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41

健康   2024-10-20 14:34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41

2019年3月26日

【课前开示】

讲课之前先跟大家说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周四开始讲《善生经》,有英语和日语的同步翻译。总共讲七八堂课,现在还不完全确定。

《善生经》主要是讲,按照佛教观点,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夫妻、上下级等各种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现在很多人,包括佛教徒,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按理来讲,佛教徒通过闻思修行大乘佛法,应该对轮回生起了出离心,具有无伪的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人只是理论上讲得非常美好,生活中不一定能运用。这一点,大家自己也应该清楚。当然,我相信大家接受了大乘佛教的伟大思想以后,很多方面做得不错,但可能还有所欠缺。

总之,做人很重要,我们有必要去学习所谓人间佛教或生活佛教的理念。

《善生经》在全世界备受重视,被翻译成了好几种语言,光汉语方面,就有安世高等大德翻译的几种译本。我们这次也会给大家提供相关资料。

《善生经》只有短短几堂课,有兴趣的人可以听一下。听了这部经以后,你会明白佛教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现在如此,今后亦然。因为在任何环境当中,人们都离不开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生活中就会平添很多痛苦。所以,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

我没有《善生经》的传承,如果有人想:“堪布自己也没有传承,他看看书就给我们讲了,那我也自己看书吧。”这也完全可以,但课前课后的念诵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件事,希望大家能圆满前后念诵。

除了极少数来朝山、旅游,顺便听听课的人行为有点不如法以外,现场大多数道友的念诵还是很如法的。但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听课的人不一定很如法,有些人是穿着不如法,有些人是行为不如法。

希望大家重视听课,不管是我的课,还是其他的课。每天晚上都是7:30开始念诵,大家最好提前两三分钟就准备好,可以在佛前供水、供香、磕三个头。正式听课时,威仪要庄严,不能靠着、躺着,或边吃东西边听。

有些人边跟朋友聊天,边用耳机听课;有些人一边炒菜,一边放着收音机听课;有些人一只耳朵听课,一只耳朵听流行歌。这样听佛法,可能有点困难。如果认真对待闻法,所获得的功德是很大的。

古人对待佛法非常恭敬,抄经前会沐浴更衣,听法时也很专注。藏地很多修行人,对待闭关修行等也非常认真。

很多人听世间课是非常认真的。比如听7000块一年的外教课,心里会算得清清楚楚,一堂课学费是多少,听课前还要告诉家人:这两个小时不要打扰我,我要听课。家人也会同意的。而对于佛法课,很多人就没有那么重视了,这样所获得的功德和加持也是仅此而已。当然,有些人还是非常如法的,自始至终都很重视听课。

我们每天的念诵总共40分钟左右——课前半小时,课后念《普贤行愿品》10分钟,最多13分钟。念诵时还要一直使用转经轮,功德非常大。这些都是我再三考虑后才决定的,希望大家好好完成。

我每天尽量不耽误大家时间,7:30开始念诵,9:15讲完课,9:30之前回向结束。除非哪一天实在是特别激动,发挥得很广,可能会超出10分钟,那样我也很着急。有时候前面讲得比较广,后面就讲得比较略,从我的一些讲记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全知果仁巴大师造的中观、因明、般若等论典,也是前面特别广,引用很多教证、理证,后面就特别略。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为了尊重大家的时间,还是要尽量按时结束。在这有限的时间当中,希望大家能认真谛听、圆满念诵。

有些人晚上要上班,实在无法完成前后念诵,那也不妨把听法当做一天当中很重要的事情。

有时候,仪式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仪式感,听课时自然会有更多领悟。当你心情烦乱时,如果好好听一堂佛法课,心里的很多障碍就会遣除,这是僧众、佛菩萨和经论的加持,的确不可思议。

《佛道品》非常重要,我每天讲的经文会少一些,因为我会多引用一些公案和教理,讲得广一点。如果只是字面上过一下,就无法深入经义。所以,我首先会很认真地思考,再给大家阐述我对经文的理解。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经文的字面意思,还要参考僧肇大师、窥基大师、慧远大师等高僧大德的注释,并认真思考、分析、探讨,而不是听一遍了事。

在这么复杂的世界,我们有福报、有缘分闻思这样的大乘佛法,了解其甚深密意,确实是千载难逢、极其难得的机缘。

前面已经对比了凡夫行与圣者行,接下来讲生死行与涅槃行之间的对比。

  • 随生死行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菩萨示现为贫穷者,实际却如手中有如意宝一样,功德无穷无尽。

有些菩萨看起来非常贫穷、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其实他们的财富无穷无尽,就像手中有如意宝一样,获得财富轻而易举。

有些人穿的也不好,脸色也不好,特别像很贫穷的人。以前,藏地比较穷,人们经常根据别人的脸色推测他的家境。每到春天,牧民们都乏少食物,脸色自然会比较差。父母就经常告诉孩子:“出门前要在脸上敷一点酥油,不然看起来很穷。”于是,我们就把一小块酥油放在茶里融化,再涂在脸上,马上就变得红光满面了,好像很有福报的样子。可见,光从外表是看不出一个人有没有福报的。

据说,出资建造斯坦福大学的是一对夫妇,他们的儿子在哈佛大学读书,但刚读一年就不幸去世。他们找到哈佛大学的校长,说想在那里修建一座建筑,纪念自己的儿子。校长看他们穿着普通,应该没有这个能力,态度就不是很好。后来,这对夫妇去了加州,在那建了斯坦福大学。

世间人往往看不出谁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更看不出有些贫穷者是菩萨的示现。实际上,很多没钱的人喜欢装成很有钱的样子,而很多有钱人又会穿得破破烂烂。还有一些暴发户,脖子上戴着金项链,几个手指上戴满了金戒指。有些藏地人还会戴特别大的金嘎乌盒,头上戴着金佛像,满口金牙。以前有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农民到城市赚到钱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就把自己的牙齿全部拔掉换成了金牙。

我读中学时,藏地特别流行黄铜做的金牙套。大概初一、初二的时候,我也安了一个,好像是一块五或三块钱。出家以后,我还戴着它,因为自己也拿不下来。去印度时,可能有人看不惯我戴金牙,回到成都,他就向法王告状了,说我的金牙很难看。有一次,法王对我说:“你作为一个出家人,是不是安了金牙?我看得不是很清楚。”我说:“我以前就有。”后来我很害怕,就跑到医院的牙科把它拿下来了。

当时,很多人之所以戴金牙,无非是希望自己看起来很有福报罢了。但究竟有没有福报,自己是清楚的。

总之,世间的贫穷者可能会装得很富有,富有者也会装得很贫穷,那菩萨有各种示现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以后看到乞丐等可怜人时,不要轻视他们,因为他们也许是菩萨的化现。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菩萨示现为诸根不具的人,其实他们具足种种相好庄严。

刑残的“刑”,可能通形象的“形”。“刑残”意为诸根残缺,比如聋、哑等情况。有些人看起来是盲人或手足残缺,实际上却是非常有福报的佛菩萨。

经典中说,有一位菩萨,出生时是一个肉球,父母就把他丢弃了。后来他又变成一个三头、八脚、八手的怪物,父母觉得有这样的孩子很耻辱。最后,他以各种方法令父母趋入了解脱道。

可见,长相不庄严、六根不具的残疾人不一定是下劣众生。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只是表象,背后的真相是无法用肉眼见到,也无法用分别心揣测的。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菩萨示现为非常下贱的人,实际上他们生于佛种姓中,具足种种功德。

所谓身份下贱的人,是指妓女、屠夫等种姓低劣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上师都不是种姓高贵者,他们生活环境也比较特殊。

印度对种姓、阶级划分得非常分明,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在大学里,高贵种姓的学生不会与低贱种姓的学生交谈、来往。在亚洲其他国家,人们对仆人等身份较低的人有一些蔑视,但不是那么明显。

种姓歧视是不合理的。很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会显现为身份非常低劣的人。《大圆满前行》中引用智悲光尊者《功德藏》的教证说:“何行皆莫起邪见,印度多数自在者,现贱屠夫恶人相,乃至极其低劣身。”不要对任何行为起邪见,因为印度大多数身心自在的瑜伽士、大成就者、智者,如萨绕哈巴、夏巴绕等,都出生在屠夫、妓女等低贱种姓家族。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人物。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高贵种姓。所以,我们不能以种姓、身份、相貌等轻视、诋毁别人。

南怀瑾先生讲,他的一位皈依师被称为“活罗汉”,相貌不是很庄严,眼睛非常大,鼻子很小,嘴巴长到两腮,眉毛只有一点点。他常年穿一件衣服,从不洗澡,但他的房子周围却散发着一种清香。他的身上有好多虱子,如果你看到他无缘无故动了一下,说明虱子正在咬他。有一次,一个道友看见虱子在他的衣服外面云游,就把它抓住了。和尚马上把虱子抢过来,放回了衣服里。

他曾用两年时间,三步一拜从四川到了五台山。到了山脚下,他走错了路,本应从前门进,他却从后山爬了上去。他到五台山的前一天,山顶上一位和尚做了个梦,梦见有人告诉他:明天会有一位真正的阿罗汉来到你们寺院,你们应以最隆重的方式迎接他。第二天,住持就让大家穿好袈裟排着队迎接。后来,确实来了这样一个和尚,但他死活不承认自己是阿罗汉。不管怎样,后来人们都说他是一位阿罗汉。

最初,他住在成都的一座寺院,经常扫厕所。那时没有卫生纸,僧人们就用竹签,用完后扔在桶里。和尚把竹签洗干净,在自己的脸上划一划,看是否光滑,会不会划伤别人的身体——这个意思你们懂了吧?文字上不是这样写的,我说得比较隐晦。

藏地的传统比较保守,很多藏族人跟你们接触时会很惊讶:“哇,你们居然说这样的话,太不可思议了!”我跟汉族人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不会感到惊讶。

  • 差异遍在

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和道德规范。不了解这些的人,容易表现得冒犯和不恭敬,实际上他们并无此意。

大乘佛教是非常包容的,如果我们真能深入经藏,很多道理都可以融会贯通。而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道德规范,却难以相融。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就有很大差异。西方人认为,说谎、欺骗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过学术造假,他的职业生涯就会蒙上阴影。而在东方的某些国家,学术造假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不仅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仅在东方,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传统;在一个民族当中,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习惯。比如在藏地,卫藏(拉萨一带)与安多地区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在汉地,南方与北方也有诸多差异。

在某个地方的人看来,不同的传统习俗、道德规范等是很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缺乏了解,就会觉得某种行为很低劣,因为世间人都觉得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最正确的。

刚才提到,西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欺骗,一个人一旦欺骗了别人,他就再也没有诚信了。但这只是普通西方人的观念,到了政界、商界就不一定了——他们国家总统所说的话,难道都是千真万确的吗?

亚洲一些国家则奉行“灰色文化”,对于某些事,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好像没有感觉一样。还有一些地方,上上下下都在造假。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是很难改变的。在学校,学生们被告诫不能作弊,这是很好的。但在有些地方,不作弊是行不通的,因为整个体系一层一层都在作弊。所以,真正的量[1]到底在哪里呢?很难找得到。

作为修行人,遇到违背自己观念的事也不要特别苦恼。道德的确很重要,但你所认可的某种道德,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由于众生的业感不同,他们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就不相同,你认为这种做法最好,在别人看来却不一定。即使是文化背景相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而且很可能觉得,不按自己想法行事的人就是坏人,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这都源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感。

  • 抱怨无益

对于菩萨的种种幻化与示现,我们无从辨别;即使是种种社会现象,我们也无法看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总是抱怨。

去年,我去了非洲,在最后一站停留了3天。当时,我很想跟当地的老师们了解一下学校里的情况,但他们一直在抱怨政府的腐败,只要一开口就是:“我们这里好腐败啊!全国总共有200万人,所有财富都掌握在几个人手里。我们本来可以过得很幸福,现在却非常痛苦。”在学校演讲时,他们问的也是这类问题:“政府太腐败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说:“你想一想,鸡蛋碰石头能不能赢?如果能,你就去碰;如果不能,就别碰了。”他一直点头,不知道录像里有没有。

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却根本不观察自己,这是修行不好的表现。事实上,只要还未获得圣果,我们面前的显现就不可能是完美的,事业、家庭、人生都是如此;即使得到了所谓的完美,在完美当中也蕴含着缺陷。

总之,显现为下贱身份的人,不一定是下贱的,就像那些印度大成就者一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菩萨示现为羸劣丑陋的身体,实际上他们已经获得那罗延身,能令一切众生见而生喜。

有些人看起来特别瘦弱、丑陋,实际上他们具足很大福报,具有那罗延身即金刚不坏身,特别强壮。电影《巴霍巴利王》中就讲到了一个身体特别强壮的人。

有些菩萨虽然显现为特别可怜、难看的形象,穿着不怎么干净,行为也不太如法,但一切众生见到他都很欢喜。刚才提到的“活罗汉”就是这样。我看有些道友、法师也显现为这样的形象,但是他们有好多眷属,眷属们也比较喜欢他,可能是业力现前吧。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菩萨示现衰老与疾病,其实他们已永远断除病之根本,超越了对死亡的畏惧。

有些菩萨看起来老得很厉害,还经常生病,实际上他们已经远离了老、病与死。正如《宝性论》所讲:真正的圣者,早已远离老、病、死[2]。《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菩萨通达诸法在显现中如梦如幻、在实相中为空性之理,但为了成就众生,他们还是会示现衰老、疾病和死亡。

上师如意宝晚年时,就经常示现生病。我相信,他老人家的每一次生病,都在为周围的人示现病苦,并让医院里的很多众生得到解脱。大乘佛教中,有很多这类度众生的理念。

对于不可避免的衰老,大家不必感到忧伤。很多人担心自己会老,就拼命吃抗衰老药,其实吃药也不一定有用。还有些人害怕生病,有些病痛确实难以忍受,但若前世业力现前,疾病也难以避免。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菩萨示现为资具富足之人,但他们会恒观万法如秋云般无常,对财富无有丝毫贪著。

有些菩萨看起来跟世间人一样,拥有很多财富,其实他们对财富毫无贪执,与世间人完全不同。像蒋扬钦哲旺波尊者,对自己所有财富的执著,都不及华智仁波切对一个木碗的执著。

很多人觉得,非常贫穷、没有福报的人就是好修行人,而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较不错的人就很腐败,没什么修行。

世间人总是喜欢看表面现象,事实上,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他修行好坏,因为金钱只是一种工具。有些人财富丰裕,就可以用其利益众生;有些人非常贫穷,也不一定利于修行,因为贫困可能让他们感受很多痛苦,不得不在贫穷中熬日子。

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引用了《佛说太子慕魄经》的公案。有一位太子长相非常庄严,一出生就了知宿命,能忆起很多生世中发生的事。由于了知宿命,他对世间生起了很大的出离心,13岁之前都闭口不言。国王很伤心,认为无人继承他的江山和国政,非常可惜。

国王与大臣商议此事,有恶臣建议将太子扔进地宫,再生一个太子来治理国家。国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准备找个地方挖地宫。这时太子竟然说话了,他说:“说话会造恶业,因此不想说话。但是你们现在要把我活活埋下去,这是更大的恶业,为了避免此事发生,我才开口说话。”大家都很惊讶,问太子:“为什么说话会造恶业呢?”太子说,他前世曾为国王,属下请示他是否要杀很多众生时,他还没有好好观察就说“好吧”。由此恶业,他在地狱中受了很多苦。这一世他为了少造恶业,就一直不说话。

僧肇大师说,这位太子虽然有丰富的资具,但他对这些不但没有任何贪执,还会以无常观摄持自心。

有些人会以法律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其实,法律也是人制定的。东方的法律与西方的法律不同,英国的法律与美国的法律不同,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判断对错的统一标准。

当然,暂时来讲,法律、道德、传统等可以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但究竟而言,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虚假的。仅从世俗层面来讲,衡量一个事物也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因为分别念连它自己都无法了解,比如你发愿从此以后再也不发脾气,但过两天就又发脾气了;我发愿一定要背诵这部论典,但过两天实在背不下去,就不想背了,把法本扔到很远的地方。如果是这样的话,凭借分别念又怎能了解别人的甚深意趣呢?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菩萨示现拥有妻妾、采女等很多女眷,实际上他们已经远离了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之淤泥。

世间男人大多有女眷,一般来说,男人按照法律和传统只能有一个妻子。而有些菩萨示现有很多女眷,并不代表他们贪染心强烈,因为他们已经远离了五欲。

人们通常会按照声闻乘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出家人,世间人也会按照某种制度彼此约束,但有些菩萨会打破这种规则。《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就有这样的公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是天息灾法师翻译的,我对比过藏文译本,觉得法师翻译得非常好,以后方便的话我也想讲一下。这部经主要讲六字真言的功德。经中说,虚空藏菩萨很想得到六字真言的传承,佛陀就让他向一位法师去求取,并提醒他千万不要对法师生邪见。虚空藏菩萨见到那位法师时,看到他身边有很多女人围绕,身上的袈裟都被染污了,这样的形象是一般人很难接受的。但由于佛陀告诫过虚空藏菩萨:“你要视那位法师与佛陀无二无别。”虚空藏菩萨就依教奉行,最终得到了观音菩萨六字真言的传承。

菩萨的行为难以参透,但我们也要善加辨别,像示现贪欲等行为,只有圣者才可以行持。

那么何为圣者行呢?从因上看,圣者已经断除了内心的贪欲;从体上看,圣者已断除世间的不清净行为;从果上看,圣者的行为能真正饶益众生。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就是凡夫行,无有任何功德。现在有些人以显宗或密宗的甚深境界为幌子欺骗他人,这种行为非常不好。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菩萨显现上木讷、愚钝,实际上已成就辩才,总持已经圆满。

有些菩萨看起来笨笨的,比较迟钝,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们具足甚深智慧。《出曜经》中说:“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愚者若自称愚者,是具有智慧的表现;愚者若自称智者,则极为愚痴。

有些愚者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智慧,甚至觉得自己是圣者,经常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功德,这是最愚蠢的行为。

作为佛教徒,如果的确具有智慧,对人说一点也无妨;但若不具足智慧,却装成智者,自我吹嘘,那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可怕。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菩萨示现入于邪道,实际却以正道度化众生。

佛经中讲,富楼那尊者曾入于外道群体,但实在无法度化他们;文殊菩萨去了以后,就以善巧方便把他们度化了。

其实,“外道”并非不恭敬之词。对佛教徒而言,“外道”表示佛教以外的宗教,就像将本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外国”一样。很多人觉得,外道肯定都无法解脱。事实上,外道有不同程度的解脱,菩萨也会入于外道度化众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菩萨显现入于一切道,并断除众生入于诸道之因缘。

菩萨会学习世间、出世间的各种知识。有些出家人奉行非常保守的声闻乘行为,觉得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初学者可以这样。但作为大乘佛教徒,在不被烦恼染污的前提下,还是要适当了解科学等有意义的世间知识,并将其作为断除众生邪见的方便方法,这非常重要。

菩萨虽然显现上入于很多道,实际上他们已经断除了这种因。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就应该安住于寺院当中。事实上,有些大德、菩萨经常去世间人的群体,去一些不太如法的地方,做他人无法理解的事,其实他们是有特殊目的的。

那么,我们平时应如何行持呢?大家可以把握以下两点:一、以非常保守的思想,尽量原汁原味地行持佛法;二、只要能利益众生,世间所有行为没有一个不能行持的,当然,前提是自相续不被烦恼染污,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说净业障经》中说:“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菩萨观所有烦恼都是佛法;从本体上看,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都只是分别念的显现,如同虚空一般。很多经论中都说贪嗔痴是垢染,但若认识了本性,贪嗔痴等烦恼便是解脱的助缘和度化众生的方便。

以上讲了随生死行,下面讲入涅槃行。

  • 入涅槃行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菩萨显现入于涅槃,实际上他们为了度化众生,在轮回中不断投生,就像入于花园一样欢喜自在。

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涅槃,包括世间了不起的大德,都会在一定年纪示现圆寂。法王如意宝是我们身边真正的大菩萨,他老人家在72岁示现了涅槃,但他的法身、事业根本没有断灭。法王如意宝曾说,他圆寂后,也许会以旁生身份度化众生。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过,他圆寂后会以鸟类的形象度化众生。

菩萨经常打破世俗规律,这是本品很重要的道理,大家要常常思维。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如果菩萨能这样行于非道,就是通达了佛道。

这是维摩诘居士对上述内容的总结。这些关于道与非道的理念,与大家之前的观念有所不同。学习过密宗、有一定闻思基础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而纯粹学习一般的显宗,尤其是只学修声闻乘的人就不太容易接受,他们可能会想:“贪嗔痴怎么会是佛道?造五无间罪为什么是正道呢?”其实,从甚深实相义来看,非道就是佛道,这才是佛法的究竟真义。

大家要通过深入思维培养真正的智慧,如果发现以前的思维方式不是很合理,就要及时纠正。闻思佛法的机会不一定很多,大家要珍惜。有些道友学佛的时间很短,但很快就能与佛法相应,那些甚深法理对他们而言似乎很熟悉,也很容易相应;有些人学了很长时间,言行举止却逐渐偏离正轨,甚至心生邪见,与佛法背道而驰,特别可怜;还有一些人,虽然进步不是很明显,但始终在努力,也一直在进步。

三十多年来,我跟很多佛教徒打过交道,确实感觉大家在学习的进步程度上有所不同。也许是因为人的业力不同,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

有些人闻思的时间很短,但就像闻思了几十年一样,见、修、行方面都很不错;有些人学了二三十年,不但没有进步,还总是特别痛苦的样子。我就想:“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个样子,怎么办啊?”

人身难得,遇到殊胜的大乘佛法更为难得,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听法机会。也希望每位修行人都能顺利成长,这样大家花在闻思上的时间、精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讲也有意义。如果一直没有任何进步,就不用学了,天天睡懒觉,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但人身的价值并非如此。总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不断进步,这很重要。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21 维摩诘所说经 ‍‍

22 维摩诘所说经 

23 维摩诘所说经 

24 维摩诘所说经 

25 维摩诘所说经 ‍‍

26 维摩诘所说经 

27 维摩诘所说经 

28 维摩诘所说经 

29 维摩诘所说经 ‍‍

30 维摩诘所说经 

31 维摩诘所说经 

32 维摩诘所说经 

33 维摩诘所说经 ‍‍

34 维摩诘所说经 

35 维摩诘所说经 

36 维摩诘所说经

37 维摩诘所说经 

38 维摩诘所说经 

39维摩诘所说经 

40 维摩诘所说经 

41

42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