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事】刘战军||​武圣姜子牙——阅读札记二十九

文摘   文化   2024-11-22 23:53   山东  
 


武圣姜子牙

——阅读札记二十九


刘战军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孙中山语)。先知先觉的识时务者,成为俊杰、英雄,勇站历史潮头;不识时务者,则成为历史丑角,被扫入历史垃圾堆。历史发展大潮,浩浩汤汤,永不停歇,俊杰、英雄行为,也须不断进行变革,以跟上时代发展,这是历史必然性,否则会被历史淘汰。而俊杰、英雄所采取变革的具体措施,会因历史局限性、思想认识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形态,这是历史偶然性。历史必然性,是时代主旋律,而历史偶然性,则如同高高低低的音符,演奏跌宕起伏的时代曲目,成为或威武雄壮、或悲愤交加的历史交响乐。历史时代演绎发展,五彩缤纷,荡气回肠。

         

 

一.兴周群英谱

         

 

在华夏历史上,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并非一人之力,而是经过多少代人奋斗,顺应潮流,审时度势,积蓄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1.后稷和公刘

         

 

后稷,是黄帝后裔、帝喾之子,姬姓,名弃。他喜爱农耕,认真研究土地和种植,颇有成就,帝尧任命他管理农业。帝舜时受封于邰(现在陕西一带),被称为后稷。    

公刘,姬姓,刘氏,公是尊称。他是周族崛起的一位关键人物,将周族由北豳(音宾,现在甘肃一带)迁到豳(现在陕西一带),在此立国,为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传养家猪、制御面(面食品)、开窑洞、倡周礼等等,都是自那时候开始。

         

 

         

 

2.周太王亶父

         

 

公亶父,姬姓,名亶。据推算,他是黄帝第17世孙,周祖后稷第12世孙。商朝末年,是西伯侯。他勇于改革,迁都于岐山周原,推行德政,务耕织,大力发展生产,使周族逐渐强大起来。是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关键人物。他认为,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有圣人相,后来传位给姬昌。周武王时追封亶父为周太王。亶父实行改革之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为周代商奠定了基础。    

         

 

         

 

         

 

3.泰伯和仲雍

         

 

    

当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知道父亲想要三子季历的儿子继承王位时,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就断发、把面部涂黑,表明自己无德,是没有教养的野人,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并且“逃跑”。他们跑到现在无锡的梅村,泰伯在此停下,建立勾吴国。仲雍继续向东,到现在常熟的虞山隐居起来。泰伯到此,组织百姓开阡陌、农耕、蚕织、修水利,开发江南。他很想念弟弟,修高台向东眺望,称望虞台。

泰伯去世时,嘱咐其弟继承王位。此后吴国王位一直是兄弟相承,在吴地形成谦让王位为代表的君子之风。当吴王王位传到诸樊时,依然是弟承兄位。可是,传到季札时,季札不受,“逃到”现在的常州隐居起来。按理应当把王位传给诸樊长子公子光。可是,公子光叔叔把王位私传给自己的儿子“僚”。于是,上演了刺客专诸用鱼肠剑刺杀王僚的惨剧,之后公子光登上王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自此,吴国王位改为子承父位,变为完全的“家天下”。

         

 

    

         

 

4.周文王姬昌

         

 

姬昌(约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季历之子、西伯侯。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体恤民情,重视农耕,使西周不断富强起来。商纣王惧怕周强盛,将姬昌囚禁在羑里。“文王拘而演周易”,就产生于这段时间,姬昌创作《周易》,用以解释大千世界。同时提出大一统国家概念,以及国家管理一些设想,为周礼国家制度形成打下基础。

姬昌被放回国之后,更加勤于政务、访贤问道。有一天,他外出狩猎问卜辞,预示当日所得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是成就霸业的辅臣。结果果然在渭河北岸磻溪,遇见一位用直钩钓鱼老者。他与老者攀谈,句句投缘,件件受启,相见恨晚,感到是遇见了圣明之人。探问姓名是姜子牙,大喜过望说,先祖曾说过,定有圣人辅佐周,说的就是您,我们太公盼望您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民间传说,当姬昌请姜子牙上车回宫时,姜子牙说走不动,姬昌就背起姜子牙走了48步,路途上又让儿子姬发拉车走了808步,来到马车前。所以,姜子牙确保周朝出48位皇帝,国祚808年。当然,这是后人附会,但也反映了一定民意。    

         

 

         

 

5.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弟弟。按照《尚书·大传》记载,有人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就是周公旦的丰功伟绩,说他担任辅相,助武王及后来的成王,克商朝及商朝遗民叛乱;建藩国以屏周;在洛阳建新国都;制定以德管理国家各种礼乐制度;最后摄政七年还政于周成王。他完善了周文王的《易经》,为营建国都提出包括勾股定理在内的《周髀算经》以及《周公解梦》等等,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说,他去世时,周成王亲自率队送葬,但雷霆大作、风雨交加,天公不允。停下来查原因,原来有一年周成王得病病危,周公祷告上天,写下“金书”,愿意以自己的寿命换取周成王平安,周成王随即病愈。查到“金书”以后,按国君规格才顺利安葬。至此,周公旦一直成为君子楷模,人民心目中的圣人。周公旦封地在鲁国,都城在曲阜。但是,他一直在朝堂服务,鲁国由他儿子伯禽打理。    

毛主席说:“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群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就是奴隶主的圣人。”(见周溯源《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6.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后裔,祖上曾居于吕地。他在渭水磻溪(现在宝鸡)直钩钓鱼,人称太公,与周文王相遇后,称太公望,也称吕尚、吕望。据说,他祖上是古代“四岳”(四大诸侯)之一(《尚书》),吕地是现在河南。《史记》载,他出生在“东海上”,即现在山东日照,受封于齐(都城临淄)。所以,现在日照、临淄、河南、宝鸡等地,都有姜子牙纪念物。

姜子牙虽然祖上是贵胄,但是他们这一支已经没落,所以大半生都不得志。有人说他是入赘到马家,被妻子马氏瞧不起,后被逐出门,此事自然无可考。但是,他确实曾经以卖酒(饮)、屠牛为生。生活贫困并没有阻止他勤学好问,很快就成为满腹经纶、睿智多才之人。特别是对大局问题看得透,预判能力超群。为了推销自己,他不惜搞出直钩钓鱼的噱头,借以扩大影响,果然引起周文王注意。他们一见面,他就滔滔不绝讲起天下大势,他不仅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分析透彻,句句都说到周文王心里。还让周文王感到相见恨晚,立即把他聘为国师。据说,他这时已经73岁,成为中国古代大器晚成代表人物。有史料说,他生于约公元前1156年,故于约公元前1017年,活了139岁,成为传奇人物。历史上,不管他年龄几何,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四位周王是事实,而且周武王还称他为“尚父”。对这个称谓,倒也符合实际,因为他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周成王是他的外孙。    

姜子牙被聘为国师之后,从经济、政治、军事、舆论、民心、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全面统筹对殷商的作战工作。他在筹算天时、地利、人和之后,亲帅大军到牧野,准备与商军决战。途中,天象大变,出现彗星,武王心里没底,问他是否改日再战?他神色坚定,讲大军一动,地动山摇,要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他左手执戟,右手挥旗,站在战车上,身先士卒,军心大振。到达牧野,虽然周军人数不如商军多,但是阵容严整,旌旗鲜明,鼓乐声威,气势夺人。同时,周军大力宣讲“牧誓”,历数商纣王恶行,动摇了商军军心。双方一开战,许多商军纷纷倒戈,商军大败,商纣王逃到鹿台,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关于“牧野之战”,《诗经·大雅·大明》有描写:“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周王朝建立后,封姜子牙于齐,都营丘(临淄)。当姜子牙率领自己的人马赶赴营丘时,按部就班安营扎寨,有人谏言道,这哪里像去建国的样子!姜子牙大吃一惊,猛然醒悟,连夜疾行。当赶到营丘时,发现受封于商朝的莱国兵,正在渡河,也要抢占营丘。当即双方发生激战,齐军打败莱军,后来降服莱国,稳定了山东半岛。姜子牙出生于现在的日照,深知“仁义、不争”古代莒文化对治理国家的意义。但是,齐刚建国,当地“贤人”就以仁义之名,抗拒齐。姜子牙不客气,将其除掉,为齐立威。根据齐地盐碱地多,矿产多,产禾少,人也少,地势平坦,本地文化根深蒂固等特点,提出不强行推广周礼,组织生产鱼、盐,开矿冶铁,组织养蚕丝织,发展交通,开市经商等举措,很快使齐地稳定下来,成为周王朝东面重要屏障。根据齐距离周都城较远的情况,周王赋予齐对周边诸国不轨行为,可以不经请示直接讨伐的权利。姜子牙这些举措,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比如,后世齐桓公吕小白以管仲搞改革时,组织铁制品、丝织品专业户,开办大市场买各国、卖各国,推行“盐铁论”等等,都留下伏笔。而对齐桓公称霸,首先消灭身边的“谭国”(现在济南东郊),震动天下。但是,齐以周王当年授权行事,属于有法理依据的“正义之举”。其实,齐地对周王朝不满,一直存在。《诗经·大东》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大东,指离周都城较远的东部,就是齐地。齐建国后,姜子牙留下长子管理齐,自己则回到周王身边,故于周都城。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周王朝建立之初,借新都建成之际,周成王在装饰一新的大殿,身披鲜服,头冠流苏,腰插大珪,面南而坐,接受各路诸侯朝贺,同时封赏建国有功人员,场面空前,威服四海。加上姜子牙有“飞熊”之号,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写出亦天上亦人间的《封神榜》。于是,姜子牙成为万神之主,披上了神秘色彩。

         

 

    

         

 

二.兵祖《六韬》

         

 

1.中国兵学发端

         

 

纵观历史,战争几乎伴随各民族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并且大型战争往往成为历史发展的拐点,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我国民族在远古时期,记载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一次是炎帝与黄帝的阪泉大战,另一次是炎黄集团与蚩尤九黎集团的逐鹿大战,当然还有其它战争。这些大战,交战各方虽然动用了一切力量斗法,给后世留下许多兵学要素,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兵学理论学说。根据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其兵学要素所展现的智慧,依然令人感到惊叹。    

炎黄与蚩尤大战之后,蚩尤虽然战败被杀,黄帝还是很佩服蚩尤勇猛的作战精神和高超的作战智慧,称蚩尤是“兵主”。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的战神就是蚩尤。据说,蚩尤的血染红了枫叶,所以一到他的忌日,枫叶就变红,被历史永久纪念。

史载,伏羲制作了盾、戈。颛顼诛共工时,开始有阵法。舜制作匕首。禹征三苗时,开始传达命令。黄帝用兵时,开始征兵、发明“里鼓”、设侦察兵(斥候)、设演武场、制战车、制战旗、砲、弩、铜刀、铜斧、云梯等等。蚩尤制作铁剑、铠甲、矛、戟、长刀,使用火攻等等。黄帝大将风后开始演练奇异的作战阵图,力牧开始筑营垒工事。总之,这时候大多是在兵器、技术层面的东西。直到姜子牙为助周克商,才提出《六韬》,中国兵学登上历史舞台。

         

 

2.理论与实践产生《六韬》

         

 

《六韬》是姜子牙写的一部兵书。现在我们查阅历史,对《六韬》的出现,没有像《孙子兵法》《黄石公三略》等兵书有“献书”情节。据此,我理解是姜子牙被周文王聘为国师的时候,尚未形成体系兵学理论,而是在助周王富国强兵中,特别是在牧野大战之后,才系统地总结出来,应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1.治兵先治国

         

 

周文王聘用姜子牙,目的是克商而得天下。但是,姜子牙上任并没有马上用兵,而是用兵要先富国、再治兵。所以,姜子牙当时的职位是“国师”而不是“军师”。从历史事实看,直到周文王去世,姜子牙也没起兵,而是一直在做用兵准备。《六韬》说:“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又说:“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还说:“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 。”所以,富国要务是以德治天下。

         

 

2—2.治国先治心

         

 

《六韬》说:“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以德治国,要得民心,对外用兵,必须得到人民拥护,才能万众一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他从统治者角度出发,露骨地把得民心过程,称为用鱼饵钓鱼的过程,说:“微铒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竭”就是竭尽全力效力之意,这就是“内圣外王”理论。    

大造舆论,取得民心,这一招在武王克商的“牧野”大战时,显示出巨大威力。当两军对阵时,姜子牙命人大声宣读《牧誓》,揭发商纣王倒行逆施、昏庸无道的罪行,在商军中引起共鸣。一经开战,许多商军纷纷倒戈,使人数占优的商纣王,一下子就成为孤家寡人,逃到鹿台自焚身亡。

         

 

2—3.粮草先行立于不败

         

 

用兵,需要消耗人力(兵力)和物资,而且每天所消耗物资巨大。根据三国时代用兵,大体上要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完成后勤保障,其前提条件是物资充足、有储备。而姜子牙立国之战,物资储备经过多年风调雨顺才能完成。这一点,通过《六韬》中姜子牙讲述,在统帅部要设“通粮”这个职位,便可以看出来。

         

 

2—4.军事思想独到

         

 

纵观古代兵书,除了通常理论论述之外,姜子牙的《六韬》对军事阴谋权术的使用很到位。比如,不属于武攻的文伐中,对用计谋方法,有投其所好、亲其所爱、阴赂左右、珠玉美女腐蚀、挑拨离间、收买内臣、使敌轻视生产、麻痹敌人、纵骄自毙、塞敌耳目等等十二种之多。    

《六韬》专门论述用将的重要性:“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六韬·兵道》特别强调集中兵力用兵:“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意思是用兵指挥要统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一致、争取作战主动权。这一思想,是兵家获胜法宝之一。类似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还有许多。

         

 

2—5.阅兵以立威

         

 

姜子牙是一位洞察天下、善于把握大势之人。在周武王继位、全国军事行动准备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他举行了一次大阅兵,进一步检验备战工作。这就是公元前1048年的“孟津阅兵”,史称“武王观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全国性大阅兵。这次阅兵,周武王依然以太子身份进行,阅兵统帅是周文王。这次阅兵,有八百诸侯国派兵参加,规模之宏,军纪之严明,鼓乐军旗之声威,震动华夏,对商殷军队心理产生微妙影响。

“孟津阅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规模的大阅兵,可谓创举。但是阅兵之后,姜子牙发现有几个诸侯国没有参加,周军还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就没有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后来,当商纣王冤杀比干,幽闭贤人箕子,引起众怒时,才起兵伐商。    

         

 

2—6.屈人之兵典范

         

 

《六韬》云:“上战,无与战。”说的是说战争最高境界,就是“无与战”。战争的全胜,既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又需要“伐谋”“伐交”,就是还要动智慧,搞外交。《孙子兵法》与这些论述一致,是远高于兵家的视野、境界问题,是韬略问题,是全书精华。

历史上武王伐纣“牧野”大战,是远古时代少有的以少胜多战例。究其原因,一是周国新政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思想先进,国力强盛。二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三是兵强马壮,军威憾天。四是抓住商纣王杀比干惹众怒之机。五是临阵大造舆论,攻破商军心理防线。这是姜子牙审时度势、抓住战机、综合作战的结果,成为以少的代价取得重大胜利、借以屈人之兵的典范,青史留名。

         

 

    

         

 

3.《六韬》主要内容

         

 

所谓六韬,就是兵学完整的六个方面韬略。这六个方面是:

         

 

3—1.文韬

         

 

分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博、六守、守上、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战前从国家层面要做好准备,包括富国强兵、物资和兵器准备,搞好教育宣传,齐心协力作战,还要掌握敌情、搞好保密教育等等。

         

 

3—2.武韬

         

 

分为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主要阐述战前将敌情摸透彻、分析清,做到知彼,以便克敌之短,立于不败之地。    

         

 

3—3.龙韬

         

 

分为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讲述将领选择、指挥部署、号令通畅、纪律严明、针对天时地利等变化而善于应变等等。

         

 

3—4.虎韬

         

 

分为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平原地区作战的战术问题等等。

         

 

3—5.豹韬

         

 

分为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讲述山地等特殊地带作战特点和注意的问题。

         

 

3—6.犬韬

         

 

分为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是论述诸兵种联合作战问题。

         

 

4.《六韬》特点    

         

 

4—1.一将难求

         

 

人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共识。可是,近三千年前的姜子牙,非常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认识得更为深刻。《六韬》之龙韬,从多个则面论述这个问题,十分周严,高屋建瓴,滴水不漏。提出要通过“八征”考察将才内外素质,即“言辞、应变力、忠诚、德行、廉洁、操守、勇气、仪表”。认为将必须具备五材,即“勇、智、仁、信、忠”。具备了这五条,还要避免“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喜而信人、廉洁而不爱人、智而心缓、刚毅而自用、懦而喜任人”等十大缺点。要求将必须以身作则,“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等等。

这些对“将”的基本要求,从古到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能够做到者都是名将。

         

 

4—2.统帅部司政后设置

         

 

过去世界兵学界一直认为,军队设立参谋部的构想,是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轮》中提出。其实,比克劳塞维茨早近三千年的姜子牙就已经提出。    

姜子牙在《六韬》中讲,将军统领军队时,要有“股肱羽翼”当助手,包括:腹心一人,总揽计谋;谋士五人,虑未萌、论行能、决嫌疑;天文三人,司星、符、灾、气候;地利三人,主行止、占有利地形;兵法九人,论形势战法;通粮四人,主饮食、储备、通粮道;奋威四人,风驰电掣士气;伐鼓旗三人,明号令出入若神;股肱四人,相当于工兵;通材三人,拾遗补缺预备队;权士三人,行特种兵无穷之变;耳目七人,览四方侦察;爪牙五人,扬威激励三军;羽翼四人,扬名誉弱敌心;游士八人,以为间谍;术士二人,托鬼神、惑敌心;方士二人,战地救助医疗;法算二人,统计报表等等,共七十二人。这个阵容和人数,暗合当年我在部队时,陆军师司政后编成人员和编制人数。克劳塞维茨仅仅是提出参谋部,而姜子牙提出的却是现代军队的司政后,俨然比那位德国军事家的谋略更全面。

         

 

4—3.保密的阴符、阴书

         

 

在军国大事中,君主与统帅之间的关系,无疑最为重要。所以,《六韬》指出:“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这一原则,后来演变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帅在外,根据瞬息万变的形势发展,快速采取应变措施,达成战役、战术目的,这是真理。    

君主与统帅除了相互信任外,如何安全、保密地通信联系,是生死攸关的重中之重。为此,《六韬》提出阴符、阴书两种办法。一是以符节长短,传达简明信号。符节长短,显然与《周易》卦符有关。后来,阴符演变为“虎符”,常用于调兵。阴书则是“一合而再离”,将写好的一封书信,分成三部分发送,使每一部分别人都看不懂。收到的信则“三发而一知”,达成保密目的。这种保密通信方式,除了《六韬》之外,先秦其他兵书,均未有记载。

         

 

4—4.战术精论

         

 

《六韬》对不同战场情况,应采取什么战术,都有精细论述。论述森林、深草灌木、平原、山地、池沼、江河、险隘地、开阔地等地形的战法,讲述围城、渡河、袭扰、偷袭、突围、迂回、追击、伏击、防火攻、防夜袭、防突袭、山地防御战、江河防御战、遭遇战、阵地战等。最后落脚点是:“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这成为兵者座右铭。《六韬》还对车兵、步兵、骑兵三大兵种优劣进行论述,做到知己。

         

 

4—5.兼顾百家之长

         

 

    

《六韬》后被列入儒家著作范畴,脉络主线以“仁义德礼”“爱兵民”为标准。但是,其中也有道家无为、自然思想、法家重刑罚思想、墨家尚贤思想、兵家权变、诈谋思想、阴阳家五行思想等。总之,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后世将其纳入儒学,特别是独尊儒术之后,有削足适履之嫌。

         

 

4—6.语言之谜

         

 

阅读《六韬》,使人感到其用语直白明了,没有生僻字,也不拗口,与其他兵书相比,缺乏“玄奥”劲儿。比如,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 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齐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这样论述,不仅逻辑严谨,说服力强,而且论述全面透彻,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因为最早完整记载的《六韬》,是在《汉书·艺文志》中,于是有人对此书何时形成提出异议。但是,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六韬》残简,综合分析,此书产生于先秦确凿无疑。至于用语为何如此,仍然是一个谜题。

         

 

    

         

 

5.姜子牙遗泽千秋

         

 

姜子牙治理周王朝、用兵克商、建立齐国理念,特别是以《六韬》为代表的理论著述,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受齐国兵学滋养的兵家涌现,即可证明。单就兵学理论而言,当属《孙子兵法》为优。《孙子兵法》最为奇特之点,在于通篇没有列举一个战例,都是高度浓缩的理论、干货。除了孙武子爷爷是武将,有战功、战例,除了孙武子考察过许多古战场、战例外,不能不联想到姜子牙的理论和实践。此外,齐国还有孙膑、庞涓、田忌(赛马)、司马穰苴、蒙骜祖孙三代四名将等著名兵家。就兵学理论导致最大成果而言,当属受姜子牙影响较大的鬼谷子,而灭六国统一华夏的白起、王翦等各路英豪,都是鬼谷子门下(参见拙作《鬼谷子》)    

姜子牙《六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史载张良、诸葛亮等人,对他都很推崇。唐代李世民,则把他推上现实中的神坛,封为武成王武圣,建立庙宇供奉。从此,中国有了文庙供奉孔子,有了武庙供奉姜太公。此后,姜子牙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经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经济矛盾最终显现点,往往体现在土地。解决经济矛盾、土地矛盾,最开始都想用经济手段,比如采用数学、几何运算方法划地界等等。但是,有很多矛盾单靠经济手段无法解决。于是,必然采取政治手段,而政治手段中最常见的就是制度、合同、法律等等。经过研究发现,在经济矛盾中,经济生产中的矛盾,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可是,经济活动一旦涉及到产品分配,经济学家就束手无策,便交给政治家解决,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含义。    

在政治手段工具箱中,最后一件工具,就是战争。因此,战争是所有经济矛盾、政治矛盾的总和。所以,就战争研究战争,那是军事家的行为。而从经济、政治全方位角度研究战争,就是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在这方面,姜子牙《六韬》树立了样板。正是在《六韬》基础上,产生出《孙子兵法》,而不能是相反。正是基于此,我国才称姜子牙为兵学之祖,推崇他是中国武圣人,当之无愧。

在人类社会发展全球化的世界,清政府闭关锁国、独自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春秋大梦。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时时处处都受到外来威胁,国家防卫也必须从全方位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综合发展,要有战略思维。因为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正是:

         

 

姜子牙

千寒难气馁,
万苦志情高。
日月谋韬略,
星辰指北勺。
屠牛学技艺,
卖饮理玄潇。
大器直钩钓,
封神定虎彪。
2024.10.30.于哈尔滨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刘战军,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被选调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军参谋,军营职参谋,军副处长,团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任战士期间,在东北“八三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沈阳军区参战部队讲用发言。转业至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期间,荣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单位十多次奖励,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中1990年黑龙江省政府记大功奖励,1992年哈尔滨市政府分别给予记大功、记功奖励,1996年获评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特等奖。职任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至退休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
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
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
5.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邮箱来稿需要添加主编微信917141698,以便沟通相关事宜。
6.严禁把发到朋友圈、文学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7.【军旅原创文学】第二期已经开始筹划,欢迎广大军旅文学爱好者赐稿指导!
8.了解平台情况点击: 军旅原创文学公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军旅原创文学
本公众号主要致力于军旅领域文学作品的推广。这里是军人、曾经的军人、军(烈)属以及关心军人群体文友的精神家园!【军旅原创文学】公众号平台将以努力为广大军人群体和关心军队建设的作者群体服务为己任,为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鼓与呼!!
 最新文章