戒律的众生。

与六波罗蜜多相关的慈心都涉及众生。在布施方面,要对众生做无有吝啬的法布施。在持戒方面,自己首先要守持清净戒律,不然就无法教化众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教化其他众生守持清净戒律。

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对于业力特别深重的人来说,不毁坏戒律是非常困难的。《大庄严论经》中说:“见谛能持戒,斯事未为难,凡夫不毁禁,此乃名希有。”得地菩萨守戒并不困难,而凡夫人若能守持清净戒律,做到纤尘不染,则非常稀有难得。因为凡夫尚未毁坏贪嗔痴的烦恼种子,遇到悦意或不悦意的对境时会产生非理作意,引发贪嗔之心而毁坏戒律。所以说,凡夫很难守戒、很容易毁戒;菩萨则不然,他们不仅自己不会毁坏戒律,还会教化众生守持戒律。

当然,有些人在显现上是凡夫,也能守持清净戒律,并以此度化众生。《众经撰杂譬喻经》中讲,佛陀涅槃后一百年,有国王经常用牛、羊、猪、鸡等动物的血肉祭祀天神。这些动物由厨士宰杀,其中一位优婆塞说:“我持佛戒,不能杀生。”厨监很生气,就向国王告状,想治他的罪。

国王对优婆塞说:“你故意违犯王法,我要杀了你。”优婆塞说:“我是佛弟子,受持了五戒,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违背佛教而杀生。如果我服从王法而杀生,死后会堕入地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获得人身后,也会常常短命。如果我严持戒律而被国王处死,来世会转生天界,享受无量福德。所以,我宁可死去也不会违犯戒律。”

国王说:“我给你七天时间,七天后会派大象将你踩死。如果你到时候不会死,我就相信你说的话。”

七天后,国王派来五百头野象。那位居士很了不起,他将自己的身体变为佛身,五根手指化为五座山,山间出现五头狮子。大象一看到狮子,纷纷惊慌地匍匐在地。

国王见此情景,觉得这位优婆塞确实很了不起,对佛法生起了很大信心。他废除了杀生祭祀,依止这位居士学修佛法,还请他做国师,让他弘扬佛法[2]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也启发我们:如果已经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律,就要好好守持。一方面,这些戒律符合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受持戒律是非常难得的机缘。《别解脱经》中说:获人身难得,出家更为难得,出家后受持圆满、清净的戒律更加难得[3]。以前,嘎多堪布给我们授戒时经常念这个偈颂,方便的时候我也发在微博上。以菩提心摄持去守持清净戒律,并以此教化众生,的确非常难得。即使没有教化众生的机缘,自己终生守持优婆塞或优婆夷的戒律也很好。就像《别解脱经》所讲,在芸芸众生当中,真正有机会出家的人是很少的;即使出了家,能善始善终的人也不是很多;在此基础上,能圆满守持戒律的人就更稀有了。因此,大家应以难得之心守持戒律。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菩萨行持忍辱之慈心,因为菩萨会护持自他的心。

彼”指其他众生。菩萨要维护众生的心,不对他人生嗔、不辱骂他人;也要护自己的心,如果没有好好保护自心,想护别人的心也很困难。

《入行论》中说:“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生嗔恨心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别人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二是他人阻挠自己做喜欢的事。由此滋长嗔恨心,将善根全部摧毁,非常可惜。了解这一点后,我们就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我觉得这个教证还是很好的。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菩萨行持精进之慈,因为菩萨要荷负众生。

这里并没有说,天天磕头、天天念经是精进。而是说荷担如来家业,挑起众生之重担,时刻心系众生,为众生做事,才是菩萨的精进。反之,对众生毫不关心就并非精进。

所以,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要说天天睡懒觉、散乱,就连走路缓慢都显得不庄严。《大乘经庄严论》中讲:“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头上荷担着有情重担的菩萨(印度人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走路),缓缓行走是有失庄严的;为使自他从轮回和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应当百般精进。因此,如果没有为众生而发起精进,就不算是在修行。所谓大乘佛教徒的精进,就是精勤地饶益众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做的,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如果散乱时能以这个教证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缓慢,应该多做一点事情,累一点也没事!”这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

其实,整天无所事事会很心烦的。有些道友经常心烦,这说明他们没有什么事情做。一般来讲,得抑郁症、心情不好的人是没什么利他心的。如果有利他心,整天为利益众生而忙碌,就不会那么心烦了。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菩萨行持禅定之慈心,不会耽著明、乐、无念的禅味。

感受过禅味的人很喜欢打坐,因为安住于光明、空性或大乐当中是非常舒服的。而修持大乘禅定的菩萨不会一直耽著禅味,一定会出来度化众生。

堪布阿琼的自传中说,有一次,华智仁波切让弟子们发愿,很多弟子都发愿闭关和禅修,上师显得特别不高兴。后来纽西龙多等弟子发愿弘扬佛法,华智仁波切就显得很开心。

的确,如果上师是一位有利他心的大菩萨,而弟子却都入了灭尽定,他们就无法与上师相应。《大圆满前行》中说,弟子要成为上师的小擦擦[4]。作为弟子,相续中至少要有上师灌模中的部分花纹吧?如果上师很有利他心,弟子却很自私,师徒之间是无法相应的。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菩萨行持智慧之慈心,因为他们利益众生时,不会有不知时的情形。

如何度化众生,在何时度化,菩萨全都清清楚楚,既不会错过缘起,也不会在时机未成熟时就做。《四百论》中说:“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佛陀完全知道一件事该不该做,一句话该不该说。

这里讲,菩萨在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时机与分寸都掌握得很好。

以上讲了与六波罗蜜多相关的慈心。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菩萨行持方便之慈心,因其可以善巧示现一切。

声闻行人度化众生时,有时并不是很善巧。而大乘佛子具有各种善巧方便,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形象。比如,在傲慢心强的人面前显现忿怒相,在贪欲心或嗔恨心强的人面前显现与之相应的身相。以善巧方便示现各种形象度化众生,这也是一种慈心。

唐译中还有愿、力、智、神通等五个方面的慈心,藏文和梵文本中都没有。关于这五种慈心,唐译中说:“修妙愿慈无量大愿所引发故;修大力慈能办一切广大事故;修若那慈了知一切法性相故;修神通慈不坏一切法性相故;修摄事慈方便摄益诸有情故。”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菩萨行持无任何隐藏之慈心,因其直心清净之故。

菩萨没有什么要隐藏的,他们的心非常质直、清净。当然,在利益众生过程中,菩萨也不乏善巧方便。其实,不隐藏任何事也是一种极端。在西方,人们稍微说一点不符合实际的话,就被认为是欺骗。而按照大乘佛教思想,在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适当的隐瞒和隐藏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直心并不是指把所有事情都直言相告。如果面对的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医生将病情直接告诉他的话,他可能很快就会死去;如果考虑到他的承受力而暂时隐瞒,只告诉家属,病人就会以比较轻松的心态接受治疗,身体也可能慢慢好转。

很多西方人认为:与人交往时绝不能骗人,一定要直接。其实这也不太合理。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国家机密,但别人询问相关信息时他是不会说的,有时还会说一些方便妄语来应对。

总之,这里讲的直心,是指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不以狡诈、自私的心欺骗众生,而以正直、清净之心真诚以待,这也是无隐之慈。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菩萨行持深心之慈,无杂染行之故。

这句经文有两种解释方法:一、菩萨对众生的慈心、爱心特别深切,因其没有自私自利之杂染心故;二、菩萨具有深入缘起的空性智慧,因为这样的慈心无有二边之杂染。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菩萨行持无谄诳之慈心,因其不虚假之故。

菩萨的慈心不杂欺诳、谄曲或狡诈,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欺骗众生。

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是带有虚假成分的。比如在新闻报道方面,媒体会站在各自立场而发表不同言论;在广告宣传方面,商家对产品的介绍也不一定符合实际;包括有些佛教徒对自己上师的赞叹,可能也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全知麦彭仁波切等大德说过,即使是赞叹自己的上师,也不能使用狡诈的语言。

这是一个商业时代,有些人由于实在赚不到钱,就以各种欺骗手段来牟利,这样的行为已经渗透到医疗等很多领域。以非法手段牟利的人,不仅今生会受到法律惩罚,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

《法苑珠林》中说,有些众生死后堕入地狱,身体当中常有热铁针入出。现在有些医生欺骗病人,本来不需要扎针,他却用很粗的针给病人扎针或针灸。以前我做过小针刀手术,特别特别痛,而且没有使用麻药,眼泪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但也只能忍着。

有些人以说法的方式欺骗众生,死后也会感受地狱的果报。舍利弗尊者曾在地狱中看到,有些众生的舌头特别大,其上还有很多人在耕耘。因为这些众生在世时,曾以狡诈的语言传播邪法,令很多人趋入邪道。

现在有些人得了口腔癌,舌头全部糜烂了,这也与前世业力有关。他们可能已经在地狱、饿鬼道中感受过痛苦,这一世转生为人还要承受余报。那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得了舌癌,身体其他部位还是健康的,但嘴部已经全部没有了。他多年无法进食,只能通过胃管输送食物来维持生命。众生业力的确不可思议,我们也不得不好好思维。

在身心自在的时候,大家尽量不要做欺骗、杀生等违背因果之事。其实,因果规律并非佛教独创,而是整个世间的规律。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苦乐,这是现量可见的,其背后就是丝毫不爽的因果律在起作用。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行持安乐之慈心,他们令众生获得佛果之安乐故。

菩萨可以令众生逐渐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最终获得佛果的安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菩萨的慈心就是这样的。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文殊菩萨又问:“什么是菩萨的悲心?”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维摩诘居士回答:“菩萨将身口意所作一切功德都回向众生,令其暂时获得快乐,究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此处对于悲心的解释,与其他一些大乘经论有所不同。《六祖坛经》中也是如此,有些名词的含义与惯常用法并不相同。可见,在不同的经论当中,同一个名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何谓为喜?”

什么是菩萨的喜心?”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维摩诘居士回答:“只要对众生有所饶益,就会非常欢喜,无怨无悔。”

此处的喜心也与众生相关:菩萨只要能饶益众生就会非常欢喜,哪怕自己粉身碎骨、家破人亡也不后悔。

在求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历经苦行、遭受损失都无所谓。有些佛教徒求法心切,在生活、工作上都有所牺牲,但他们毫无怨言,也无任何后悔,这也是一种喜心。

何谓为舍?”

什么是菩萨的舍心?”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维摩诘居士回答:“为众生赐予福祉及护佑,但不期望任何回报。”

菩萨帮助众生是不求回报的。而有些道友就不是这样,他们经常说:“某人刚来的时候,我对他特别好,他缺吃少穿我都帮他。可是最近啊,他当堪布喽,不理我啦!”旁边的人马上说:“对对对,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你说的是谁呀?来,我们喝个咖啡,聊一聊……”——讲别人的过失多舒服啊!

作为凡夫人,只要付出就希求回报。其实这是一种交易,并非无条件的利益众生。《文殊师利问经》中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太阳和月亮以光芒照耀大地上的花朵,但从未想过要得到回报;同样,诸佛菩萨利益众生,也从不希求任何回报。

以上讲了利根菩萨、得地以上的菩萨,如何缘众生修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对于慈心,从缘真如、缘法、缘众生三个方面做了宣说,悲心、喜心和舍心也可依此类推。

下面以十二个问答,对初学菩萨进行教诫。

第一问: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文殊菩萨又问:“生死轮回非常可怕,菩萨应当依靠什么来面对?”

前面讲了,菩萨应该度化众生,那么菩萨自己应如何面对可怕的生死呢?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维摩诘居士回答:“面对可怕的轮回,菩萨应当依靠佛的功德之力。”

无论菩萨还是凡夫,都需要他力加持,这很重要。“生死”代表轮回。面对轮回中的生老病死等痛苦,菩萨要依靠佛功德的加持。

最近我在翻译《杂阿含经》,其中讲道:“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果对色法没有了知、通达、断除、离欲,就无法超越轮回中的生老病死之畏惧;如果对色法了知、通达、断除、离欲,心就会获得解脱,一旦心获得解脱,就能超越生、老、病、死之畏惧。受、想、行、识依此类推。

按照声闻乘观点,要想从生、老、病、死的畏惧中获得解脱,就要证悟五蕴为空性,断除对五蕴的贪执,由此超越轮回。

而菩萨乘认为,依靠自力面对生死之苦有一定的困难,还是要依靠如来功德的加持。

第二问: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文殊菩萨又问:“那菩萨应该如何依止如来功德之力呢?”

如来的功德不可思议,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身体、语言和智慧方面的功德无量无边,菩萨应该如何依止呢?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维摩诘居士回答:“菩萨若想依靠如来的功德力、获得加持,就要救度一切众生。”

经常祈祷如来,是获得保佑和加持的一种方式。但若想真正与如来相应,就一定要度众生,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如来心系众生,如果我们尽心尽力地救度众生,如来肯定会很欢喜的。反之,如果经常害众生、讨厌众生、嗔恨众生,同时又求佛保佑,那就完全无法与佛相应了。

以前有些盗贼,去偷东西之前经常求佛保佑自己成功。南方很多渔夫也会在出海之前,去观音庙烧香拜佛。这些杀生、偷盗的行为都与如来教法完全相违。

若想获得如来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就要去利益众生。因为他们心里想的,唯一就是利益众生。哪怕我们只生起一刹那利他心,为众生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与佛陀和传承上师相应。但若损害如来教法、伤害众生,则完全无法与之相应。听说藏地有些比较愚痴的人,把牦牛装在货车上运往屠宰场,他自己坐在车上转转经轮,还拿着念珠念咒——他正在做害众生的事,拿多少个转经轮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所以大家要懂得,到底如何才能与佛陀、上师相应。《胜道宝鬘论》中说:“恭敬心、信解心持之以恒的行者,住在上师前很好,不住在上师前也很好。”有些人就觉得:“那我现在可以离开了,没问题了!”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恭敬心。其实有些人心里是很傲慢的,只是表面上比较恭敬而已。真正的恭敬上师,就是去利益众生,由此也能获得上师的加持。

  • 锤炼善心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对弟子仲敦巴说:“我的手很痛,你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仲敦巴尊者的确非常善良,他经常去利益众生。

在有些道场中,佛教徒经常勾心斗角、相互排斥,可能杀害对方都不会眨眼,这种心行已经完全违背了诸佛和上师们的意趣,也违背了大乘佛法的教义。《观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诸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对众生大慈大悲,不是对自己大慈大悲。

有些人度众生的心还不是很自然,称不上是无伪的菩提心。但心是可以训练的。就像运动员训练身体一样,经过千百万次的训练,身体会变得非常柔软。心经过千百万次的训练,不断地利益众生,将度化众生作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久而久之也会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生起了这样的心,离成佛也就不远了。因此《入行论》中说,求佛果和利益众生无有丝毫差别。

这个教言很好,大家每天听课时,至少要记住一两句重要的话,这很有意义。以前我学习时,都会将重点词句、教证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还会摘抄一些重要的句子。其实这是闻思应有的态度。每天积累一点点,学完一部法就会有很大收获。当然,如果你能记住全部内容,就像得了不忘陀罗尼的阿罗汉一样,那你不做标记、不记笔记都可以。不管怎样,大家以后要好好利益众生,这是最重要的。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